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鄭州人,字楚老。第進士。神宗時官至直秘閣、知延安府。時夏人犯涇原,率師搗其虛,夏人解去。累擢龍圖閣直學士。為吏六十年,處事明銳,然反覆詭隨,無特操,為識者所非。卒年八十三。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李南公,字楚老,鄭州(治今河南鄭州)人。進士及第,調浦江令,知長沙縣。熙寧中,提舉京西常平,提點陜西、河北刑獄,擢京西轉運副使,入為屯田員外郎。為河北轉運副使,加直秘閣、知延安府。進直龍圖閣,擢寶文閣待制、知瀛州。拜戶部、吏部侍郎、戶部尚書。歷知永興軍、成都、真定、河南府。為吏凡六十年。卒,年八十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才甫。梁彥昌子。哲宗紹圣中提舉湖南常平。時新復免役法,子美先諸路成役書,擢提點刑獄。徽宗時累遷直龍閣閣、河北都轉運使,傾漕計以奉上,至捐緡錢市契丹北珠以進,遂致位通顯。后以疾罷為開府儀同三司、提舉嵩山崇福宮。善屬文,尤工詩。有《耆英集》。
全宋詩
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東平(今屬山東)人。適孫。由蔭入官,哲宗紹圣初提舉梓州路常平。三年(一○九六),由湖南提舉常平除廣西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一)?;兆诩次?,為河北都轉運使,召為樞密直學士,拜戶部尚書,兼知開封府。大觀元年(一一○七),拜尚書右丞,遷左丞,加中書侍郎。二年,出知鄆州(《宋史·徽宗紀二》),移大名府。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坐事責居單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起知青州。六年,再知大名(同上書禮一三之七)。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五、《東都事略》卷六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三五二
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東平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梁適之孫。以蔭入官,紹圣初,為右朝奉郎、提舉梓州路常平,遷湖南路;三年,除廣西提刑,改荊湖南路。徽宗立,為河北轉運使,除樞密直學士,拜戶部尚書,兼開封尹。累遷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以資政殿學士知定州,移大名府,進大學士,拜寧遠軍節(jié)度使。宣和二年,以疾乞罷,除開府儀同三司、提舉嵩山崇福宮。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贈少保。著《耆英集》一百卷。見《東都事略》卷六六,《宋史》卷二八五《梁適傳》,《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一、四九六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7—1113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字仙民。宋庠孫。以父蔭監(jiān)市易,坐事失官。以女嫁蔡京子,京當國,始復起用。累官龍圖閣學士、知河南府。京罷相,貶保靜軍節(jié)度副使,蘄州安置。京復相,還舊官,知陳州。卒謚忠文。
全宋文·卷二四○八
宋喬年(一○四七——一一一三),字仙民,開封府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庠之孫,太中大夫充國之子。以父蔭監(jiān)市易,坐事失官,落拓二十年。崇寧中,以聯(lián)姻蔡京,始復起用,提舉開封縣鎮(zhèn)府界常平,改提點京西北路刑獄。崇寧四年八月,賜進士出身,仍除集賢殿修撰、京畿轉運使,改開封尹,以龍圖閣學士知河南府。京罷相,言者交攻,貶保寧軍節(jié)度副使。京復相,還舊官,知陳州。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七,謚「忠文」。見《宋史》卷三五六本傳及《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一四、儀制一一之九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應天府虞城人。王堯臣子。神宗元豐三年官水部員外郎,進父遺稿,言父功。神宗嘉之,乃加贈堯臣太師,改謚文忠。以同老為秘閣校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9—1131 【介紹】: 宋歙州休寧人,字思誠。神宗元豐二年進士。哲宗元祐中,為成都縣簿,受命安撫雕門族亂,諭以利害,使之歸服?;兆跁r累遷熙河蘭湟路轉運使,興鼓鑄、榷酤、市易,博糴安西米,創(chuàng)烽火臺。后以龍圖閣待制致仕。
全宋文·卷二五六三
洪中孚(一○四九——一一三一),字思誠,歙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神宗朝登第,試校書郎,授黃岡尉。元祐中,為成都縣主簿。徽宗朝,歷任提舉河東常平、轉運判官、副使、戶部侍郎,知太原府、永興軍、成德軍,真定府路安撫使。歷職直龍圖閣、集英殿修撰、徽猷閣直學士、顯謨閣直學士。政和六年,為中貴人譚稹所劾,奪職,以中大夫、龍圖閣待制致仕。紹興元年卒,年八十三。見《新安志》卷七《洪尚書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睦州建德人,字晦叔。英宗治平四年進士。初任洛陽尉,作《久旱微雨詩》,為司馬光所稱薦,遂知名。累官提點湖南刑獄、京西轉運使。
全宋詩
江公著,字晦叔,睦州建德(今浙江建德東北)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初為洛陽尉(《竹莊詩話》卷一六)。哲宗元祐初通判陳州,歷提點湖南刑獄,京西轉運使(《施注蘇詩》卷二九《送江公著知吉州》注)。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邠州人,字蕓叟,號浮休居士、碇齋。英宗治平二年進士。為襄樂令。嘗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神宗元豐四年,從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詩述及宋軍久屯失利情形,謫監(jiān)郴州酒稅。哲宗元祐初,以司馬光薦,召為監(jiān)察御史。進秘書少監(jiān),使遼,加直秘閣、陜西轉運使,知陜、潭、青三州?;兆诹?,擢右諫議大夫。徙吏部侍郎,尋以龍圖閣待制知同州。崇寧初坐元祐黨籍,貶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集賢殿修撰。性慷慨,以敢言稱。嗜畫,題評精確,亦能自作山水。為文豪邁有理致,尤長于詩。有《畫墁集》等。
全宋詩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為襄樂令。神宗元豐中,應環(huán)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宜文字。元豐六年(一○八三),因作《西征回途中》詩,貶監(jiān)邕州鹽米倉,改監(jiān)郴州酒稅。哲宗元祐初,以司馬光薦,為監(jiān)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元祐九年(一○九四),以秘書少監(jiān)出使遼國,使回為陜西轉運使,歷知陜、潭、青三州,元符中罷?;兆诩次?,召為右諫議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入元祐黨籍,貶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集賢殿修撰,卒于政和中。著有《畫墁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錄,輯為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七有傳。張舜民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畫墁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校以鮑廷博刊《知不足齋叢書》本(簡稱鮑本)。四庫所輯張舜民詩較草率,今又從《永樂大典》殘本中輯得二十九題三十三首,編為第五卷。又《畫墁集》卷七、卷八為《郴行錄》,中有記行詩十二首,再益以自《全芳備祖》等書中所輯集外詩及斷句,合編為第六卷。
全宋文·卷一八一三
張舜民,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碇齋,邠州(治今陜西彬縣)人。治平二年進士,為襄樂令。元豐四年,從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詩述及宋軍久屯失利之情,坐謫監(jiān)邕州鹽米倉,又改監(jiān)郴州酒稅。元祐初,以司馬光薦,召為監(jiān)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寧初,坐元祐黨,謫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后復集賢殿修撰。舜民慷慨喜論事,以剛直敢言稱。見《宋史》卷三四七本傳、卷二○三、二○六、二○八、《藝文志》二、六、七。著有《使遼錄》一卷、《郴行錄》一卷、《南遷錄》一卷、《畫墁錄》一卷、《畫墁集》一百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熙載,字伯先,德慶(今屬廣東)人。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進士。哲宗元符間為廣南西路計度轉運使。有《李熙載詩詞集》(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一九五),已佚。清光緒《德慶州志》卷一一有傳。
全粵詩·卷二四
李熙載,字伯先。都城(今屬郁南縣)人。宋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進士。宋哲宗元符間擢為廣南西路計度轉運使。官至朝請大夫。有詩詞集,今佚。明陸舜臣嘉靖十六年《德慶志》卷一五、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六有傳。詩一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達野。神宗熙寧九年進士。哲宗元祐間知建陽縣,累遷宗正丞。歷知漳、建、福州,皆有治狀。以忤安惇劾罷。起知泉州,反對榷六郡酒酤之議,擢本路提刑。官至中奉大夫,以右文殿修撰知廣州卒。
全宋詩
陳覺民,字達野,仙游(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進士。哲宗元祐間舉賢良方正。歷知漳、建、福、泉州,遷福建路提點刑獄,兼三路都轉運使,提舉河渠?;兆谡退哪辏ㄒ灰灰凰模?,知廣州(《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八)。卒,官至中奉大夫?!?a target='_blank'>寶祐仙溪志》卷四有傳。今錄詩四首。
王梁材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漳州龍溪人,字廷衿。神宗元豐間進士。上書請減省后宮及行幸不急之費,為帝采納,除京西轉運判官。歷夔州路轉運使、利州路常平使、攝成都府事,以母老乞歸養(yǎng)。服終,起為廣南坑冶提舉,終廣東轉運判官。
全宋文·卷二七七三
王梁材,字廷衿,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人。元豐八年進士。累官京西轉運判官,夔州路轉運使,移利州路常平使。未幾攝成都府事。丁母憂,服除,除提舉廣南坑冶,轉朝散大夫、廣東運判。卒于官。見《萬姓統(tǒng)譜》卷四四,嘉靖《龍溪縣志》卷八,雍正《福建通志》卷四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彥稽。哲宗紹圣四年進士。授彰信軍節(jié)度推官,會星變,詔求直言,上書指斥元祐臣僚。累遷秘書少監(jiān),加右文殿修撰,出知泉州,未行,為言者所攻,遂致仕。在朝為蔡京腹心,陷害善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國永興人,字智夫。吳中復從孫。以父任為雍丘主簿。知太康縣。擢熙河路轉運判官、副使,從招討使王厚攻青唐,克蘭廓城柵十三。為京畿都轉運使,拜戶部侍郎兼知開封府。有賣珠人居民貨久不返,匿宦官楊戩家,擇仁捕竄之,戩中以事,出知熙州。歷領江淮發(fā)運、知渭州,奉祠。卒年六十六。
全宋文·卷二八六七
吳擇仁,字智夫,興國軍永興(今湖北陽新)人,中復從孫。以父任為開封雍丘主簿,建中靖國初知太康縣。崇寧中擢直秘閣、熙河路轉運副使,從王厚領兵克蘭、廓城柵十三,加直龍圖閣,進集賢殿修撰,為京畿都轉運使。大觀中除戶部侍郎兼知開封府。出知熙州,徙永興軍,坐改茶法奪職。起復徽猷閣待制領江淮發(fā)運,還直學士、知渭州。以病提舉崇福宮,起知青州,不克拜,卒,年六十六。見《宋史》卷三二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9 【介紹】: 宋開封人,字晞道。神宗元豐五年進士。歷任兩浙、廣南、荊湖、江西監(jiān)司?;兆谡投?,為太子右庶子,尋遷太子詹事、寶文閣直學士,在東宮十年。欽宗立,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擢尚書左丞、門下侍郎。金人來侵,力主求和,每與李綱等異議,故戰(zhàn)守之備皆罷。出使河東,與金議割地。高宗即位,言者論其主和誤國,降授別駕,安置南雄州,行至吉州卒。有《周易新講義》。
全宋詩
耿南仲(?~一一二九),字希道,(《宋元學案》卷九八),開封(今屬河南)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宋史》卷三五二《余深傳》)。歷提舉兩浙、河北西路常平,提點廣南東路、夔州路刑獄,荊湖、江西路轉運使。入為戶部員外郎,辟雍司業(yè),坐事出知衢州?;兆谡投辏ㄒ灰灰欢?,為太子右庶子,改定王、嘉王侍讀。俄試太子詹事,在東宮十年。欽宗即位,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尚書左丞、門下侍郎,力主割地求和。高宗即位,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尋責臨江軍居住。建炎二年十二月,降授單州別駕(《宋史》卷二五《高宗二》),南雄州安置,行至吉州卒。《宋史》卷三五二有傳。今錄詩十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三六
耿南仲(?——一一二八),字晞道,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人。元豐五年登進士第,歷提舉兩浙常平,徙河北西路,改轉運判官、提點廣東及夔州路刑獄,荊湖、江西兩路轉運副使。入為戶部員外郎,罷知衢州。政和二年以禮部員外郎為太子右庶子、試太子詹事,寶文閣直學士。欽宗即位,以東宮舊臣禮重之,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尚書左丞、門下侍郎。金兵南侵,堅主和議割地。高宗即位,薄其為人,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議者論其主和誤國,責授單州團練副使、臨江軍居住。建炎二年十月,再降授單州別駕,行至吉州卒。有《周易新講義》十卷(存)、《易明蒙》行世。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宋史》卷三五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蔡安持,字資中,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宋代分冊)。哲宗紹圣元年(一○九四)為右通直郎(《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九之二○)?;兆谡驮辏ㄒ灰灰灰唬榘l(fā)運副使(同上書職官四二之三五)。重和元年(一一一八)官兵部侍郎時以事降官(同上書職官六九之二)。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三
蔡安持(?——一一二四),字資中,應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哲宗紹圣初為右通直郎?;兆跁r官兩浙提點刑獄。政和初為江淮發(fā)運副使。四年,為河南尹,尋除跡古殿直學士。七年,遷工部侍郎,換刑部,進兵部。官終龍圖閣學士、光祿大夫。宣和六年四月卒。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九之二○、職官四二之三五、職官四二之三六、職官六一之三四、職官六九之二、儀制一一之九,《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1 【介紹】: 宋洪州奉新人,字少汲,號西山老人。哲宗紹圣四年進士。欽宗靖康元年,以知應天府為東道都總管,為金人所執(zhí),不屈,久之得歸。高宗紹興元年為刑部尚書,兼權禮部尚書,官至兵部尚書兼侍讀。工詩。有《西山老人集》。
全宋詩
胡直孺,字少汲,奉新(今屬江西)人。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初為路州司戶,累遷監(jiān)察御史,出知平江府?;兆谡土辏ㄒ灰灰涣?,為淮南路轉運副使(《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九)。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為東南六路轉運輦運撥發(fā)司官(同上書職官四二之一○)。靖康間知南京,為金人所執(zhí),不屈,久之得歸。高宗朝擢龍圖閣直學士知隆興府,進兵部尚書,卒。有《西山老人集》,已佚。事見清同治《奉新縣志》卷八。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四八
胡直孺(?——一一三一),字少伋,號西山老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紹圣四年進士,能詩。建炎元年為金人所得,既而歸之,為龍圖閣直學士、戶部尚書。建炎二年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洪州。紹興元年四月以刑部尚書權禮部尚書,兼侍讀,守兵部尚書。十一月以兵部尚書兼侍讀卒,贈端明殿學士。見孫覿《西山老人文集序》(《鴻慶居士集》卷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一三、四三、四六、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