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通明。蕭映弟。封上黃侯,位宗正卿,出為晉陵太守。美才仗氣,言多激揚,名盛海內(nèi),特為太子蕭綱(簡文帝)友愛,為東宮四友之一。卒謚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2或456—536 【介紹】: 南朝梁丹陽秣陵人,字通明。讀書萬卷,善琴棋,工草隸,博通歷算、地理、醫(yī)藥等。蕭道成(齊高帝)為相時,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齊武帝永明十年,隱居句容句曲山。梁武帝禮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每以咨詢,時稱“山中宰相”。晚號華陽真逸。主張儒、佛、道合流。有《本草經(jīng)集注》、《肘后百一方》等。謚貞白先生。
全梁文·卷四十六
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宋末為諸王侍讀,入齊除奉朝請,永明十年解職,大同二年卒,年八十五,贈中散大夫,謚曰貞白先生,有《三禮目錄注》一卷,《論語》集注十卷,《真誥》十卷,《本草》十卷,《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太清草木集要》二卷,《補闕肘后百一方》九卷,《練化雜術》一卷,《太清諸丹集要》四卷,《合丹節(jié)度》四卷,《服餌方》三卷,《集》三十卷,《內(nèi)集》十五卷。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通明,字眼聞,姓李氏,滁州人也。生有異性,方在襁褓,偶哺肉羹,即便吐棄,更以蔬食,接受如常,家人怪之。年甫弱冠,泊然自處,有志離塵??滴醺?,從牛首山宏覺寺以忠祝落,湛心內(nèi)典,力求徹悟,遂登華山稟戒于定庵。彌復精勤,始受律義,隨乞便講,辨析文理,折衷指歸,勤勤苦學,多歷年所。一日讀《云棲法匯》至“凡心未盡,圣果未圓”處,即痛念生死,更自磨礪,行般舟行。三易寒暑,其志不墜。定庵嘉其誠懇,閎斯愿力,命主慈應法席,明稟祜居醇,含章縱哲,篋蛇能剪,心猿久制,譬圓珠之朗潔,若春云之靄和,是以風徽遠鬯,緇素歸心,愛畏兼深,尊為律虎。寂于康熙五十九年,壽六十,臘三十有九,塔于慈應山前。
《漢語大詞典》:尹孚
孚尹。玉色晶瑩通明。 唐 白居易 《玉水記方流》詩:“良璞含章久,寒泉徹底幽。尹孚光灧灧,方折浪悠悠?!眳⒁姟?孚尹 ”。
《漢語大詞典》:孚尹
(1).玉的色彩。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孚尹旁達,信也?!?鄭玄 注:“孚,讀為浮。尹,讀如竹箭之筠。浮筠,謂玉采色也?!?br />(2).比喻詩文的文采。 清 錢謙益 《陸敕先詩稿序》:“以性情為精神,以學問為孚尹。有志于緣情綺麗之詩,而非以儷花鬭葉顛倒相上者也?!?/div>
《漢語大詞典》:料戾
謂洞小而通明。
分類:通明
《國語辭典》:牖中窺日(牖中窺日)  拼音:yǒu zhōng kuī rì
牖,窗戶。牖中窺日指從窗內(nèi)看太陽。比喻見識狹隘、淺薄。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div>
《漢語大詞典》:達照(達照)
(1).通明透亮。西京雜記卷一:“有四玉鎮(zhèn),皆達照,無瑕缺。窗扉多是緑琉璃,亦皆達照,毛髮不得藏焉?!?br />(2).猶明察。梁書·謝朏傳:“達照深識,見庸質(zhì)之如初,知貽厥之無寄。預覩亂萌,拂衣 東山 ,眇絶塵軌?!?/div>
通明禪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于四禪四無色及滅盡定而觀身息心三事之禪法也。修此禪者,必通觀身息心之三故云通明,又能發(fā)六通三明故名通明,見止觀九,法界次第上之下。
【佛學常見辭匯】
能發(fā)六通三明之禪法。
通明慧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六通與三明及三慧也。無量壽經(jīng)下曰:「得深禪定諸通明慧。」
【佛學常見辭匯】
六通三明及三慧。
通明觀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通者從初修習,即通觀息、色、心三事。若觀息時,即通照色心。若觀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凈,能開心眼,無諸闇蔽也。觀一達三,徹見無礙,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禪,必發(fā)六通三明,故名通明。
一、云何修習?行者從初安心,即觀息色心三事,俱無分別。
一、云何觀息?謂攝心靜坐,調(diào)和氣息一心諦觀,想息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覺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所經(jīng)由,去無所履涉。雖復明覺息入出遍身,如空中風,性無所有。是則略說觀息如相。
二、次觀色如,既知息依于身,離身無息,即應諦觀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緣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圍虛空故。假名為身,一心諦觀頭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實,尚自不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爾時無身色可得,心無分別,即達色如。
三、次觀心如,當知由有心故,則有身色去來動靜,若無此心,誰分別色?色因誰生?諦觀此心,藉緣而有,生滅迅速,不見住處,亦無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達心如。
復次若觀息時,既不得息,即達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離故。若不得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陰入界,眾苦煩惱,善惡行業(yè),往來五道,流轉不息。若了三事無生,則一切法本來空寂。是則略說初心修習之相。
二、其證入相,亦有欲定、未到地定、四禪、四空,種種支林功德。而與根本諸禪,其相永殊。若二乘人,于一一禪中,皆能獲得不壞解脫、無礙解脫、三明、六通,故名為通明觀。若大士住此一一禪時,即得無礙大陀羅尼也。今亦一往約次第門,較逾十六特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