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心三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曰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或不次第三觀。為天臺圓教之觀法,利根菩薩之所修習。原出于大智度論二十七所謂三智一心中得之文。又得中論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之意,天臺智者大師之義因之而立。天臺觀經(jīng)疏曰:「一心三觀者,此出釋論。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秪一觀而三觀,觀于一諦而三諦,故名一心三觀。類如一心而有生住滅,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褂帜υX止觀五上曰:「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股w天臺之意,在對于別教隔歷之次第三觀,而明圓教之不次第三觀也。別教之說,先修空觀,破見思之惑,得一切智,而證真諦之理,次修假觀,破塵沙之惑,得道種智,而知假諦恒沙之法門,后修中觀,破無明之惑,得一切種智,而證中道法身,故三觀次第而用之。圓教之說則不然,三觀融即于一心,不縱不橫,恰如伊字之三點,又如一剎那之法,有生住滅之三相,三即非三一即非一。是故舉一觀,即圓具三觀。謂舉一空觀,則假中亦空。以三觀悉能蕩相著故也。舉一假觀,則空中亦假。以三觀皆有立法之義故也。舉一中觀,則空假亦中。以三觀之當處皆為絕對故也。是即三觀祇在一心,故得一一之觀,任運具三。如是三一圓融,修性泯絕,非次第而入,非并別而觀,故得三惑破于一時,三智發(fā)于一心。所以稱為不可思議之三觀也。維摩經(jīng)玄疏三,明一心三觀,有三意:一、所觀之境,即一念無明之心,因緣所生之十法界也。二、能觀,觀此一念無明之心,圓照三諦之理。三、證成,證一心三觀,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古來惟天臺一家,立一心三觀之論目。其馀諸教,絕不說一心三觀之旨。又見維摩經(jīng)略疏七及止觀輔行五之三。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等,是天臺宗圓教的觀法。天臺宗說宇宙萬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種諦理,而這三種諦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們在一心之中這樣作觀,即叫做一心三觀。
【三藏法數(shù)】
一心三觀者,即于一念心而能圓觀三諦也。謂觀一念心,為從何處來?去至何所?畢竟無有,凈若虛空,名空觀。能觀之觀,所觀之境,歷歷分明,名假觀。雖歷歷分明而性常自空,空不定空,假不定假,名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一心三觀。
一如觀音
【佛學大辭典】
(圖像)三十三觀音之一。為乘云飛行之像。
一葉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三十三觀音之一。為乘于一片之蓮葉中故,而有此名。
一實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實之觀法也。寶積經(jīng)百十二曰:「百千萬劫,久習結業(yè)。以一實觀,即皆消滅。」
【佛學常見辭匯】
一實的觀法。
二空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無生觀,法無自性而相由故生,雖生而非實有,則是即為空,性自不生,故曰無生。是與南山所立三觀中之性空觀相同也。二、無相觀,性無體,相即無相。見有相,猶凡夫之妄情也。離妄法而無相,如明眼而無空華。是南山所立三觀中之相空觀也。見游心法界記上?!居帧克嘉┤丝瘴铱绽碇^法也。
【佛學常見辭匯】
人空觀和法空觀。觀五蘊之中無人我故,不見有眾生相,名人空觀;觀五蘊諸法,但有假名,并無實體,不見有法相,名法空觀。
二諦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臺家三觀中空觀之異名也,空觀成就,不但成空諦,復以俗諦歷然顯現(xiàn)之故,故云二諦觀。
二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事觀,觀因緣所生之事相,二、理觀,觀萬法之實性也。諸宗之觀法,各分此二觀,如天臺一家,以占察經(jīng)所說唯識實相之二觀為事理之二觀,唯識觀為事觀,實相觀為理觀。
【佛學常見辭匯】
事觀和理觀。事觀是觀察一切因緣生的事相;理觀是觀察一切事物的理性。
七星如意輪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如意輪觀音為本尊,七星為眷屬故名。即如意輪王菩薩也。見七星如意輪秘密要經(jīng)。
七觀音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觀音)
八大觀音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真言宗所立,據(jù)大本如意經(jīng)之說。一圓滿意愿明王菩薩,二白衣自在,三髻羅剎女,四四面觀音,五馬頭羅剎,六毗俱胝,七大勢至,八陀羅觀音也。
八不中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八不中道之觀法也。
【佛學常見辭匯】
八不中道的觀法。
八不正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論宗所說之八不正觀也。(參見:八不中道)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曰:八不正觀、八不中觀。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觀中觀,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對于偏,謂之中。對于邪,謂之正。三論宗以之為至極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之八句四對也。反之則為生滅斷常,一異去來,謂之八迷。又曰:八計,不門雖無量,今姑寄于八不而該攝一切焉。此八不為眾生之得源,亦為群生之失本。悟八不,故有三乘之眾生。迷八不,故有六趣之紛然。但因悟有高下,迷有淺深,故成六趣之別,三乘之異。何則?諸佛說法,不出真世二諦。真世二諦,該攝一切之佛法。佛說此二諦,使眾生依世諦而成方便,依真諦而得般若也。然眾生于此二諦,每執(zhí)八迷,不得方便般若。故今就真世諦,破各八迷,以顯二諦之中道焉。不者,有泯之義,有破之義。就體言,謂之泯;就情言,謂之破。是言雖屬空門,其意則在于顯中。如成論師,乃單就世諦以明真諦之中道。嘉祥師,則依本業(yè)經(jīng),就真世二諦,而各明八不之中道。其言曰:破世諦之八迷,治凡夫之有?。黄普嫠装嗣?,治大乘中方廣道人之空病。一、不生不滅,先言俗諦之中道。俗諦之生滅,非實生實滅,但由因緣而假生,依因緣而假滅,故不生不滅也。是之謂世諦中道,如外道小乘,違此不生不滅之中道,而執(zhí)世諦實生實滅,故世諦墮于有之偏邪。今因破之曰不生不滅,是顯世諦之中道也。次言真諦之不生不滅,對于俗諦之有假生假滅,故說真諦之假不生假不滅。何則?空以有為世諦,有以空為真諦,二諦相依相即也。可知空以有為世諦,則世諦即是假生假滅也。有以空為真諦,則真諦即假不生假不滅也。此中對于世諦之生,說真諦之不生;對于世諦之不滅,說真諦之不滅,;故世諦之生滅是假,真諦之不生不滅亦是假也。指此假不生假不滅,為真諦之不生不滅。不生之言,顯假不滅;不滅之言,顯假不生;假不生假不滅即是真諦之中道也。大乘之方廣道人,不了此真諦之假不生假不滅,執(zhí)真諦破世諦之假生與假滅,方為不生不滅;故真諦墮于空之偏邪,實則真諦之不生要破世諦之假生,因假生而明其為假不生。因世諦之假滅,而明其為假不滅,以顯真諦之中道也。故經(jīng)云: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騿柡喂氏染筒簧粶纾髦械酪??答曰:世諦以因果相生為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若壞則一切皆壞。今欲正世諦因果相生之義,故先就不生不滅,而論世諦之中道也。或問既說不生不滅,便足矣,何故復說斷常等六事?答曰:利根者初聞即悟,無須更說,蓋以世諦無性實之生滅,則病無不破;又以了因緣假名之生滅,即正無不顯,故不須更說六事,但為鈍根未悟宜轉勢而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聞不生不滅而不悟,聽不常不斷而便悟者有之,故趣于異緣宜開別教。二、不斷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諦真諦而論中道,準于以上不生不滅之中道而可解矣。今但就世諦而明之,不斷不常于以上之不生不滅知世諦之因果相生,是為假生滅,非為實之生滅,即雖離性實之過,猶未免因中有果無果等之失,如僧祛計因中有果,故生,是常之義也。衛(wèi)世執(zhí)因中無果,是斷之義也。佛法內(nèi)之薩婆多,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之義也。大眾部過未無之義,以為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斷之義也。今明真實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斷,故說不斷不常之中道也。三、不一不異,既離世諦性實之生滅及決定之斷常,猶恐墮于一異,如僧祛與大眾部明因果之一體。如衛(wèi)世與上座部明因果之異體,如此之一異并壞世諦因果之中道,故不斷不常之次,明不一不異也。四、不來不出,惑者雖聞以上六不,而終謂決定有果,或謂自外來,或謂自內(nèi)出,或執(zhí)外道眾生之苦樂,萬物之生滅皆從自在天來,是外來之義也。復計外道苦樂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內(nèi)出之義也。又如毗曇計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內(nèi)出之義也。成實論明木無火性,但待緣而生,外來之義也。如是來出皆壞世諦之因果,是故說不來不出之中道也。本業(yè)瓔珞經(jīng)下曰:「二諦義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八不也)。涅槃經(jīng)二十七曰:「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龍樹承之。智度論五曰:「如說諸法相偈,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梗ò瞬灰玻M呤脑唬骸赣^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非有非無。」(十二不也)。中論歸敬頌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末書多舉八不而言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是依智度論而變其次第耳)。大乘玄論卷二八不義曰:「八不者蓋是諸佛之中心,諸圣之行處也。(中略)豎貫眾經(jīng),橫通諸論也?!怪姓撌瓒驹唬骸赴瞬徽撸w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經(jīng)如對白日?!怪褂^六曰:「橫門者,如中論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一論明八門,諸經(jīng)論則無量?!拱俗诰V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風,拂妄想戲論之塵。無得正觀之月,浮一實中道之水。」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八不正觀,或八不中觀,即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忍八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八忍八智也。是為見道之十六心。慈恩寺傳曰:「船筏者八忍八觀之凈業(yè)。」(參見:八忍八智)與
八忍八智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此系入于見道觀四圣諦而生,無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識宗謂十六心悉為見道,俱舍宗謂前十五心為見道,后一心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是也。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諦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斷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斷欲界集諦下見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滅法忍,即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六、滅法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類智忍,即斷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十、苦類忍,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類忍,即斷上二界集諦下見惑之智;十二、集類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滅類忍,即斷上二界滅諦下見惑之智;十四、滅類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類智忍,即斷上二界道諦下見惑之智;十六、道類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見道,最后道類智一心,是攝于修道。信難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觀之法而忍許叫法忍,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八葉蓮華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于吾人之肉團心(心臟)觀想八葉之蓮華,示現(xiàn)胎藏界九尊之觀法也。大日經(jīng)疏十二曰:「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馱心也,將學觀者,亦于此處思蓮華之形。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此心即是蓮華三昧之因。以未能令開敷。故為諸煩惱等之所纏縛。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是故先當觀此心處。作八葉蓮華觀。令開敷諸蕊具足。于此臺上思想阿字而在其中。(中略)何故須觀八葉不多不少耶?此有二義。一者一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然其上自然而有八瓣。如合蓮華形。今但觀照此心令其開敷。即是三昧觀而且便也」宗鏡錄二十六曰:「問何故蓮唯八葉?答:一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其內(nèi)心亦自然而有八瓣,合成蓮華形。今但觀照此心令其開敷,即是三昧實故。若觀此心八葉之華,即得與理相應。此八葉者,四方即是表四攝,四隅即表如來四智。此華本來無生,即是菩提心,當知一切法門皆是從心所得也?!?/div>
九面觀音
【佛學大辭典】
(圖像)有九個頭面之觀世音菩薩像也。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說觀音之圓通,而現(xiàn)眾多之妙容,有一首二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中略)八萬四千爍迦啰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