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趙健(1544年—1631年),字中甫,號行吾,直隸寧國府涇縣人,軍籍。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五十九名,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會試第六十名,登二甲第十六名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辰州府知府,十八年九月升江西左參政。累升貴州左布政使,三十八年閏三月升光祿寺卿,四十年兩次引年乞休,不允,同年升通政使。乞休歸,講學水西,一時翕然宗之。天啟元年(1621年)起復南京太仆寺卿,蔭一子,以忤魏忠賢,罷歸,卒年八十八??逃小睹贩謇韺W正宗》行世。
人物簡介
趙鵬程(1544年—?),字汝圖,順天府大興縣匠籍,直隸揚州府通州人。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三百四十三名,二甲第一名進士。改庶吉士,萬歷元年(1573年)五月授翰林院編修,六年十月充會典纂修官,七年正月充經(jīng)筵展書官,九年二月出為河南右參議兼僉事,十一年二月升河南提學副使,后貶南京太仆寺寺丞。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復除太仆寺丞添注管事,代攝京營點烙,三十四年三月改尚寶司丞,三十五年閏六月升尚寶司卿,四十一年七月升太常寺少卿,尋致仕。
人物簡介
趙善政(1544年—?),字以德,號肖軒,直隸寧國府涇縣人,民籍。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七十五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八十八名,三甲第二百二十六名進士。授仙居縣知縣。
人物簡介
趙楫(1545年—?),字汝進,號用吾,順天府大興縣民籍,浙江山陰縣人。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九十四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聯(lián)捷辛未科會試第三百六十五名,三甲第一百一十三名進士。初授知縣,萬歷五年七月考選山東道試御史,六年巡按陜西,九年冬十一月巡按河南,十年升四川參議,十一年三月調山東,十三年二月升湖廣副使,二十年七月調山西副使、備兵寧武道,升陜西右參政,榆林兵備,二十三年十一月以軍功升按察使,二十五年五月以延綏捷功升一級,任本省右布政使兼副使,照舊管理榆林中路兵備。二十八年七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務兼管備倭,三十年十二月升右副都御史仍舊巡撫,三十三年十一月以薊遼昌保四鎮(zhèn)大閱八事,升兵部右侍郎,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給與應得誥命。三十六年六月因將遼東開拓寬奠等六城堡軍民當作逃民,給帖驅逐六萬四千馀家,又遭女真奴虜殘蹂,被兵科都給事中宋一韓彈劾,遼東巡按御史熊廷弼奉命勘查得實,遂停職候代。
人物簡介
趙文煒(16世紀—17世紀),號思麓,浙江衢州府常山縣人。萬歷十三年(1585年)中舉人,十七年(1589年)成進士,獲授工部主事,升任黃州知府。當時錦衣衛(wèi)總旗申敏上奏興國州出產丹砂,命宦官陳奉開采,他堅持大體不肯逢迎,陳奉就誣陷他抗旨,遭降調為福建等處都轉鹽運使司運同,不久去世。
人物簡介
趙舉廉(1548年—?),字汝介,號鳳田,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睢陽衛(wèi)人,軍籍。進士出身。河南鄉(xiāng)試第十三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科會試第三百五十九名,三甲二百三名進士。初授嘉定縣知縣,擢大理寺評事、左寺正。趙舉廉曾于1572年接替邵一本任嘉定縣知縣一職,1577年由施之藩接任。
人物簡介
趙光遠,字世芳,號裕峰,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冠縣崇文鄉(xiāng)一里人。明神宗萬歷十七年己丑科三甲進士。歷任平谷、邢臺、涇陽知縣,升戶部河南司主事,遷郎中,又出官直隸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知府。因病告歸,曾參纂縣志。
人物簡介
趙炳,北直隸真定府趙州隆平縣人。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順天府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士,授朝邑縣知縣,其地東濱河,河西徙朝邑入蒲州者若干畝,炳為河災議以復其地。凡有不便于民,悉請除之。治朝八年,政平訟理,以循績轉戶部主事,督餉寧夏,復命充監(jiān)兌官,請托不行,省糧戶費以數(shù)千計。萬歷二十九年由工部都水司郎中升河南按察司僉事,后陳情乞歸,卒于家,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生卒】:1550—1627 【介紹】: 明真定府高邑人,字夢白,號儕鶴,又號清都散客。萬歷二年進士。除汝寧推官。遷戶部主事,調吏部考功,歷文選員外郎。上疏陳干進、傾危、州縣、鄉(xiāng)官四大害,觸時相忌,幾獲譴。旋以病歸。再起為考功郎中。二十一年主京察,要路私人,貶斥殆盡。被嚴旨落職。名益高,與鄒元標、顧憲成海內擬之漢朝“三君”。光宗立,起為太常少卿,繼遷左都御史。尋任吏部尚書。在官慨然以整齊天下為己任,銳意澄清,政府及中貴亦不得有所干請。魏忠賢初頗重之,以介一中書被拒,始生惡感。故人子魏廣微入閣,三至南星門,皆拒不見。廣微恨刺骨,乃與忠賢共排南星。南星搜羅遺佚,中外方忻忻望治。四年,魏忠賢責南星等“朋謀結黨”,矯旨放歸。又誣以贓罪,削籍,戍代州卒。崇禎初謚忠毅。有《史韻》、《學庸正說》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夢白,高邑人。萬歷甲戌進士,除汝寧推官,入歷吏部郎中,謫判平定州。天啟初,起太常卿,歷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謫戍代州。崇禛初,賜謚忠毅,有集。維基
趙南星(1550年—1628年1月23日),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直隸高邑縣(今河北)人,明朝東林黨政治人物、文學家,萬歷甲戌進士。天啟間,官至吏部尚書,因不受魏忠賢拉攏,遣戍代州。崇禎時平反,追謚忠毅。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七十一名。萬歷二年(1574年)甲戌科進士,任河南汝寧府(今汝南縣)推官,治行廉平。后歷任戶部主事、吏部考功、文選員外郎。為人嫉惡如仇,因直言上疏,陳述時政四大害,觸犯時忌,乞歸鄉(xiāng)里。再起考郎中,主京察,罷黜貪官污吏,不久遭誣陷,斥為民。后來居于家鄉(xiāng)的趙南星名聲日益高漲,與顧憲成、鄒元標并稱「東林三君」,朝野請求起用趙南星的上書數(shù)以百計,但都沒有被采納。明光宗時,起為太常少卿、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齊天下為任,大力打擊不法官吏。天啟三年(1623年),改任吏部尚書,期間公正無私,拒絕了權貴的求官請托,另一方面又起用有清廉正直名聲、廣被百姓贊譽的正人于朝列庶位。史稱當時朝廷「眾正盈朝」、「群賢滿朝」、「中外忻忻望治」,熹宗也曾稱贊趙南星「老成清正」、「深切銓政」。宦官魏忠賢曾雅重他,在熹宗面前稱贊他是能臣,但他不接受其拉攏,反而正色警戒魏忠賢說「主上沖齡,我輩內外臣子宜各努力為善?!?,終于得罪魏忠賢。大學士魏廣微是萬歷名臣魏允貞之子,趙南星向與魏允貞相熟,但因魏廣微后來諂附魏忠賢,因而嘆息說「見存(魏允貞的字號)無兒?!梗重煿治簭V微曾議論東林前輩李三才,因而使得魏廣微也深恨趙南星。后來在廷推山西巡撫時,趙南星知道謝應祥為人清廉,于是為謝應祥美言「沉靜有為,能稱其職」,力薦起用其為山西巡撫,但被大學士魏廣微從中作梗,并被御使陳九疇彈劾趙南星在廷推力挺謝應祥,是為了報答謝應祥曾經(jīng)提拔魏大中,使得熹宗對「朋謀結黨」而震怒,趙南星也因而被逼乞休請辭。御使張訥也因為其兄張樸沒有得到山西巡撫官職,而誣蔑趙南星有壞政十罪,使趙南星被削籍。閹黨后來詆毀趙南星貪贓一萬五千兩,趙南星素清貧,幸好親朋故友的捐助湊齊后,才倖幸獲釋,但仍被謫戍代州。四年后病卒。崇禎初,追贈為太子太保,追謚為忠毅。世以趙南星、鄒元標、顧憲成稱“東林三君”。
人物簡介
趙世德,字允求,陜西潼關衛(wèi)人,軍籍。陜西鄉(xiāng)試第二十二名,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會試第二百三十名,登三甲第二百零三名進士。授石首縣知縣,擢兵部主事,二十四年五月奉差往湖廣監(jiān)兌錢糧。二十七年二月以科道糾拾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