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智賢。南海波凌國人。善三藏學。麟德中。成都沙門會寧。游西域。道由波凌遂與賢于阿笈摩經(jīng)內(nèi)。譯出世尊焚棺收設利等事。為涅槃后分二卷。附舶達交州。寧復西進。儀鳳初。都督梁難敵遣使偕寧弟子運期來上。三年大慈恩寺沙門靈會。于東宮。啟請施行。賢竟終于其國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若那跋陀羅。華言智賢。南海波凌(亦曰訶凌)國人也。善三藏學。麟德年中有成都沙門會寧。欲往天竺觀禮圣跡。泛舶西游。路經(jīng)波凌。遂與智賢同譯涅槃后分二卷。此于阿笈摩經(jīng)內(nèi)。譯出。說世尊焚棺收設利羅等事。與大涅槃頗不相涉。譯畢寄經(jīng)達交州。寧方之西域。至儀鳳年初。交州都督梁難敵。遣使同會寧弟子運期。奉表進經(jīng)入京。三年戊寅。大慈恩寺沙門靈會。于東宮啟請施行。運期奉侍其師。因心莫比。師令赍經(jīng)行化。故無暇影隨往西域也。
鄭知賢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2—698 【介紹】: 唐滎陽開封人,字道鑒。登第后,累遷漢州司馬。轉(zhuǎn)蜀州長史,為政清美,吏民歌曰:“州有長史,一隅歡喜。調(diào)吏如琴,養(yǎng)民如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3—712 【介紹】: 唐僧。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武則天賜以賢首之稱號,后人即尊為賢首大師。先從智儼學《華嚴》,智儼死后,出家。預義凈譯場,為則天講新《華嚴經(jīng)》,因撰《金獅子章》,徑捷易解,則天遂悟其旨。創(chuàng)華嚴宗法界緣起理論,被尊為華嚴宗第三祖。有《華嚴探玄記》、《般若心經(jīng)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賢首。俗姓諸葛氏。蘇州吳縣人。一云姓康氏??稻尤恕W陨俪黾?。如意元年。武后制于東都大福先寺檢校無盡藏。長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檢校無盡藏。后延為薦福寺大德。開元二年卒。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字賢首。其先康居國人。因姓康氏。幼知學佛。高宗時應名僧遷。參奘公譯事。頗以證義潤文筆受之任見稱。及天后置館翻傳。首登入場之選。實叉難陀。以所赍華嚴梵夾。與義凈復禮出新經(jīng)。藏。尤有力。后義凈專主譯任。偕勝莊大儀等。充證義。既而后召講新經(jīng)。指鎮(zhèn)殿金獅子。以喻天帝網(wǎng)。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于是后曉。然開寤。得未曾有。遂緝其言。為金獅子章。行于世。圣歷二年十月八日。又詔講于佛授記寺。至華嚴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維那恒景表聞。有答詔。不錄。且嘗以巧方便。示剎海。涉入無盡之指。則對懸十鑒于八方上下。中。安佛像。然一炬以照之則互影交光。重重映蔽。不可得而思議矣。 始燉煌杜順以華嚴法界觀。傳弟子智儼。儼傳藏。其統(tǒng)緒之正如此。別疏般若心經(jīng)。復號康藏國師云。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法藏。字賢首。姓康。康居人也。風度奇正利智絕倫。薄游長安彌露鋒穎。尋應名僧義學之選。屬奘師譯經(jīng)。始預其間。后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至天后朝傳譯首登其數(shù)。實叉難陀赍華嚴梵夾至同義凈復禮譯出新經(jīng)。又于義凈譯場與勝莊大儀證義。昔者燉煌杜順傳華嚴法界觀。與弟子智儼講授此晉譯之本。智儼付藏。藏為則天講新華嚴經(jīng)。至天帝網(wǎng)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別義網(wǎng)。帝于此茫然未決。藏乃指鎮(zhèn)殿金獅子為喻。因撰義門。徑捷易解。號金師子章。列十門總別之相。帝遂開悟其旨。又為學不了者設巧便。取鑒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馀。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ビ敖还狻W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之義。藏之善巧化誘。皆此類也。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蓋帝王歸信緇伍所憑之故。洎諸梵僧罷譯。帝于圣歷二年己亥十月八日。詔藏于佛授記寺講大經(jīng)。至華藏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維那僧恒景具表聞奏。敕云。昨請敷演微言闡揚秘賾。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以標異。斯乃如來降跡。用符九會之文。豈朕庸虛敢當六種之震。披覽來狀欣惕于懷云。其為帝王所重實稱非虛。所以華嚴一宗付授澄觀。推藏為第三祖也。著般若心經(jīng)疏。為時所貴天下流行。復號康藏國師是歟。
郝象賢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安州安陸人。郝處俊孫。武則天垂拱中為通事舍人。武后素惡處俊,乃因事誅象賢。臨刑,極罵而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1或653—684 【介紹】: 唐高宗第六子。武則天所生。字明允。少為帝愛,讀書一覽不忘。永徽六年,封潞王,龍朔元年,徙封沛王。咸亨三年,徙封雍王。上元二年,立為皇太子,尋令監(jiān)國。賢處事明審,為時論所稱。又招諸儒注《后漢書》。武則天寵信之正諫大夫明崇儼為盜所殺,則天疑出賢謀,遣人發(fā)賢陰事,廢為庶人。則天立,迫令自殺。睿宗時,追謚章懷,世稱章懷太子。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3—684 字明允,曾名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675),立為皇太子,監(jiān)國。留心政要,專精墳典,嘗招集學者張大安等注范曄《后漢書》。武則天忌之,調(diào)露二年(680),廢為庶人,幽于巴州。睿宗文明元年(684),則天臨朝,逼令自殺,年三十二(據(jù)《舊唐書》本傳,《新唐書》本傳謂卒年三十四)。后睿宗復即位,追贈皇太子,謚曰章懷。后世習稱章懷太子。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1首。
唐詩匯評
李賢(653-684),字明允,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立為皇太子,尋令監(jiān)國。賢處事明審,留心政要,專精墳典,嘗集諸儒張大安等注《后漢書》。武則天忌之,調(diào)露二年廢為庶人,幽干巴州。文明元年,武后臨朝,逼令自殺。睿宗踐祚,追贈皇太子,謚曰章懷。《全唐詩》存詩一首。
全唐文·卷九十九
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永徽六年封潞王。授岐州刺史。加雍州牧。龍朔元年徙封沛。累進揚州大都督右衛(wèi)大將軍。更名德。徙封雍。授涼州大都督。上元元年復名賢。立為皇太子監(jiān)國。時明崇儼以左道為武后所信。密稱英王類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貴。宮人潛議。賢乃后姊韓國夫人生。賢聞之疑懼。后數(shù)以書讓。愈不自安。調(diào)露中。崇儼為盜所殺。后疑出賢謀。遣人發(fā)其陰事。詔薛元超等雜治之。獲甲首數(shù)百于東宮。乃廢為庶人。遷于巴州。武后得政。詔左金吾將軍邱神績檢衛(wèi)賢第。迫令自殺。年三十二。后貶神績疊州刺史。復爵雍王。神龍初贈司徒。睿宗立。追贈皇太子。謚曰章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5—736 【介紹】: 唐蘇州吳人,字崇賢。初名景初,睿宗賜現(xiàn)名。陸元方子。舉制科第。歷遷監(jiān)察御史、中書侍郎。睿宗景云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初,不從太平公主廢立之謀,及太平公主敗,帝以其保護功,封兗國公。出為劍南按察使,政尚仁恕。徙河東,民吏懷之。累遷太子少保。卒謚文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5—736 睿宗賜名象先,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舉制科高第,授揚州參軍事,擢洛陽尉。入為監(jiān)察御史,歷殿中侍御史、中書舍人、大理少卿,遷中書侍郎。睿宗景云二年(711),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玄宗先天二年(713),封兗國公,出為益州長史、劍南按察使。開元六年(718)自隰州刺史徙潤州刺史,九年,轉(zhuǎn)蒲州刺史,兼河東按察使。入為太子詹事,歷工部尚書、戶部尚書,知吏部選事,加刑部尚書,以繼母憂去官。十三年,起復同州刺史,十七年入遷太子少保。二十四年卒,贈尚書右丞相,謚文貞。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蘇颋《授陸景初大理少卿制》,《冊府元龜》卷一七二、八六二。《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陜州陜?nèi)恕N渲苁v初為太常奉禮郎,議告朔禮于明堂。久之遷太常博士,時東都置太社,所行之禮皆齊賢等參定。官終諫議大夫。有《孝和中興故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郡望南陽(今屬河南),陜州陜(今河南陜縣)人。武后圣歷初為太常奉禮郎,后遷太常博士。中宗景龍四年(710)在陳州長史任。玄宗先天元年(712)前后又任太子洗馬、昭文館學士,累遷諫議大夫,卒。博學,能文善詩,其論禮制頗合古議。先天元年,曾與徐彥伯、徐堅、員半千諸人共作《儀坤廟樂章》。生平事跡詳見《新唐書》本傳、《唐會要》卷一二、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二》著錄其《孝和中興故事》3卷,今佚。《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二百八
齊賢。陜州人。圣歷初為太常奉禮郎。遷博士。論禮制合古議。累遷諫議大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紹】: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擢進士,官秘書省校書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呂科登第,授左拾遺,遷左補闕。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稱賢相。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讒,罷相,出為荊州長史。卒謚文獻。有文名,其《感遇詩》以格調(diào)剛健稱。有《曲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進士第,授校書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后歷官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集賢院學士、中書侍郎等職。開元二十一年(73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為著名賢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擠,罷相。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在州以文史自娛,不戚戚于懷。二十八年病卒。年63歲(兩《唐書》本傳均作68歲,誤)。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近年于韶關發(fā)現(xiàn)之《張九齡墓志銘》。九齡工詩能文,文長于碑志,詩格調(diào)清雅,興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與陳子昂詩齊名。施補華《峴傭說詩》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體寫景抒情諸作,清淡和雅,興象玲瓏,前人以為實開王、孟、儲、韋一派。《詩藪》內(nèi)編卷二云:“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苯翊妗肚瓘埾壬募?0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
全粵詩·卷七
張九齡(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龍元年(七〇七)進士,始授校書郎。又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遷左拾遺,調(diào)左補闕、司勛員外郎。以才鑒為宰相張說所親重,進中書舍人。玄宗開元十四年(七二六),張說罷官,改九齡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養(yǎng)母,請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攝御史中丞、嶺南按察兼選補使。以擬奏章稱旨,詔擢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遷工部侍郎,知制誥。二十一年冬,晉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固辭,不許。次年,遷中書令,知院事。為李林甫所忌,又以諫阻進用張守圭、牛仙客而遭潛構,罷為尚書右丞相,尋再貶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請拜掃南歸,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贈荊州大都督,謚“文獻”。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見徐浩撰碑銘?!?a target='_blank'>舊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六有傳。
唐詩匯評
張九齡(673-740),—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武后長安二年(702)擢進士第,又連登材堪經(jīng)邦及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玄宗開元十一年,累遷至中書舍人。尋出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轉(zhuǎn)桂州都督,充嶺南道按察使。召拜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興縣伯。因李林甫排擠,于開元二十五年眨荊州長史。卒,謚文獻。九齡為開元賢相之一,其詩詞采富艷,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令。累封始興縣伯。左遷荊州大都督長史。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建中元年加贈司徒。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曲江藻思翩翩,體裁疏秀,深綜占意,通于遠調(diào),上追漢魏而下開盛唐,雖風神稍劣而詞旨沖融,其源蓋出子古之平調(diào)曲也。自馀諸子、馳志高雅,則峭徑挺出,游泳時波,則蘼蕪莫剪,安能少望其風哉?近體諸作,綺密閑澹,復持格力,可謂備其眾美。雖與初唐作者駢肩而出,更后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況節(jié)義相先,稱古之遺直者耶!
唐音癸簽
張曲江五言以興寄為主,而結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晶盤盛露,故當于塵外置賞。
《唐詩觀瀾集》
曲江長律,鳴鸞佩瓊,萬象咳吐,與明皇詩賡歌倡答,如律呂之相應,可謂一德一心。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洛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四庫全書總目》
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許諸人下。《新唐書·文藝傳》載徐堅之言,謂代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今觀其《感遇》諸作,神味超軼,可與陳子昂方駕;文筆宏博典實,有垂紳正笏氣象,亦具見大雅之遺,堅局于當時風氣,以富艷求之、不足以為定論。
石洲詩話
曲江公委婉深秀,遠出燕、許諸公之上、阮、陳而后,實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論。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張曲江襟情高邁,有遺世獨立之意,《感遇》諸詩,與子昂稱岱、華矣。
昭昧詹言
張曲江以風雅之道,興寄為上,故一篇一詠,莫非興寄,此意是矣。然僻者為之,則又入于空泛,捕風捉影,似是而非。夫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兼之,奈何獨主風與興二端乎?大約天下義理及古今載籍文字,惟變所適,無所不備,但用各有當耳。不能觀其會通而偏提一端,即為病痛,知味者鮮,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華山人詩說
赤堇氏云:讀張曲江詩,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詩如蜘蛛之放游絲,一氣傾吐,隨風卷舒,自然成態(tài)。初視之,若絕不經(jīng)營;再三讀之,仍若絕不經(jīng)營。天工言化,其庶幾乎?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鮑明遠、江文通,次敘連章,見鋪排之跡。《感遇》諸篇,猶為高調(diào),情詞芬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遺,每以非條傷干。至如漢上游女,遙襭古馨,清江白云,蔚發(fā)明秀,哀梨爽口,不必與橄欖同功,若斯之類,亦其獨至也。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三百七
殷賢。開元七年進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玄宗開元初為任丘令。開元四年,開渠自縣南五里至城西北入滱水,為通利渠,陂淀蓄泄,得地二百余頃,百姓利之,號為魚君陂。
李昊 朝代:盛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5—757 【介紹】: 唐隴西成紀人,字守賢。武周萬歲登封中,以門子入仕,拜務州武義主簿,充海運判官。歷任交城尉、懷州司士、會寧郡長史、朔方節(jié)度判官、銀川郡司馬、靈武郡長史、廬江郡長史。肅宗至德元年,除黃州刺史,遷吉州刺史。
郭休賢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四百八
休賢。玄宗時擢書判拔萃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江。建陽人。幼出家。尋加戒品。而究其學。天寶元年。事道一禪師于州之佛跡巖。汲水采薪。未嘗告勞。遂遁居金華山赤松洞。天大旱。賢因望空擊石。慢罵曰。汝等業(yè)龍。無能為也。若是善薩龍王。則當遵佛敕。以救眾生。擊石才畢。雨果霈然。后游長安。名檀屢以大寺請住持。賢弗為屈。遂登五臺。止太原甘泉寺。道屬之參扣者。麇至。忽無疾而卒。謚大遠禪師。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志賢。姓江。建陽人也。夙心剛整幼且成規(guī)。既遂出家尋加戒品。沾嘗漸教守護諸根。抗節(jié)修心不違律范。大寶元年于本州佛跡巖承事道一禪師。曾無間然。汲水拾薪惟務勤苦。游方見金華山赤松洞是黃初平叱石羊。之地郁林峻嶺泉湖百步許。意樂幽奇既棲巔頂。野老負香粇蔬茄以供之。時天大旱。賢望空擊石曼罵諸龍曰。若業(yè)龍無能為也。其菩薩龍王胡不遵佛敕救百姓乎。敲石才畢霈然而作。婺人咸悅。后游長安名公碩德列請為大寺功德之師。賢悚然不顧。明日遂行登五臺。尋止太原甘泉寺。道俗請學禪理者繼至。無疾而終。敕謚大遠禪師旌乎厥德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江。建陽人。夙心剛整。幼且成規(guī)。既出家。尋加戒品??构?jié)修心。不違律范。大寶元年。于本州佛跡巖。承事道一禪師。汲水拾薪。惟務勤苦。游方。見金華山赤松洞。是黃初平叱石羊之地。郁林峻嶺。泉湖百步許。意樂幽奇。既棲巔頂。野老負香粇蔬茹以供之。時天大旱。賢望空擊石。曼罵諸龍曰。若業(yè)龍無能為也。其菩薩龍王。胡不遵佛敕。救百姓乎。敲石才畢。霈然而作。婺人咸悅。后游長安。名公碩德。列請為大寺功德之師。賢悚然不顧。明日遂行。登五臺。尋止太原甘泉寺。道俗請學禪理者繼至。
論惟賢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9 【介紹】: 唐時吐蕃族人,字惟賢。論弓仁孫。玄宗天寶中,隨父從軍,隸哥舒翰幕下。肅宗至德中,赴行在,授壽府典軍。累遷右領軍衛(wèi)大將軍,封西平郡公。上元二年,充鳳翔節(jié)度副使。代宗廣德二年,為劍南節(jié)度副使。大歷中,封成國公,遷渭川兵馬使。以病求退,累加驃騎大將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0 【介紹】: 唐河東聞喜人。德宗貞元四年,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時制策、宏詞,同日敕下,并為敕頭,時人榮之。累遷吏部員外郎、司封郎中。憲宗元和六年,自太府卿,出為福建觀察使。八年,遷河南尹。旋充東都副留守。官至江西觀察使。卒謚成。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20 郡望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德宗貞元四年(788)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官吏部員外郎,京兆尹。憲宗元和中,歷官太府卿福建觀察使、河南尹、江西觀察使。元和十五年(820)卒。生平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上》、《舊唐書》之《憲宗紀》、《穆宗紀》,《唐會要》卷六七,《唐方鎮(zhèn)年表》卷五、卷六,《登科記考》卷一二、卷二七、《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四、卷五。《全唐詩》存詩3首,斷句1聯(lián),其中《律中應鐘》又作裴元詩,《亞夫碎玉斗》又作裴夷直詩,《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爐》又作郭遵詩。《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一
次元。貞元中進士。官吏部員外郎。元和中為福州刺史河南尹。終江西觀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