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542—1619 【介紹】: 明山東掖縣人,字文光,號吉亭。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烏程知縣。入為工部主事,改御史。神宗時累官至刑部尚書,議事失帝意,引疾歸。家居十四年,復(fù)召為刑部尚書。萬歷四十年,改署吏部。時六部長官惟煥一人,累疏乞補,不報。煥本無派別,惟素不喜東林,諸攻東林者乘間入之,所舉措往往不協(xié)清議,被劾乞歸。四十六年,齊黨亓詩教勢盛,以煥為鄉(xiāng)人老而易制,引為吏部尚書。既至,一聽亓詩教指揮,素望益損,尋卒。維基
趙煥(1542年—1619年),原名趙宦,字文光,號吉亭,山東掖縣人。萬歷年間吏部尚書。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科山東鄉(xiāng)試五十二名,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會試六十三名,廷試三甲九十一名進士,兵部觀政,本年任烏程縣知縣,隆慶二年(1568年)升工部主事,五年改任河南道御史,六年差巡按陜西茶馬。萬歷元年(1573年)養(yǎng)病。三年復(fù)除江西道御史,巡按河南。五年回道管事,十二月巡視京營,七年京畿道刷卷,監(jiān)試順天鄉(xiāng)試,次年監(jiān)殿試,八年閏四月升任順天府丞,十年十二月升大理寺左少卿,十一年二月升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十三年四月改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十四年二月署掌院篆,同年升工部右侍郎,十五年三月改吏部右侍郎,十六年十月升本部左侍郎,十七年七月以疾乞歸,回籍調(diào)理。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起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九月稱親老乞休,以兄巡撫遼東右僉都御史趙耀回鄉(xiāng)奉親。十一月升刑部尚書。二十三年四月以疾乞休,準(zhǔn)馳驛回籍。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八月起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十七年五月改任南京吏部尚書,赍捧回籍,十二月以疾乞休,不允。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十二月起為工部尚書,以親老乞在籍侍養(yǎng),許之。后家居十六年,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四月再次召拜為刑部尚書,四十年二月署掌吏部尚書印信,八月改任吏部尚書。時明神宗怠于政事,曹署多空,「六卿止一煥在」。趙煥多次上疏要求增補官員,神宗皆“留中不報”。趙煥請求去職還鄉(xiāng),神宗又優(yōu)詔撫慰挽留。九月,趙煥請求去職還鄉(xiāng),神宗仍下詔挽留。給事中李成名劾趙煥「黨同伐異」,趙煥于是稱疾不出。逾月終于請辭成功。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六月,起趙煥為吏部尚書,銓印暫付侍郎史繼偕署掌,十一月赴任,四十七年(1619年)七月,遼東事起,薩爾滸之戰(zhàn)大敗,死四萬馀人,開原、鐵嶺淪陷,北京震動。趙煥親率群臣至文華門,「九卿伏闕」,堅請神宗急發(fā)兵餉。直到傍晚,神宗才遣太監(jiān)傳旨:「退。」然軍機要務(wù)仍廢置如故。趙煥再次上疏:「他日薊門蹂躪,敵人叩閽,陛下能高枕深宮稱疾謝卻之乎!」此語竟為神宗所惡。其部屬滿考升遷,趙煥上疏請準(zhǔn),神宗又不理睬。十一月初二日,趙煥「郁郁卒」,享年七十八。明熹宗天啟初,追贈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趙世顯(1542年—1610年?),字仁甫,侯官(今福州)人。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進士,授安徽池州司理。萬歷十六年,除池州推官,左遷梁山知縣。萬歷二十七年轉(zhuǎn)池州通判,以母老不赴。居鄉(xiāng)以文酒娛日,達官貴人罕識其面。為福建詩壇盟主。詩宗盛唐,和詩人徐??、曹學(xué)佺、謝肇浙、陳藻等結(jié)社芝山。著有《芝園稿》、《山居》、《闕下》、《入蜀》諸集。
人物簡介
趙于敏(1542年—?),字訥甫,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人,民籍。山西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一百九十八名,二甲第三名進士。由陜西和州知州,后升任江直隸廣平府同知、河南府知府,萬歷十年(1582年)因事罷免歸鄉(xiāng)。
人物簡介
趙范(1543年—1617年),字范之《閩沖郡王趙家堡族譜》作字護光。,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民籍。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福建鄉(xiāng)試第四十五名舉人,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一百八名,二甲第三十八名進士。后任無為州知州、磁州知州、戶部貴州清吏司郎中,萬歷十五年(1587年)八月升浙江按察使司副使、整飭溫處二府兵備兼分巡。
人物簡介
趙來亨(1543年—?),字修甫,號桂陽,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人,民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江西鄉(xiāng)試第七十二名舉人,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會試第三百十名,未殿試。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一百五名,二甲第二十五名進士。刑部觀政,本年六月授高郵州知州,四年(1570年)二月致仕。
人物簡介
趙學(xué)仕,字信甫,浙江金華府蘭溪縣人,軍籍。浙江鄉(xiāng)試第八十七名,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六十一名,登三甲第二百二十三名進士。
人物簡介
趙?。?544年—1631年),字中甫,號行吾,直隸寧國府涇縣人,軍籍。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五十九名,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會試第六十名,登二甲第十六名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辰州府知府,十八年九月升江西左參政。累升貴州左布政使,三十八年閏三月升光祿寺卿,四十年兩次引年乞休,不允,同年升通政使。乞休歸,講學(xué)水西,一時翕然宗之。天啟元年(1621年)起復(fù)南京太仆寺卿,蔭一子,以忤魏忠賢,罷歸,卒年八十八??逃小睹贩謇韺W(xué)正宗》行世。
人物簡介
趙鵬程(1544年—?),字汝圖,順天府大興縣匠籍,直隸揚州府通州人。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三百四十三名,二甲第一名進士。改庶吉士,萬歷元年(1573年)五月授翰林院編修,六年十月充會典纂修官,七年正月充經(jīng)筵展書官,九年二月出為河南右參議兼僉事,十一年二月升河南提學(xué)副使,后貶南京太仆寺寺丞。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復(fù)除太仆寺丞添注管事,代攝京營點烙,三十四年三月改尚寶司丞,三十五年閏六月升尚寶司卿,四十一年七月升太常寺少卿,尋致仕。
人物簡介
趙善政(1544年—?),字以德,號肖軒,直隸寧國府涇縣人,民籍。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七十五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八十八名,三甲第二百二十六名進士。授仙居縣知縣。
人物簡介
趙憲(朝鮮語:??,1544年—1592年),朝鮮王朝中期學(xué)者、官員、義兵將。字汝式,號重峰、陶原、后栗,本貫白川。壬辰倭亂中殉國。
人物簡介
趙楫(1545年—?),字汝進,號用吾,順天府大興縣民籍,浙江山陰縣人。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九十四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聯(lián)捷辛未科會試第三百六十五名,三甲第一百一十三名進士。初授知縣,萬歷五年七月考選山東道試御史,六年巡按陜西,九年冬十一月巡按河南,十年升四川參議,十一年三月調(diào)山東,十三年二月升湖廣副使,二十年七月調(diào)山西副使、備兵寧武道,升陜西右參政,榆林兵備,二十三年十一月以軍功升按察使,二十五年五月以延綏捷功升一級,任本省右布政使兼副使,照舊管理榆林中路兵備。二十八年七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務(wù)兼管備倭,三十年十二月升右副都御史仍舊巡撫,三十三年十一月以薊遼昌保四鎮(zhèn)大閱八事,升兵部右侍郎,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給與應(yīng)得誥命。三十六年六月因?qū)⑦|東開拓寬奠等六城堡軍民當(dāng)作逃民,給帖驅(qū)逐六萬四千馀家,又遭女真奴虜殘蹂,被兵科都給事中宋一韓彈劾,遼東巡按御史熊廷弼奉命勘查得實,遂停職候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