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69,分238頁顯示
上一頁 155 156 157 158 159 161 162 163 164 下一頁
其它辭典
趙字夫趙必瞻(字 子慕 )趙海烴趙洪趙溍(字 元晉、元溍 號(hào) 冰壺 )趙子寅趙必槐趙縉趙孟傅趙孟何趙時(shí)賞(字 宗白 )趙友直(字 益之 號(hào) 蘭洲、牛山子 世稱 師干先生 )趙與芮趙德綸趙良淳(字 景程 )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八七趙字夫,宗室,廣平郡王德隆七世孫,彥倇子,居瑞州(治今江西高安)。咸淳間為郴州郴縣主簿。見《宋史》卷二三六《宗室世系表》二二及所撰《郴州上仙寺記》。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必瞻(一二三○~一二七六),字子慕,縉云(今屬浙江)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進(jìn)士。累官中書舍人。以抨擊賈似道為元通問使,被留不屈,于端宗景炎元年遇害。事見《趙氏宗譜》卷三、《縉云趙氏總祠志》卷一。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洪,度宗咸淳間知衢州(清康熙《衢州府志》卷一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潭州衡山人,字元晉,號(hào)冰壺。趙葵子。度宗咸淳中為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恭帝德祐元年元兵至,棄城遁。有《養(yǎng)疴漫筆》。
全宋詩趙溍,字元溍,號(hào)冰壺,潭州(今湖南長沙)人。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為淮東統(tǒng)領(lǐng)兼知鎮(zhèn)江府(《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紀(jì)》)。九年,遷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至正金陵新志》卷三)。端宗景炎元年(一二七六)為江西制置使(《宋季三朝政要》卷六)。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八二四七趙溍,字元晉,號(hào)冰壺,潭州衡山(今湖南衡山)人,葵子。咸淳中累官知建寧府,遷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德祐元年元兵至,棄城遁。見《至正金陵新志》卷一四、《宋元學(xué)案》卷七○。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七趙子寅,按《宋史》卷四二《度宗紀(jì)》,咸淳八年二月,「前知臺(tái)州趙子寅歿,特贈(zèng)直秘閣,給沒官宅一區(qū)、田三百畝,養(yǎng)其孤遺,以旌廉吏」,蓋即其人。
人物簡介
簡介咸淳五年(1269)任司農(nóng)寺丞。咸淳七年(1271)任安吉州知州。咸淳九年(1273)任金部郎中。德祐元年(1275)任徽州知州。
人物簡介
簡介咸淳五年(1269)任鎮(zhèn)江府知府,十二月到任。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三二六趙孟何,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登咸淳七年進(jìn)士第。見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宗室。和州人,寓居太平州,字宗白。度宗咸淳元年進(jìn)士。知旌德縣。端宗初,擢知邵武軍。文天祥開都督府于南劍,辟為參議軍事、江西招討副使。統(tǒng)兵趨贛州,收復(fù)寧都縣,數(shù)以偏師當(dāng)一面,戰(zhàn)皆有功??湛又郏鴶”粓?zhí),不屈死。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友直,字益之,號(hào)蘭洲,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良坡子。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與祖必蒸、父良坡同登進(jìn)士第,授桐川簿、遷知縣事。帝炳祥興元年(一二七八),父于廣州抗元死難,友直冒死輿尸歸葬,后隱居眠牛山,自號(hào)牛山子,學(xué)者稱師干先生。事見清乾隆《紹興府志》卷三一、五五,光緒《上虞縣志校續(xù)》卷七。 趙友直詩,據(jù)清道光本《歷朝上虞詩集》所錄,編為一卷。
宋登科記考紹興府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人。咸淳元年(1265年)進(jìn)士。
人物簡介
全宋詩趙德綸,清江(今江西樟樹西南)人。度宗咸淳八年(一一七二)曾游澹巖。事見清乾隆《零陵縣志》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饒州馀干人,字景程。趙汝愚曾孫。少學(xué)于饒魯。以蔭為泰寧主簿,三遷至淮西運(yùn)轄,冗官二十余載。度宗咸淳末知吉州,加直秘閣。元兵至,吳國定率援軍留安吉,竟開南門引元兵入城。城陷,良淳自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