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963—1004 【介紹】: 宋黨項人。李繼捧族弟。太祖開寶末,授定難軍管內(nèi)都知蕃落使。太宗太平興國七年,不從繼捧內(nèi)遷,遁往夏州北之地斤澤。自以李氏世有西土,圖謀復興,西人多歸之。雍熙三年,降遼。遼命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淳化元年(遼統(tǒng)和八年),受遼冊為夏國王。次年降宋,授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五年,宋軍破夏州時脫走。真宗即位,繼遷再請降,授夏州剌史、定難軍節(jié)度使。未幾復叛。咸平五年,攻陷靈州,以為西平府。后與西蕃戰(zhàn),中流矢,旋卒。西夏建國,追尊皇帝,謚神武,廟號太祖。
人物簡介
【生卒】:963—1038 【介紹】: 宋單州單父人,徙居宣城,字表微。太宗端拱元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侍御史等職。真宗時為兵部員外郎、益州路轉(zhuǎn)運使,數(shù)言部中事,一日章數(shù)上。以厚結劉皇后家婢,于仁宗天圣八年累擢樞密副使,遷吏部侍郎。劉皇后卒,罷為尚書左丞、知河中府。后遷禮部尚書致仕。卒謚僖質(zhì)。全宋文·卷一九七
趙?。ň帕弧鹑耍?,字表微,其先單父人,后徙宣城(今安徽宣城)。端拱元年擢進士第,歷判宗正寺,開封府判官。真宗時遷益州路轉(zhuǎn)運使,召為侍御使知雜事,改三司鹽鐵副使,擢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益州。三遷工部侍郎,加樞密直學士。天圣八年擢樞密副使,遷吏部侍郎。罷為尚書左丞、知河中府,遷吏部尚書。景祐五年卒,年七十六。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一三《趙公墓志銘》,《宋史》卷二八八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66—1010 【介紹】: 宋宗室,字國祥。趙德昭子。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授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封平陽郡侯,進封安定郡公。真宗時累官感德軍節(jié)度使。好學能屬文,善書草、隸、飛白諸體。以賢孝稱。卒謚康孝。
人物簡介
趙希言(九六六——?),齊州禹城(今山東禹城)人。天圣中為秘書丞、諸王府侍講。遷屯田員外郎。景祐元年為崇政殿說書,除國子監(jiān)直講;四年,兼天章閣侍講,預內(nèi)殿起居。寶元、康定間遷直秘閣。慶歷中為司封元外郎、分司西京。五年,以王貽永等奏,希言常侍講禁中,年八十而家貧,詔賜三品服。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一一四、一二○、一二九、一五九。
人物簡介
【生卒】:966—1027 【介紹】: 宋宗室,太宗長子。初名德崇,字惟吉。太平興國七年,封衛(wèi)王。改賜今名,進封楚王。初,秦王廷美謫遷涪陵,元佐獨申救之。及廷美死,遂發(fā)狂。雍熙二年,坐縱火焚宮廢為庶人。真宗即位,復封楚王。累拜天策上將軍,兼江陵牧。卒謚恭憲。
人物簡介
【生卒】:967—1015 【介紹】: 宋宗室,字可久。趙廷美第三子。年十九,代兄趙德隆判沂州。有儒生乙恕,一日有尸橫其舍下,有司捕之抵獄,將置于法。德彝疑其冤,令緩刑以俟,未幾果獲殺人者,恕遂得釋。真宗咸平三年,授徐州刺史,累遷保信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卒謚安簡。
人物簡介
【生卒】:968—1022 【介紹】: 即宋真宗。太宗第三子。初封韓王、襄王、壽王。至道元年,立為皇太子。三年,太宗死,即位。前期勤于政事,遣轉(zhuǎn)運使赴各路詢民事,蠲放欠稅。景德元年,遼軍南下,從宰相寇準之議親征,于澶淵訂盟而還。后期信用王欽若,東封泰山,西祀汾陰,廣建宮觀,勞民傷財。在位二十六年。全宋詩
宋真宗趙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淳化五年(九九四)封壽王。至道三年(九九七)即位,建元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在位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五。廟號真宗,葬永定陵。見《宋史》卷六、卷七、卷八《真宗本紀》。有《御制集》三百卷(《玉海》卷二八),尚存《玉京集》六卷,馀已佚。今錄詩二十二首。全宋文·卷二一二
宋真宗趙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初名德昌,太平興國八年授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韓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淳化五年九月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為皇太子,改今名,仍判府事。三年三月太宗崩,即帝位。踐位之初,勤于政事,凡置十五路,令各路轉(zhuǎn)運使更互赴闕,詢以天下物宜、民間利??;詔蠲放五代以來欠稅。景德元年,契丹大舉南進,宰相寇準堅請,乃親征,遂與契丹訂澶淵之盟。后漸怠于政事,景德末迎奉天書,改元大中祥符。于是東封泰山,謁孔廟,西祀汾陰,又廣建宮觀,歲用日增。在位二十六年,年號五: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有《注四十二章經(jīng)》一卷(存),又《玉海》引《中興書目》著錄《真宗御集》三百卷,包括《玉京集》二十卷(今存六卷)、《正說》十卷、《承華要略》二十卷、《靜居集》三卷、《玉宸集》五卷等。事跡詳《宋史》卷六至卷八《真宗本紀》。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969—1005 【介紹】: 宋宗室,太宗第四子。初名德嚴。太平興國八年出閤,改名元俊,拜同平章事,封冀王。雍熙三年改今名,加兼侍中,為威武軍節(jié)度使,進封越王。真宗即位,加中書令,改封雍王,拜太傅。真宗北征,為東京留守。性寬厚,言動中禮。卒謚恭靖。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太平繁昌人。本名王九。家以鬻茗為業(yè)。年十三得疾,父抱詣青華觀,許為道士。夢中有人授以辟谷之法,及覺,遂不食,神氣清爽,惟食生果飲清泉。嘗作《玄道歌》,言修煉之要。太宗召赴闕,賜道士服,改名自然,月余遣還。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又召至闕下,賜紫衣,以母老求還侍養(yǎng)。全宋詩
趙自然,本名王九,繁昌(今屬安徽)人。年十三,為道士。太宗嘗召赴闕,為改名。遣還,住青華觀。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一○○九)復召至闕下,以母老得還?!?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一有傳。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收詩1首,小傳云為“池州鳳凰山道士”,并記其夢陰真君事。按趙自然,本名王九,太平州繁昌(今安徽繁昌)人。13歲入青華觀為道士。傳云嘗夢見陰真君,與其柏葉一枝,食后,遂絕粒不食。知州王洞奏上其事。宋太宗召其赴闕,親問之,為改名自然。后放歸。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復召至闕下,不久以母老求還。事跡詳《宋史》本傳。《全唐詩》收作唐人,系沿《萬首唐人絕句》卷九九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