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277,分219頁顯示  上一頁  51  52  53  54  55  57  58  59  60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趙珣
趙揖之
趙日新
趙祐(壽臣 )
趙璞
趙瑞
趙師民(周翰 )
趙寅
趙禹
趙及(希之 )
趙咸一
趙元昊(廟號 夏景宗、景宗 武烈皇帝、武烈帝、夏武烈帝 別稱 李元昊 曩霄 嵬理 )
趙允初(允宗 安泰 )
趙抃(閱道、悅道 知非子 清獻(xiàn) )
趙丙(南正 )
趙珣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雄州歸信人。趙振子。性特好學(xué)。年十六,仁宗召試便殿,授三班借職。景祐中,除濠州兵馬都監(jiān)。初曾隨父在西邊,訪得五路徼外形勝利害,作《聚米圖經(jīng)》五卷,詔取其書,又上《五陣圖》、《兵事》十余篇,擢通事舍人、招討都監(jiān)。居涇原,兼治籠竿城,屢立軍功。夏兵來攻,當(dāng)事者不聽其計,兵敗被擒,后卒于西夏。
趙揖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景祐三年(1036)任封州知州。
趙日新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景祐五年寶元元年(1038)任代州知州。
趙祐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九一
趙祐(一○○一——一○四五),字壽臣,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天圣五年進(jìn)士,歷冀州司理、雍丘尉,轉(zhuǎn)大理丞,知長垣、臨邛二縣,因舉者薦,擢知威州。遷殿中丞,通判相州、鄆州。慶歷三年為監(jiān)察御史,繼知棣州,遷殿中侍御史,入為三司戶部判官。五年卒,年四十五。見晁補之《趙君墓志銘》(《雞肋集》卷六八)。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一一九
趙璞,仁宗時人。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瑞,仁宗時人(《胡正惠公集》附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青州臨淄人,字周翰。登進(jìn)士第。仁宗時歷國子監(jiān)直講、宗正寺主簿、崇政殿說書、宗正丞等職。時趙元昊反宋,師民上書陳十五事。累請補郡,除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耀州。三遷刑部郎中,復(fù)領(lǐng)宗正。為人淳靜剛敏,舉止凝重,學(xué)問精博,志尚清遠(yuǎn)。卒年六十九。有文集。
全宋詩
趙師民,字周翰,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仁宗天圣末進(jìn)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五),孫奭辟兗州說書,領(lǐng)諸城主簿。年五十來京師,龐籍、韓琦等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慶歷二年(一○四一)以著作佐郎為宗正寺主簿加崇文院檢討為崇政殿說書(同上書),遷宗正丞。累遷天章閣待制,同判宗正寺。皇祐五年(一○五三),除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耀州(同上書卷一七五)。三遷刑部郎中,復(fù)領(lǐng)宗正。卒,年六十九(《東都事略》卷六○)。有集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四有傳。
全宋文·卷三五八
趙師民,字周翰,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九歲能屬文。天圣末舉進(jìn)士,孫奭辟兗州說書,領(lǐng)諸城主簿。學(xué)問精博,奭自以為不及。除齊州推官、青州教授。年五十來京師,受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遷崇文院檢討、崇政殿說書,又遷宗正丞。后為天章閣侍講,進(jìn)待制、同判宗正寺。在經(jīng)筵十馀年,甚見器重,仁宗目之為「儒林盛德」。累請補郡,除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耀州。三遷刑部郎中,復(fù)領(lǐng)宗正,卒,年六十九。有集三十卷。《宋史》卷二九四有傳,又見《東都事略》卷六○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寅,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為德州軍事推官(《金石粹編》卷一三三)。
趙禹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青州人。仁宗時以平民上書,言西夏元昊必反,宰相以其狂言,徙建州。后元昊果反,禹訟所部,不受,逃至京自理,宰相怒,下禹開封獄。開封府司錄司事陳希亮言禹可賞不可罪,爭不已,帝釋禹,賞為徐州推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南偃師人,字希之。第進(jìn)士。為慈州軍事推官,累遷殿中侍御史、權(quán)宗正丞,彈劾無所避。歷知懷州、徐州,還遷京東轉(zhuǎn)運按察使。權(quán)判吏部流內(nèi)銓,奏論吏部闕員即榜,以堵銓吏匿員闕以謀利之弊。歷知衛(wèi)州、汝州、河中府,累遷右諫議大夫,官終知徐州。
全宋文·卷五九一
趙及(?——一○五三),字希之,偃師(今河南偃師)人。舉進(jìn)士,為慈州軍事推官,歷知魏縣,通判青州、大名府。累遷殿中侍御史。復(fù)知懷州、徐州,還為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zhuǎn)運按察使。擢兼御史知雜,判流內(nèi)銓、遷戶部副使、鹽鐵副使,知衛(wèi)、汝州、河中府。除天章閣待制,遷右諫議大夫?;实v五年卒。見《宋史》卷三○四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四。
趙咸一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康定二年慶歷元年(1041)任宗正寺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4—1048 【介紹】: 即李元昊。西夏皇帝。宋稱趙元昊,小字嵬理,即位后改姓易名,改名曩霄。李(趙)德明子。通漢文,知兵法,曉佛學(xué)。于宋明道元年嗣位,稱兀卒(青天子)。宣布“禿發(fā)(結(jié)辮)令”,違者處死。升興州為興慶府。于宋景祐元年建立年號開運,旋改廣運。創(chuàng)制西夏文。于宋寶元元年,即位為大夏皇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立西夏國。設(shè)十二監(jiān)軍司。與宋爆發(fā)戰(zhàn)爭,三年三大戰(zhàn),夏軍連勝。然傷亡頗重,物資缺乏。于天授禮法延祚七年與宋議和,每年受宋歲賜銀、絹、茶。十一年,被子寧令哥刺死。謚武烈皇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4 【介紹】: 宋宗室,初名允宗。趙元儼子。累官寧國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勤于朝會,雖風(fēng)雨不廢。不問家財厚薄,惟誦佛書。卒謚安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84 【介紹】: 宋衢州西安人,字閱道,號知非子。仁宗景祐間進(jìn)士。仕州縣,以治績召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辟權(quán)幸,人稱“鐵面御史”。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轉(zhuǎn)運使,改益州路。召為右司諫,以言事罷知虔州,歷度支副使、河北都轉(zhuǎn)運使。英宗時改知成都府。所至以寬簡為治,以奉儉聞。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因反對新法,出知杭州,徙青州,再知成都府,復(fù)知越州、杭州,致仕。卒謚清獻(xiàn)。有《清獻(xiàn)集》。
全宋詩
趙抃(一○○八~一○八四),字閱道(一作悅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是士,除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歷知崇安、海陵、江原三縣,通判泗洲。至和元年(一○五四),召為殿中侍御史。嘉祐元年(一○五六),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轉(zhuǎn)運使,旋改益州。召為右司諫,因論事出知虔州。英宗即位,奉使契丹,還,進(jìn)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治平元年(一○六四),出知成都。神宗立,以知諫院召還,秋,擢參知政事。熙寧三年(一○七○),因反對青苗法去位。歷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復(fù)徙杭州。元豐二年(一○七九)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七年卒,年七十七。謚清獻(xiàn)。有《清獻(xiàn)集》十卷。事見《東坡集》卷三八《趙清獻(xiàn)公抃愛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傳?!≮w抃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獻(xiàn)集》(十卷,其中詩五卷)為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陳仁玉刻元明遞修十六卷本(其中詩七卷,簡稱陳本,書藏北京圖書館)、明成化七年閻鐸刊本(簡稱閻本,藏上海圖書館)、明嘉靖四十一年楊準(zhǔn)序汪旦刊本(簡稱楊本,藏華東師大圖書館)、一九二二年趙氏仿宋重刊本(簡稱趙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全宋文·卷八八二
趙抃(一○○八——一○八四),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景祐進(jìn)士,累官至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quán)倖,京師目為「鐵面御史」。請知睦州,移梓州路轉(zhuǎn)運使,改益州。召為右司諫,因彈奏陳旭奸邪,罷知虔州。召為侍御史知雜事,改度知副使、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治平中知成都。神宗立,召知諫院,未幾擢參知政事。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熙寧三年罷,出知杭州。歷知青州、成都府、越州,再知杭州,以太子少保致仕。元豐七年卒,謚清獻(xiàn)。施政寬簡,為世稱道。纂《成都古今集記》三十卷等,著文集十六卷。見蘇軾《趙清獻(xiàn)公神道碑》(《東坡集》卷三八),《宗統(tǒng)編年》卷二一,《宋史》卷三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丙(一○○八~?),字南正。曾舉進(jìn)士,以太常少卿致仕(《司馬文正公集》卷六五《洛陽耆英會序》),居洛陽。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與司馬光、富弼等為耆英會,時年七十五。有文稿十四編(同上書《趙朝議丙字南正文稿序》),已佚。今錄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