人物簡介
李際期(?—1655年),字元獻,河南省孟津縣人。明末清初官員。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后仕清,任戶部主事。歷升浙江提學道、浙江按察司僉事、浙江分巡金衢道等職。順治十一年(1654年)升刑部右侍郎,改左侍郎,次年升工部尚書,轉(zhuǎn)兵部。同年卒于任內(nèi),謚僖平。其墓尚存,有石刻、禦碑等?,F(xiàn)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簡介
包鳳起(?—1650年代),字際霞,河南南陽府南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包鳳起是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聯(lián)捷進士,授戶部主事。供餉到邊疆,他親自分發(fā);事發(fā)后,剩馀資金都回歸公帑。朝廷商量崇文門剩馀輸入大府事例,讓他轉(zhuǎn)吏部,但沒有事例援引,因此移官職方司。其時承平日久,禁軍士兵大多被閹黨偷偷霸占,包鳳起大力查清,淘汰假冒和虛報的幾萬人,以個月省下糧餉六萬多。都城多盜賊,他親自為巡查緝捕,不久升為協(xié)職方司事,惟他謝絕請托,嫌棄交際,被貶謫重慶檢校,在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奔走下很快恢復原官;包鳳起在職方司任官六年,每次有大計,都力排眾議,親身任用,人才都奮勇爭先。李瘦子率眾數(shù)萬,計劃謀奪湖廣,窺視南京,他決定肅清李瘦子,外任武昌副使;到任后,微服輕舟進入賊人巢穴,偵查虛實,帶領軍隊剿滅李瘦子,斬殺敵寇萬馀人,于是亂事平定。當時張獻忠投降,要求給與襄陽一地駐軍,聲稱讓部下的家人寄居谷城而入城據(jù)守,分兵屯駐四周郊外。余應桂上疏請求監(jiān)軍,包鳳起獨自騎馬到張獻忠營內(nèi),互相結(jié)交。崇禎九年(1636年)朝廷大赦,命他帶著二萬兩金到軍前招撫,他上表「撫地、撫資、撫人」三事,但當事者不聽從。十二年(1639年)五月,張獻忠在谷城再次反叛,襄陽府戒嚴,他改到荊南,登城巡江,風雨不改;患上寒濕肌肉委縮依然帶病做事。適逢土寇閻文簡乘亂聚眾鬧事,他乘轎帶病鎮(zhèn)壓重兵,不久因病歸歸。朝廷再起用他為潼關參政,派遣偵察,嚴密防禦;宣府的呂大器上疏推薦他,調(diào)任徽寧,但舊病復發(fā)告歸。南陽失守,他帶同父母到南京。隆武帝繼位,以包鳳起在潛邸舊恩,召任武選郎中,依附何吾騶,擢升兵部右侍郎、副都御史,巡撫應安;金堡上疏爭論,隆武帝不聽。福京淪陷,他在永歷五年(1651年)歸鄉(xiāng),授徒以自給自足,幾年后去世。
人物簡介
武鼎升,字九羽,本名際飛,南直隸鎮(zhèn)江府金壇縣人,賜特用進士出身。崇禎三年(1630年)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入復社。崇禎十三年中會試乙榜,十五年賜進士,官浙江新昌縣知縣。
人物簡介
李際明,號樵懷,廣東廣州府順德縣人,明末清初官員。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廣東鄉(xiāng)試舉人,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兵部觀政,十四年知建德縣,杜苞苴,贖鍰槩不入私橐。忠簡書院在龍津樟村,進士李際明建。碑院在樟村,李際明建,書院奉忠簡公李昴英,門人蜀西吳彥所刻像于中,今李氏稱碑院,丹山方茂夫重刻之,按舊志并稱忠簡書院。
人物簡介
【生卒】:1599—1655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縣人,字素華。俗姓鐘,名際明;又名聲,字振之。晚稱藕益老人,別號八不道人。十二歲讀儒書,辟釋老。年十七,閱袾宏《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不攻佛。二十四歲,慕曹溪德清,苦路遠不能往從,乃依其弟子雪嶺出家,入徑山參修。后見正法衰替,戒律不明,決意弘律。曾遍閱律藏三次,講說大小乘律藏并作疏釋。繼遷九華,探究天臺、賢首、慈恩之教。晚居靈峰,修念佛法門,弘揚凈土。與蓮池、紫柏、憨山并稱明代四大高僧。后世尊為凈土第九祖。有《教觀綱宗》、《阿彌陀經(jīng)要解》等。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七
釋智旭,字素華,晚稱藕益老人,姓鐘氏,吳人也。父岐仲,持大悲咒十年。母金氏,夢大士抱兒授之,遂生子。旭七歲聞父訓,甘蔬食,不逐腥膻。年十二就傅讀書,日聆師說,即以圣學自任,作《辟佛論》數(shù)十篇,復進酒肉。弱冠,閱蓮池《自知錄敘》及《竹窗隨筆》,乃取所著論焚之。年二十,詮《論語》至“天下歸仁”,不能下筆,廢寢食者累日。是歲,居父喪,讀《地藏本愿經(jīng)》動出世心,日誦佛名,盡焚所為文,郁郁三載。聽一法師講《首楞嚴經(jīng)》,至空生大覺,忽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為空界張本,悶絕無措,因于佛前發(fā)愿舍身。后夢禮憨山,涕泣言:“自恨緣慳,相見大晚。”憨山云:“此是苦果,應知苦因?!闭Z未竟,遽請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聞四諦法?!焙┥皆疲骸扒蚁簿邮坑邢蛏现尽!睍r憨山在曹溪,不能往從,乃從其徒雪嶺剃度。明天啟二年也。尋往云棲,聽古德法師講《唯識論》,疑與《首楞嚴》宗旨不合,問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許和會,心竊怪之,佛法豈有二耶?”遂入徑山坐禪。明年,精進益深,覺身心世界,忽然消殞,從此性相二宗,一時透徹。又明年,受比丘、菩薩戒,遍閱律藏。未幾母病,刲股和藥,卒不能救。既葬,掩關于吳江。疾甚,乃一意求生凈土。及疾少閒,結(jié)壇持往生凈土咒七日,說偈云:“稽首無量壽,拔業(yè)障根本。觀世音勢至,誨眾菩薩僧。我迷本智光,妄墮輪回苦。曠劫不暫停,無救無歸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濁亂。雖獲預僧倫,未入法流水。目擊法輪壞,欲挽力未能。良由無始世,不植勝善根。今以決定心,求生極樂土。乘我本愿船,廣度沈淪眾。我若不往生,不能滿所愿。是故于娑婆,畢定應舍離。猶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我以至誠心,深心迥向心。然臂香三炷,結(jié)一七凈壇。專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時。以此功德力,求決生安養(yǎng)。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寧即墮泥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戀人天,及以無為處。折伏使不退,攝受令增長?!豹毦佣辏悴慧u閾,既而度南海,覲洛伽山,還住龍居??蓪W墜廢,多緣訛誤,以弘律自任。既述《毗尼集要》,儗注《梵網(wǎng)》,爇香告佛,以決所宗,拈得天臺,于是究心臺部。已而居九華華嚴,述《梵網(wǎng)合注》。旭律儀雖精,每念躬行未逮,不敢為范,因于佛前枚卜,自和尚以次退居,菩薩沙彌、優(yōu)婆塞應居何地位?卒得菩薩沙彌,遂終身不為人授戒。其后,歷溫陵、漳州、石城、晟溪、長水、新安,而歸于靈峰。生平撰述都四十馀種,其著者有《首楞嚴玄義》、《法華文句會義》、《楞伽義疏》、《唯讖心要》,而《彌陀要解》提持凈土,尤為簡切,今有《凈信堂集》行世,可見一班。當時禪者多目凈土為權教,遇念佛人必令參究誰字。旭獨謂持名一法,即是圓頓心宗。有卓左車者,嘗設四問:“如何是念佛門中向上一路?如何得離四句絕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極則?如何是淆訛腦后一錘?”旭答之曰:“向上一著,非禪非凈,即禪即凈,才言參究,已是曲為下根。果大丈夫,自應諦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設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與佛無間,何勞更問阿誰。凈土極則事,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念 無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畢露。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凈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設現(xiàn)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舍西方凈土,別言唯心凈土,此是淆訛公案。經(jīng)云:三賢十圣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此是腦后一錘。但能深信此門,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zhuǎn)大法輪,照耀古今,震警大千,皆己性中事,豈待外求?”清順治十年冬有疾,命弟子曰:“阇維后,屑骨和粉,施諸水中?!泵髂暾露蝗帐炯牛蠖陮⒕完^維,啟龕發(fā)長覆耳,面如生,牙齒不壞。門人不忍從遺言,收骨塔于靈峰。年五十七,臘三十四。其別眾偈曰:“生平過失深重,猶幸頗知內(nèi)訟。渾身瑕玷如芒,猶幸不敢覆藏。藉此慚愧種子,方堪寄想樂邦。以茲真言苦語,兼欲告誡諸方。不必學他口中,瀾翻五宗八教。且先學他一點,樸樸實實心腸。”嘗集僧十五人,結(jié)凈社以三年為期,日三時誦佛名,回向凈土,二時止靜,研究諸大乘經(jīng)。其生平行事,多實踐云。
人物簡介
【生卒】:1599—1675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嘉定人,字內(nèi)三。明崇禎十六年進士。明亡后隱居不出。卒后門人私謚貞憲。有《冰抱老人集》。簡介
字內(nèi)三,號研存,江蘇嘉定人。生于明萬歷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二)進士。入清不仕??滴跏哪辏ㄒ涣呶澹┳洌T人私謚曰貞憲。有《冰抱集》。維基
王泰際(1599年—1675年),字內(nèi)三,蘇州府嘉定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禎三年(1630年),王泰際中式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弘光時,和葛遇朝、張弘弼、吳國斗、雍鳴鸞、趙明遠、許承欽、任弘震、區(qū)志遠、秦堈、夏時泰、曹璣、陸禹思、張大章、何應璜、方岳朝、周憲申、蔡元宸、陳宗大、趙翼心、盛黃、周伯瑞、張永禧、劉世斗、侯鼎鉉、傅如湯、張鼎隅、趙悅心、章甫、徐懋賢、倪元善同在戶部共事,任湖廣司主事。南京失陷,王泰際留書黃淳耀,提及欲隱居之事,黃淳耀回信教導隱居要求,他終身恪守。其家有房三間,題名「壽研」,自稱「研存老人」。清朝官員撫相繼請他出仕,皆推辭不應。康熙十四年(1675年)去世,年七十七。知縣陸清獻為他作祭文、建墳墓,喻之為龐德公、陶靖節(jié),學者私謚貞憲先生。
人物簡介
禹昌際(1615年9月18日—17世紀),字泰交,號靜庵,河南開封府鄭州汜水縣人。禹昌際熟習《易經(jīng)》,個性聰敏好學,博通書史,是順治二年(1645年)的舉人,三年(1646年)聯(lián)捷進士,先在戶部觀政,五年(1648年)獲授長沙推官,兩個月內(nèi)執(zhí)法公平,后被長沙知府張弘猷顧忌被誣陷而回籍,回鄉(xiāng)后以啟迪后學為己任,為知縣潘麒甡振興文教、整治書院,延課諸生竟日講論經(jīng)義,又擅長詩歌,著有《楚游草》流傳。
人物簡介
武攀龍(1611年—?),字際云,號作霖,山西省太原府交城縣(今山西省交城縣)人,進士出身。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山西鄉(xiāng)試第三十七名舉人。清順治三年(1646年),登進士;次年授河南洛陽縣知縣。順治十一年,任刑科給事中。順治十三年,任湖廣布政使司參議、分守上湖南道,次年擔任河南管糧道,任河南布政使司參議。順治十六年,任按察使司副使、直隸通薊道。順治十七年,分守江寧兵備道、任河南布政使司參政。
人物簡介
【生卒】:1616—1684 【介紹】: 清漢軍鑲紅旗人,字遜臣,號際斯??滴踉?,以騎射中選為驍騎校。三藩亂時,從議政王南征,功晉右都督,歷官為云南開化總兵,終副都統(tǒng)。在云南將山川要害、疆域遠近及民族風尚,繪圖立說,著有《夷人圖說》。
人物簡介
【生卒】:1618—1679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錢塘人,字際叔,號瞻云、鴸客。明諸生。入清,隱居不出。布政使張縉彥、知府嵇宗孟求見,均遭拒絕。將卒,遺命以“故處士”署墓。工詩文,為西泠十子之一。有《瞻云詩稿》。
人物簡介
【生卒】:1620—1677 【介紹】: 明末清初江西寧都人,初名祥,字善伯。明諸生。明亡,其父魏兆鳳削發(fā)為僧,隱后翠微峰,題所居為“易堂”,不久即死。際瑞與弟魏禧、魏禮及彭士望等居翠微峰,號“易堂九子”。常游食四方,屢入將帥幕府。康熙十六年,奉清帥哲爾肯命說降吳三桂將韓大任,為大任所殺。有《魏伯子文集》。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二
魏際瑞,原名祥,字善伯,一字伯子,寧都人。有《魏伯子集》。清詩別裁集
原名祥,字善伯,江西寧都人。○此叔子長兄也。魏氏兄弟工古文,韻語非其所長,伯子雖多敗闕,然時有生氣?!俄n侯釣臺》云:“曾說婦人偏只眼,空傳霸主是重瞳?!薄顿浫恕吩疲骸疤斓赜袝r馀爾我,英雄無主笑曹劉?!笨梢砸娖錃饪?/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