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如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圖像)三十三觀音之一。為乘云飛行之像。
一葉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菩薩)三十三觀音之一。為乘于一片之蓮葉中故,而有此名。
七星如意輪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菩薩)如意輪觀音為本尊,七星為眷屬故名。即如意輪王菩薩也。見七星如意輪秘密要經(jīng)。
七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觀音)
八大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真言宗所立,據(jù)大本如意經(jīng)之說。一圓滿意愿明王菩薩,二白衣自在,三髻羅剎女,四四面觀音,五馬頭羅剎,六毗俱胝,七大勢至,八陀羅觀音也。
九面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圖像)有九個頭面之觀世音菩薩像也。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說觀音之圓通,而現(xiàn)眾多之妙容,有一首二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中略)八萬四千爍迦啰首云。
十一面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菩薩)六觀音之一。具十一個顏面之觀音也。依三部經(jīng)軌,其影像有三種,一耶舍崛多譯之十一面經(jīng)曰:「善男子善女人!須用白栴檀作觀世音像,身長一尺三寸,作十一面,當(dāng)前三面作菩薩面,左廂三面作瞋面,右?guī)嫠破兴_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頂上一面作佛面,悉向前后著光,其十一面各戴華冠,其華冠中各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蓮華,其右手以串瓔珞施無畏手?!苟首g之十一面經(jīng)曰:「若欲造立此神咒者,應(yīng)當(dāng)先以堅好無際白栴檀香刻作觀自在菩薩像,長一磔手半,左手執(zhí)紅蓮華軍持,右臂以掛數(shù)珠,及作施無畏手。其像作十一面,當(dāng)前三面作慈悲相,左邊三面作瞋怒相,右邊三面作白牙上出相,當(dāng)后生一面作暴惡大笑相,上一面作佛面,像諸頭冠中皆作佛身?!谷豢兆g之十一面經(jīng)曰:「若欲成就者,以堅好無隙白檀香,彫觀自在菩薩身,長一尺三寸,作十頭四臂。右邊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無畏;左第一手持蓮華,第二手執(zhí)軍持。其十一面,當(dāng)前三面作寂靜相,左三面威怒相,右三面利牙上出相,后有一面笑怒容,最上一面作如來相,頭冠中各有化佛?!褂胰?jīng)中,崛多玄奘之二譯為二臂,不空所翻為四臂也。案左面之瞋相表金剛部,當(dāng)前之菩薩面表寶部,右面似菩薩面而出利牙者,表蓮華部(其利牙表彌陀之六自在勇猛),后面暴惡大笑之相,表羯磨部,頭上之佛面,表佛部,其左中右之三面,表胎藏界之三部也。其數(shù)珠表金剛部(其圓者為菩薩之圓明也),軍持表寶部,蓮華表蓮華部,施無畏手表羯磨部。完具此四部者,即佛部也。胎藏界蘇悉地院八尊中之第八尊,以字為種子,以賢瓶為三昧耶形,金剛號為變異金剛也。見胎曼大鈔五。梵Eka%das/amukha。
十二面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菩薩)經(jīng)軌無十二面觀音,是志大士等之化現(xiàn)也。佛祖通載九曰:「梁武令僧繇寫志公像,公以指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相?!股焦韧饧脑唬骸甘嬗^音無正面,注僧伽至臨淮,嘗臥賀跋氏家,現(xiàn)十二面觀音形。其家欣慶,遂舍宅歸焉,即今寺也。見宋高僧傳?!古R濟錄曰:「問十二面觀音阿那面正?!?/div>
十五尊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正觀音,二、千手觀音,三、馬頭觀音,四、十一面觀音,五、準(zhǔn)胝觀音,六、如意輪觀音,七、不空罥索觀音,八、白衣觀音,九、葉衣觀音,十、水月觀音,十一、楊柳觀音,十二、阿摩觀音,十三、多羅觀音,十四、青頸觀音,十五、香王觀音。見諸尊真言句義抄中。
十句觀音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太平廣記,宋太原王玄謨爽邁不群,北征失津,軍法當(dāng)死。夢人謂之曰:汝誦觀世音千遍,可得免禍。謨曰:命懸旦夕,千遍何日可得。授云: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僧緣(僧誤作相),常樂我凈。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不離心之念字誤作佛)。既而誦滿千遍,將就戮,將軍沈慶之諫,遂免,歷位尚書金紫豫州刺史。按此事又見南史卷十六王玄謨傳。
三十三尊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二中歷三云:「頌曰:不空罥索、不空勾、夜輸多羅、忿怒勾、阿魯利迦、如意輪、圓滿意愿、大隨求、利樂金剛、滅惡趣、一髻羅剎、多羅女、蓮華發(fā)生、披葉衣、千手千眼、十一面、大吉祥明、水吉祥、大吉祥變、大勢至、大明白身、毗俱胝、大吉大明,及豐財、馬頭、白身、白處尊,又加六大三十三?!梗鬄榕_宗所立之六觀音也)。
三十三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圖畫普門品所說三十三身為三十三觀音。其典據(jù)不明。三十三觀音者: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jīng)觀音、圓光觀音、游戲觀音、白衣觀音、蓮臥觀音、瀧見觀音、施藥觀音、魚籃觀音、德王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音、威德觀音、延命觀音、眾寶觀音、巖戶觀音、能靜觀音、阿耨觀音、阿么提觀音、葉衣觀音、琉璃觀音、多羅尊觀音、蛤蜊觀音、六時觀音、普慈觀音、馬郎婦觀音、合掌觀音、一如觀音、不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是也。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三十三體異形之觀音。(參見:三十三身)附錄。
三十三身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法華經(jīng)普門品所說,觀音由普現(xiàn)色身三昧示現(xiàn)之三十三種變化身也:一佛身,二辟支佛身,三聲聞身,四梵王身,五帝釋身,六自在天身,七大自在天身,八天大將軍身,九毗沙門身,十小王身,十一長者身,十二居士身,十三宰官身,十四婆羅門身,十五比丘身,十六比丘尼身,十七優(yōu)婆塞身,十八優(yōu)婆夷身,十九長者婦女身,二十居士婦女身,廿一宰官婦女身,廿二婆羅門婦女身,廿三童男身,廿四童女身,廿五天身,廿六龍身,廿七夜叉身,廿八乾闥婆身,廿九阿修羅身,三十迦樓羅身,三十一緊那羅身,三十二摩睺羅伽身,三十三執(zhí)金剛神身,與楞嚴(yán)經(jīng)六所說觀音自由往昔觀音如來授如幻聞薰聞修金剛?cè)炼F(xiàn)三十二身,大同小異。(參見:三十二應(yīng))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法華經(jīng)普門品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xiàn)之三十三種變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yōu)婆塞身、優(yōu)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伽身、執(zhí)金剛神身。
千手觀音
【佛學(xué)大辭典】
(菩薩)具名千手千眼觀世音,又名千眼千臂觀世音Sahasrabhujasahasranetra,六觀音之一。兩眼兩手外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四十手四十眼配于二十五有,而成千手千眼。表度一切眾生有無礙之大用也。為伽梵達(dá)磨譯之千手經(jīng)所說。通途之千手觀音是也。若依智通及菩提流支譯之千手經(jīng),則面具三眼,體具千臂,掌中各有一眼。又秘藏記曰:「千手千眼觀世音具二十七面,有千手千眼,黃金色?!拱蠢銍?yán)經(jīng)。觀世音菩薩,以修證圓通。無上道故。能現(xiàn)眾多妙容,由一首三首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由二臂四臂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由二目三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凈寶目云。
千手觀音曼荼羅
【佛學(xué)大辭典】
(圖像)第一內(nèi)心地有九凈月輪,中央之月輪中安置施無畏觀音(是二十五觀音中南大洲之觀音但今取千體之總本尊),妙色超三界,具金色暉曜,首戴發(fā)髻冠,自冠下垂紺發(fā),頂上有十一面,諸頭之寶冠中,安住化佛身。菩薩身上具足四十手。一一手掌中各有一慈眼,隨諸眾類而執(zhí)持雜寶物,住蓮華臺,放大光明。左手持日輪,右手持月輪,又左宮殿,右五色云,左戟槊,右錫狀。左罥索,右寶劍,左寶弓,右寶箭,左紅蓮,右紫蓮,左白蓮,右青蓮,左軍持,右胡瓶,左玉環(huán),右金輪,左寶篋,右經(jīng),左鐵鉤,右鉞斧,左金剛杵,右三鈷,左寶螺,右蒲桃,左白拂,右楊柳,左寶鐸,右寶印,左如意珠,右施無畏,左化佛,右頂上化佛,左寶鏡,右髑髏,左榜棑,右珠數(shù),左寶缽,右合掌。各各妙寶臂猶如尼瞿枝,臂上懸環(huán)釧,天衣及瓔珞,莊嚴(yán)大悲之體,圓光有微妙色,跏趺右押左,次前當(dāng)月輪,金剛觀自在,南方之月輪中,與愿觀自在,西方之西輪中,數(shù)珠觀自在,北方月輪中,鉤召觀自在。以此本尊及四尊表五智五部。次除怖觀自在(即施無畏),在東南月輪,寶劍觀自在,在西南月輪。寶印觀自在,在西北月輪,不退轉(zhuǎn)金輪觀自在,在東北月輪。是四大觀音也。表法利因語,已上九月輪以五鈷杵為界云云。亦有四月輪,是為內(nèi)院。金剛舞菩薩等住于是。次為第二院,金剛鉤等住于是。已上八供三攝菩薩之本形如金剛界。亦于東西南北四門之兩邊,各有四觀音,合三十二尊,此為第三院。除內(nèi)院中之本尊,合其馀之八尊,即五八尊也。次為第三院,置伊舍那,帝釋等十二天。其內(nèi)院之地為紺青色,散金色花,自內(nèi)至第二院間,以獨鈷杵為界。第二院之地為淺黑色,散銀色花,至第三院間,以白銀之三鈷為界。第三院之地,即青色。第四院之大地,以蓮華莊嚴(yán)之。
千手觀音二十八部眾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曰:「其尊之正面天冠上有三重。(中略)第三重有二十八部眾,有各各本形。一、密跡金剛士,二、烏芻君荼央俱尸,三、魔醯那羅達(dá),四、金毗羅陀迦毗羅,五、婆馺婆樓那,六、滿善車?yán)徴嫱恿_,七、薩遮摩和羅,八、鳩蘭單托半祇羅,九、畢婆伽羅王,十、應(yīng)德毗多薩和羅,十一、梵摩三缽羅,十二、五部凈居天,十三、釋王三十三,十四、大辯功德天,十五、提頭賴吒王,十六、神母女,十七、毗樓勒叉王,十八、毗樓博叉王,十九、毗沙門天王,二十、金色孔雀王,二十一、二十八部大仙眾,二十二、摩尼跋陀羅,二十三、散支大將,二十四、難陀跋難陀,二十五、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王、緊那羅、摩睺羅伽,二十六、水火雷電神,二十七、鳩槃荼王,二十八、毗舍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