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277,分219頁顯示  上一頁  66  67  68  69  70  72  73  74  75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趙邦美
趙奉(孟承 忠允 )
趙將之
趙杞( 冀國公、景王 )
趙士跂( 忠果 )
趙訓之(海道 忠果 )
趙俁( 成國公、咸寧郡王、衛(wèi)王、魏王、燕王 )
趙子舫
趙子漪
趙縱之
趙不尤
趙士珸
趙叔向(西隱野人 )
趙思誠
趙伯深(逢原 )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邦美,生平不詳?!鹅`巖志》定為靖康時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奉(一○八六~一一五○),字孟承,縉云(今屬浙江)人。期子?;兆谛投辏ㄒ灰欢穑?,以父蔭補國子博士。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遷國子司業(yè),二年,除翰林洗馬兼寶謨閣待制。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以兵部右丞兼真和諸路招討使。二十年,因岳飛下獄憂憤而卒。謚忠允。有《五云清唱》、《風雅遺音》等,已佚。事見《五云趙氏宗譜》卷一八。今錄詩四首。
趙將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三
趙將之,宗室,魏王廷美五世孫。靖康元年知磁州,建炎元年為朝議大夫。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九之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宗室?;兆诘诹印3跏谖浒曹姽?jié)度使、檢校太尉,封冀國公。累遷護國、武昌軍節(jié)度使,封景王。欽宗靖康元年,授荊南、鎮(zhèn)東軍節(jié)度使,遷太傅。次年遣詣金營充賀正旦使。既歸,又從二帝被擄北上。
趙士跂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宗室。趙士隆弟。欽宗靖康末為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吉州團練使。金人驅宗室北行,士跂中途得脫。居邢州,結土豪欲舉事。事泄,為金人所殺。謚忠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6—1129 【介紹】: 宋宗室,字海道。徽宗政和二年進士,知吳縣。時朱勔怙勢興役,訓之不為屈,遂移疾去。居揚州,金兵犯京師,率大姓募士勤王,聞都城失守乃止。高宗建炎三年知永豐縣,死于杜彥、楊世雄之叛。謚忠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神宗第十子。初封成國公,哲宗朝封咸寧郡王,徽宗朝進封衛(wèi)王、魏王、燕王。欽宗靖康元年,授河東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次年,與弟偲為徐秉哲逼送金營,北行至慶源境上,乏食而卒。
趙子舫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宣和七年(1125)任恩州知州。
趙子漪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靖康元年(1126)任湖州知州,十一月到任。
趙縱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宣和七年(1125)任復州知州。靖康二年建炎元年(1127)1月,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宗室,太宗六世孫。有武力。靖康之變,與王明募義兵,與金人戰(zhàn),雄于河南、北。高宗即位,補武翼郎,從岳飛平楊幺起事。飛死,秦檜奪其兵,遣守橫州而卒。
趙士珸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靖康二年建炎元年(1127)任洺州防御使。
趙叔向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宗室,號西隱野人。汴京陷時,潛遁京西。金兵退,引眾屯青城,入都堂叱王時雍等速歸政,安置救駕義兵。后部將上變,告其謀為亂,被捕誅。有《肯綮錄》。
全宋文·卷四○○○
趙叔向,自號西隱野人,著有《肯綮錄》一卷(存)。按尤袤《遂初堂書目》有「趙彥從《肯綮錄》」,彥從或為叔向之字。又宋宗室有趙叔向,魏王廷美之裔。汴京破時,叔向潛出,之西京。金人退,聚眾屯青城。建炎元年四月率兵勤王,入至都堂,叱王時雍等速歸政太后,置救駕義兵。六月,部將于渙告叔向謀亂,詔劉光世捕誅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六,《宋史》卷二四七有傳。疑非著《肯綮錄》之趙叔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思誠(?~一一四七),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挺之子。高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試中書舍人,尋提舉江州太平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二、六三)。四年,起知臺州(同上書卷七九)。十七年卒(同上書卷一五六)。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二○○
趙思誠(?——一一四七),密州高密(今山東高密)人,存誠弟,明誠兄。崇寧間進士。由秘書郎為著作郎,知泉州。紹興二年直秘閣,主管江州太平觀,守起居郎。紹興四年知臺州,除中書舍人。紹興十七年五月以寶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卒。見慕容彥逢《秘書郎趙思誠可著作郎制》(《摛文堂集》卷二),李彌遜《除知泉州制》(《筠溪集》卷五),《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七、七六、一五六,道光《福建通志》卷九三、一九三。
趙伯深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人,居棣州,字逢原。父被檄往塞上,金人渡河,時伯深年幼,與母相失。高宗建炎二年南歸,尋母凡二十余年,嘗徒步入蜀,乃得其母。曾慥曾賦詩以贊其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