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9或791 【介紹】: 唐河間人,一說宣城人,河間為其郡望,字文房。玄宗天寶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jiān)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歷中任轉(zhuǎn)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zhuǎn)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工詩,長于五言,自稱“五言長城”。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90? 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見《元和姓纂》卷五、《極玄集》卷下),一說河間(今屬河北)人(見《中興間氣集》卷下李季蘭條),似均指其郡望。早歲居洛陽。曾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玄宗開元中即已應(yīng)進士舉,天寶后期始登第(《極玄集》謂開元二十一年進士,誤)。釋褐長洲尉。肅宗至德三載(758)攝海鹽令。同年以事下獄,貶南巴,復(fù)勘后得量移。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入京。大歷初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為轉(zhuǎn)運使判官,駐揚州。后擢鄂岳轉(zhuǎn)運留后。為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誣奏,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初遷隨州刺史。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據(jù)隨州,長卿流寓江州。晚歲入淮南節(jié)度使幕。約卒于貞元六年(790)前后。其事跡散見于《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二等處,頗多缺誤。今人傅璇琮主編之《唐才子傳校箋》考辨較備。劉長卿年輩與杜甫相若,早年工詩,然以詩名家,則在肅、代以后。與錢起并稱錢劉,為大歷詩風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體,尤工五律,自稱“五言長城”,時人許之。詩中多身世之嘆,于國計民瘼,亦時有涉及。其詩詞旨朗雋,情韻相生。故方回云:“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東樹云:“文房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余味不盡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評長卿詩,尚多微辭。如高仲武云:“(劉)詩體雖不新奇,甚能鏈飾。大抵十首已上,語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中興間氣集》)其后則評價日高。陳繹曾至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唐音癸簽》卷七引《吟譜》)王士禛則云:“七律宜讀王右丞、李東川。尤宜熟玩劉文房諸作。”(見何世璂《然鐙記聞》)其集稱《劉隨州集》,一作10卷,一作11卷。有《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通行于世。今人注本有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楊世明《劉長卿詩編年校注》。《全唐詩》存詩5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唐詩匯評
劉長卿(?—790左右),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河北獻縣),寓居京兆(今陜西西安)。天寶中,登進士第。至德中,江東選補使崔渙選授長洲尉,攝海鹽令。因事陷獄,貶南巴尉。廣德中,為監(jiān)察御史。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zhuǎn)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zhuǎn)運留后,為觀察使吳仲孺誣奏,貶睦州司馬。德宗初年,擢隨州刺史,建中末去任,約卒于貞元五至七年間。長卿擅長五言,尤工五律,自許“五言長城”。有《劉長卿集》十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五卷。
詞學圖錄
劉長卿(?-約789) 字文房。河間人。官至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詩工五言,有"五言長城"之稱。有《劉隨州詩集》,詞存《謫仙怨》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
長卿字文房。河間人。開元二十一年進士。德宗朝為監(jiān)察御史檢校祠部員外郎轉(zhuǎn)運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轉(zhuǎn)運留后。終隨州刺史。

作品評論

中興間氣集
長卿有吏干,剛而犯上,兩遭遷謫,皆自取之。詩體雖不新奇,甚能煉飾,大抵十首以上,語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如“草色加湖綠,松聲小雪寒”;又“沙鷗驚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裁長補短,蓋絲之颣歟!其“得罪風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謂傷而不怨,亦足以發(fā)揮風雅矣。
云溪友議
劉長卿郎中,皆謂“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錢、郎、劉、李”。劉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與予齊稱也!”每題詩,不言其姓,但“長卿”而已,以海內(nèi)合知之乎?士林或之譏也。
瀛奎律髓
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當緩緩味之,不可造次一觀而已。劉長卿號“五言長城”,細味其詩,思致幽緩,不及賈島之深峭,又不似張籍之明白,蓋頗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麓堂詩話
《劉長卿集》凄婉清切,盡羈人怨士之思,蓋其情性固然,非但以遷謫故,譬之琴有商調(diào),自成一格。
《批點唐音》
劉公雅暢清夷,中唐獨步。表曰“五言長城”,允矣無愧。
《批點唐詩正聲》
劉長卿七、五言稍覺不協(xié),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諸公在前,故難為繼耳。唐諸公七言古詩當以李、杜為祖,故諸詩難看。
《藝苑卮言》
錢,劉并稱故耳,錢似不及劉。錢意揚,劉意沉;錢調(diào)輕,劉調(diào)重。如“輕寒不入宮中樹,佳氣常浮仗外峰”,是錢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過巧,下句寬而不稱。劉結(jié)語“匹馬翩翩春草綠,昭陵西去獵平原”,何等風調(diào)!“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留一劍答君恩”,自是壯語。
唐詩歸
鐘云:中、晚之異于初、盛、以其俊耳,劉文房猶從樸入。然盛唐俊處皆樸,中、晚人樸處皆俊。文房氣有極厚者,語有極真者。真到極快透處,便不免妨其厚。
《全唐風雅》
黃紹夫云:劉文房登第于開元,正當玄宗盛時,與錢、郎頡頏。詩格調(diào)清峭而詞氣深厚,“五言長城”語不虛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誤矣。
《詩源辨體》
錢、劉五言古,平韻者多忌“上尾”,仄韻者多忌“鶴膝”。劉句多偶麗,故平韻亦間雜律體,然才實勝錢。七言古,劉似沖淡而格實卑,調(diào)又不純;錢格若稍勝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暢,蓋欲鋪敘而不能耳。
《詩源辨體》
五,七言律、劉體盡流暢,語半清空,而句意多相類。
《詩源辨體》
中唐五、七言絕,錢、劉而下皆與律詩相類,化機自在,而氣象風格亦衰矣。
《騷壇秘語》
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
《唐詩善鳴集》
文房在盛、晚轉(zhuǎn)關(guān)之時,最得中和之氣。
《唐詩歸折衷》
中唐諸家各有獨至處,即各有偏蔽處,人皆知避之。至于文房,則幾無瑕可指矣。嫌其有意煉飾,引人入平穩(wěn)一路。學者法此,一望雷同,黯然無色,有害于詩教不淺也。故于文房詩,當賞其沉淡,去其平夷。
《二劉詩敘》
文房與錢郎中齊名,時稱“錢劉”。然劉詩溫而錢微燥,劉詩純而錢微駁。故善讀隨州,則不第可該郎、錢,并可以洞視韋、柳之清深,旁通賈、孟之孤秀。
詩筏
劉長卿詩能以蒼秀接盛唐之緒,亦未免以新雋開中晚之風。其命意造句,似欲攬少陵、摩詰二家之長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處。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獨成其為文房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隨州絕句,真不減盛唐。次則莫妙于排律。排律惟初盛為工,元和以還,牽湊冗復(fù),深可厭也,惟隨州真能接武前賢。
《載酒園詩話又編》
劉有古調(diào),有新聲。盛唐人無不高凝整渾,隨州短律,始收斂氣力,歸于自然,首尾一氣,宛若面語。其后遂流為張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無復(fù)高足闊步、包括宇宙、綜攬人物之意。雖孟襄陽詩,亦有因語真而意近,以機圓而體輕者,然不佻不纖,隨州始有作態(tài)之意,實溽暑中之一葉落也。
《唐詩成法》
唐七律,隨州詞藻清潔,抑揚反覆,有味外之味,最耐人吟誦。但結(jié)句多弱,又多同,昔人謂才小,未必,但法律不精嚴耳。
《唐詩箋要》
文房諸律,如玉饌時花,有口目者共賞。
《唐詩觀瀾集》
文房五言,格韻高妙,絕處不減摩詰。
《唐詩別裁》
中唐詩漸秀漸平,近體句意日新,而古體頓減渾厚之氣矣。權(quán)德輿推文房為“五言長城”,亦謂其近體也。
《唐詩別裁》
中唐詩近收斂,選言取勝,元氣不完,體格卑而聲調(diào)亦降矣。劉文房工于鑄意,巧不傷雅,猶有前輩體段。
《小澥草堂雜論詩》
劉文房五言長律,博厚深醇,不減少陵;求杜得劉,不為失求。
《大歷詩略》
文房古體概乏氣骨,就中歌行情調(diào)極佳,然無復(fù)崔顥、王昌齡古致矣。
《大歷詩略》
文房固“五言長城”,七律亦最高,不矜才,不使氣,右丞、東川以下,無此韻調(diào)也。
《大歷詩略》
文房詩為大歷前茅,清夷閑曠,饒有怨思。
《瀛奎律髓匯評》
紀昀:隨州五言骨韻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
石洲詩話
隨州七律,漸入坦迤矣。坦迤則一往易盡,此所以啟中,晚之濫觴也。
昭昧詹言
劉文房七律宗派,李東川色相華美,所以李輔輞川為一派,而文房又所以輔東川者也。大歷十子以文房為最?!姆吭姸嗯d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馀味不盡之妙矣。較宋人入議論、涉瑰趣、以文以語錄為詩者,有靈蠢仙凡之別。
養(yǎng)一齋詩話
隨州古近體清妙,可與王、孟埒。若“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卷簾高樓上,萬里看日落”,直摩少陵之壘,又不止請妙而已。
《藝概·詩概》
劉文房詩,以研煉字句見長,而清瞻閑雅,蹈乎大方。其篇章亦盡有法度,所以能斷截晚唐家數(shù)。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柳渾、薛道衡。馳思波潤,流音玉亮,尤工五律,當時號為“五字長城”。“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以雅淡宣情;“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以雄渾取概。暮帆夏口,寒雨巴邛,楚國蒼山,幽州白日。“空江人語”,動石瀨之吟;“川日寒蟬”,托江湖之想。皆振采蒼凝,體物彌工者也?!妒汉?、《洞庭》、《京口》諸作,方之小謝,異曲同工矣。
《詩學淵源》
長卿詩務(wù)質(zhì)實,尚情性,尤善使事。格高氣勁,自然沉著。古詩句法,猶襲齊梁,而無秾纖之敝;近體五、七言,無杜老之峻峭,過白傅之高雅;其絕句則于江寧、太白之外,獨樹一幟者也。
《詩境淺說》
盛唐之詩人懷古,多沉雄之作。至隨州而秀雅生姿,殆風會所趨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2—981 【介紹】: 宋開封浚儀人,字子平。薛仁謙子。少好學。后唐清泰初進士。后周顯德時為左諫議大夫、刑部郎中。宋初,遷戶部侍郎。乾德初,加兵部侍郎,以本官參知政事。開寶六年,奉詔監(jiān)修《五代史》,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太宗太平興國初,加左仆射、昭文館大學士。從平晉陽還,進位司空。以服丹砂中毒死。謚文惠。自參政至為相凡十八年,在任寬簡,不好苛察。有《文惠集》。
全宋文·卷一二
薛居正(九一二——九八一),字子平,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后唐清泰二年進士,歷仕后晉、漢、周。宋初為戶部侍郎,出知許州,入為樞密直學士,后知朗州。乾德中,以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開寶五年,受詔監(jiān)修《五代史》。六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太平興國初,加左仆射、昭文館大學士,從平北漢還,進位司空,卒。贈太尉、中書令,謚文惠。有集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2—980 【介紹】: 宋同州馮翊人,字慶孫。后晉末為戶曹掾。歷仕后漢、后周。入宋起為左補闕,掌蘄口榷貨務(wù)。為西川轉(zhuǎn)運副使,有善政。代歸闕下,疏民利病十事稱旨,太祖將大用,為侯陟所沮。太宗時加刑部郎中知大名府,轉(zhuǎn)兩浙西南路轉(zhuǎn)運使,鎮(zhèn)壓泉州民變。徙知廣州,兼轉(zhuǎn)運市舶使。歷官以干練聞,時稱能吏。
全宋詩
楊克讓(九一二~九八○),字慶孫,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人。歷仕后漢、后周,入宋為左補闕,掌蘄口榷貨務(wù)。太祖乾德六年(九六八)知果州。開寶三年(九七○)為西川轉(zhuǎn)運副使,后平升州,就知州事兼水陸計度轉(zhuǎn)運使事,加兵部員外郎。太宗太平興國初,加刑部郎中、知大名府。后為兩浙西南路轉(zhuǎn)運使。四年(九七九)徙知廣州,俄兼轉(zhuǎn)運市舶使。五年卒,年六十九?!?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有傳。
劉保勛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5—986 【介紹】: 宋河南人,字修業(yè)。劉處讓子。少好騎射,又頗能詩。十許歲隨父署后唐新德軍衙內(nèi)都校。仕后周至工部員外郎。太宗雍熙中累官權(quán)御史中丞兼勾當差遣院。曹彬等受命征幽州,保勛以本官知幽州行府事,宋兵敗,濟拒馬河,其馬陷淖中,與子利涉俱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0—990 【介紹】: 宋青州人,字希粲。后漢乾祐進士。仕后周,為淄州團練判官。宋太祖擢授太子中允。歷知北海軍、荊南轉(zhuǎn)運事。帝征南唐,供給無缺。太宗即位,除兵部郎中,歷西川、廣南轉(zhuǎn)運使,以才干稱。官至給事中。
全宋詩
許仲宣(九三○~九九○),字希粲,青州(今屬山東)人。后漢乾祐間進士。后周顯德初為濟陰主簿,淄州團練判官。入宋,太祖擢授知北海軍。開寶九年(九七六)知永興軍。太宗繼位,遷兵部郎中,授西川轉(zhuǎn)運使。太平興國六年(九八一),遷吏部郎中,八年,為左諫議大夫。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知廣州,移知江陵府,俄改河南府。端拱中,遷給事中。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4—1004 【介紹】: 宋曹州濟陰人,字寶臣。太祖乾德六年進士。授峽州軍事推官。太宗朝累任監(jiān)司,有能名。以光祿少卿使高麗,高麗人皆信服。淳化中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誥。真宗即位,遷給事中,歷知梓、青、揚州。官終判尚書刑部。
全宋詩
柴成務(wù),(九三四~一○○四),字寶臣,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人。太祖乾德六年《九六八》進士。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任峽路轉(zhuǎn)運副使(《武夷新集》卷一○《柴公墓志銘》)。歷知果、蘇二州,兩浙轉(zhuǎn)運使,入為戶部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為京東轉(zhuǎn)運使。召入知制誥。蜀王小波、李順事平,知河中府。真宗即位,遷給事中,歷知梓、青、揚州,入判尚書刑部。景德元年卒,年七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五五
柴成務(wù)(九三四——一○○四),字寶臣,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乾德六年登進士甲科,歷官大理寺丞、太常丞、殿中侍御史,知果、蘇二州,兩浙轉(zhuǎn)運使,遷光祿少卿,奉使高麗。后為京東轉(zhuǎn)運使,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誥,同知給事中事,出知河中府。真宗時,遷給事中,知梓州、揚州,入判尚書刑部。博聞稽古,有文集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6—1010 【介紹】: 宋齊州人,字直道。第進士。調(diào)補安陽主簿。歷知淄、饒州,皆有政績。真宗咸平二年,累遷河東轉(zhuǎn)運使,旋兼侍御史知雜事,劾李昌齡、董儼等,又舉吳奮等堪任大郡,皆從之。官終膳部郎中。
全宋文·卷五八
范正辭(九三六——一○一○),字直道,齊州(治今山東歷城)人。太祖時登第,太宗朝為國子博士,遷膳部員外郎,歷江南轉(zhuǎn)運副使等官。真宗即位,遷膳部郎中,出為河東轉(zhuǎn)運使,后兼侍御史知雜事?!?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7—1008 【介紹】: 宋宋州楚丘人,字天錫。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歷通判銀州。京師開金明池,以獻詩擢右拾遺。知廣州,不能以廉自守。至道二年,由御史中丞參知政事,居位無所建明。真宗即位,加戶部侍郎。坐交結(jié)王繼恩,貶忠武軍節(jié)度。
全宋文·卷六○
李昌齡(九三七——一○○八),字天钖,宋州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人。太平興國三年進士,歷判合州、銀州。擢右拾遺、直史館。后為淮南轉(zhuǎn)運使,知廣州。還,擢禮部郎中,為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充戶部使。淳化三年改度支使,拜御史中丞。至道二年,以本官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坐交結(jié)王繼恩貶。后以秘書監(jiān)致仕。大中祥符元年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8—1006 【介紹】: 宋開封襄邑人,字信臣。張誼子。以蔭補太廟齋郎。后周世宗平淮南,獻《南征賦》、《治民論》,召試授御史臺主簿,棄官而歸。宋太祖建隆二年進士第一。歷右補闕、中書舍人。從太宗征太原,歷任京東、江南轉(zhuǎn)運使。雍熙三年上《大政要錄》,為開封府推官。坐事貶安州司馬,歷知晉、許、杭、蘇等州。景德初以工部侍郎致仕。善談?wù)?,尚氣?jié)。嘗獻《元元論》,大旨以養(yǎng)民務(wù)穡為急,深得真宗嘉賞。
全宋詩
張去華(九三八~一○○六),字信臣,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人。太祖建隆二年(九六一)進士,拜秘書郎,直史館,擢為右補闕,后知磁、乾二州,選為益州通判,遷起居舍人,知鳳翔府。太宗朝為京東轉(zhuǎn)運使,歷禮部郎中。真宗朝復(fù)拜右諫議大夫,遷給事中,歷知杭州、蘇州。景德元年(一○○四),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有集十五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9—1006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善則。初事孟昶為西水尉。蜀平,授隴城主簿,累遷櫟陽令。太宗端拱三年,召為太子中允,遷殿中丞。智辨有吏干,入掌左藏庫,擢鴻臚少卿。真宗景德初,判吏部銓,權(quán)知開封府。累官至左諫議大夫。
全宋詩
陳省華(九三九~一○○六),字善則,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初仕后蜀為西水尉,歸宋,授隴城主簿。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以長子堯叟舉進士第一,召為三司鹽鐵判官。至道二年(九九六)知鄆州。三年,知蘇州(《吳郡志》卷四四)。真宗咸平二年(九九九)改漳州(同上書,《宋史》本傳謂知潭州)景德初,拜左諫議大夫,權(quán)知開封府。三年卒,年六十八。事見《宋史》卷二八四《陳堯佐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2 【介紹】: 宋密州莒縣人,字希孟。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為北海主簿,累官江、淮、兩浙制置茶鹽。真宗即位,遷殿中侍御史。咸平三年,兼充淮南轉(zhuǎn)運使。精于吏事,久掌茶鹽漕運,裁量經(jīng)制,公私便之。后召拜右諫議大夫、戶部使,卒。
全宋文·卷一三九
王子輿(?——一○○二),字希孟,密州莒(今山東莒縣)人。太平興國八年舉進士。歷知臨??h、光祿寺丞、江淮兩浙制置茶鹽。真宗朝,為殿中侍御史、度支員外郎,兼充淮南轉(zhuǎn)運使。子輿久掌茶鹽漕運,周知其中利害,裁量經(jīng)制,公私便之。后拜右諫議大夫、戶部使。咸平五年二月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3—994 【介紹】: 宋京兆長安人,徙家池州,字仲師。初名若水,一作若冰,字叔清。南唐時舉進士不第。宋太祖開寶三年,詣闕上書,言江南可取,以求進用。令送學士院試,賜本科及第,授舒州軍事推官。為向?qū)?,征江表,領(lǐng)池州。江南平,擢侍御史,改江南轉(zhuǎn)運使。太宗朝,歷京西北路轉(zhuǎn)運使、荊湖轉(zhuǎn)運使、河北東西路都轉(zhuǎn)運使,以才干甚得時譽。為戶部使,頻以職事不治,出為西川轉(zhuǎn)運使。李順軍攻占成都,脫逃走東川。黜知均州而卒。
全宋文·卷一○一
樊知古(九四三——九九四),原名若水(一作若冰),字叔清,太宗令改名知古,字仲師。本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家池州(治今安徽池州)。開寶中獻取江南策,授舒州推官。南唐平,擢侍御史,改江南轉(zhuǎn)運使。太宗朝,歷京西北、荊湖、河北東西等路轉(zhuǎn)運使,徵拜給事中,遷戶部使。因事貶西川轉(zhuǎn)運使。李順義軍破成都,離部逃東川,黜知均州而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4或943—998 【介紹】: 宋應(yīng)天府下邑人,徙齊州章丘,字直臣。太祖開寶中,以三史解褐涪陵尉,禁巫覡,教民以醫(yī)藥,稍變風俗;又奏殺不法宦官,由此知名。太宗時歷監(jiān)察御史兼總南路,移京西轉(zhuǎn)運使,后任戶部、度支、鹽鐵等使。因擅減茶價致虧,貶官,知廣州。復(fù)徙廣南東、西路都轉(zhuǎn)運使、同知樞密院事等。真宗即位,改御史中丞,恨失政柄,肆情彈擊,人多譏之。
全宋文·卷一○四
李惟清(九四三——九九八),字直臣,下邑(今安徽碭山境)人,其父仲行徙家章丘(今山東章丘)。開寶中以三史解褐涪陵尉,遷大理寺丞。太宗朝歷荊湖北路轉(zhuǎn)運判官、轉(zhuǎn)運使,徙京西,入判度支,復(fù)出為京東轉(zhuǎn)運使。遷度支使、鹽鐵使。后出知廣州,徙廣南東、西路轉(zhuǎn)運使,召拜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咸平元年卒,年五十六。《宋史》卷二六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3—1014 【介紹】: 宋曹州冤句人,徙居洛陽,字師亮。太祖至洛,以布衣條陳十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累遷左拾遺。北漢平,朝廷議取幽薊,因上書諫阻。六年,任江南西路轉(zhuǎn)運使,革除弊政,務(wù)行寬大。八年,簽書樞密院事。雍熙三年知代州,御遼兵甚力。端拱二年擢樞密副使,淳化二年參知政事,尋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罷相。真宗咸平初復(fù)相,三年罷。四年,任涇、原等州軍安撫經(jīng)略使,屢陳御夏之策。景德初,知青州,后出判河陽,以司空致仕。卒謚文定。有《洛陽縉紳舊聞記》。
全宋詩
張齊賢(九四三~一○一四),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為大理評事,通判衡州。雍熙初,遷左諫議大夫。三年(九八六),授給事中。知代州。淳化二年(九九一),以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數(shù)月,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罷相,為尚書左丞知河南府,徒知永興軍,又徒知襄州。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坐朝會被酒失儀免相。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以司空致仕。七年卒,年七十二。謚文定。有集五十卷,不傳。《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宋史》卷二六五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一○二
張齊賢(九四三——一○一四),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徙居洛陽。太祖至洛,以布衣條陳十事。太宗擢為進士,遂通判衡州,累官至江南西路轉(zhuǎn)運使。太平興國八年,擢右諫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雍熙三年知代州,端拱二年拜刑部侍郎、樞密副使。淳化二年參知政事,數(shù)月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六月罷為尚書左丞,歷知河南等府州。咸平元年召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罷,命為涇、原等州軍安撫經(jīng)略使。景德初知青州,大中祥符元年拜右仆射,進左仆射。五年以司空致仕,七年薨,年七十二,謚文定。著有《洛陽搢紳舊聞記》五卷(存),《太平雜編》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4—1001 【介紹】: 宋京兆萬年人,字藏用。第進士。歷官知乾州、隴州。以政聞,超授監(jiān)察御史。太宗雍熙三年,假秘書監(jiān)使交州,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禮,黎桓聽命,拜詔盡恭。使還,遷起居舍人。至道二年,黎桓復(fù)南侵,又奉詔出使,至則桓復(fù)稟命。真宗時為右諫議大夫,使河朔按邊事,知升、貝二州。
全宋詩
李若拙(九四四~一○○一),字藏用,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太祖時進士。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知乾州,四年通判泰州,后又使交州。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為兩浙轉(zhuǎn)運使。五年,遷主客郎中、江南轉(zhuǎn)運使。真宗即位,官兵部郎中,充史館修撰,俄知制誥。咸平二年(九九九),知升、貝二州。四年卒,年五十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