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大腸桿菌(大腸桿菌)  拼音:dà cháng gǎn jùn
一種微生物。寄居于人或其他脊椎動物腸內(nèi)。參見「大腸菌」條。
《國語辭典》:帶菌(帶菌)  拼音:dài jùn
帶有細菌。如:「這些食物已經(jīng)發(fā)霉帶菌,不能再吃了?!?/div>
分類:細菌
《國語辭典》:帶菌者(帶菌者)  拼音:dài jùn zhě
帶有特殊傳染病原,而無明顯病狀,但可為傳染病潛在之傳染來源的人(或動物)。又分健康帶菌者、傳染期帶菌者或恢復期帶菌者。
《國語辭典》:潛伏期(潛伏期)  拼音:qián fú qí
接觸致病原(包括微生物、化學制劑、輻射等)至身體出現(xiàn)明顯癥狀或徵候之間的一段時間。疾病潛伏期可能短至不到一天,或者長達數(shù)十年。
《國語辭典》:氣管炎(氣管炎)  拼音:qì guǎn yán
1.病名。氣管、支氣管樹黏膜發(fā)炎的疾病。早期癥狀有胸骨下悶緊、發(fā)抖、鼻炎、喉嚨痛、肌肉痛、背痛及輕微發(fā)燒。晚期癥狀為咳嗽,易受刺激、黏痰,最后變成濃痰。常發(fā)生在冬季,預防方法為迅速治療上呼吸道感染。
2.「妻管嚴」的諧音。謔稱丈夫怕妻子。
《國語辭典》:球菌  拼音:qiú jùn
泛指菌體形狀呈圓球形的細菌的總稱,以別與桿菌、螺旋菌及弧菌,不具鞭毛。球體單獨者稱單球菌,成對者為雙球菌,多個相連者為鏈球菌,聚集成堆者為葡萄球菌。多屬有害的病菌。
《國語辭典》:尿道炎  拼音:niào dào yán
尿道受到各種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發(fā)炎疾病。主要癥狀為癢、小便疼痛和尿道分泌物異色異味。常會上行感染到膀胱和腎。如:「尿道炎患者必須接受尿道分泌物的檢驗,冀以得知病原,對癥下藥?!?/div>
《漢語大詞典》:噴撒
用噴霧器或噴灑煙霧劑的金屬容器使…全部地或部分地噴上一層液體、泡沫或一種粉末(為消滅細菌或植物害蟲)
《國語辭典》: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  拼音:péi yǎng jī
以人工方法配制含有各種基本營養(yǎng)成分或某些特殊成分的培養(yǎng)材料。
《國語辭典》:皮膚?。ㄆつw病)  拼音:pí fū bìng
皮膚以及毛發(fā)、指甲等的疾病。產(chǎn)生的原因很多,如細菌、黴菌、病毒等的感染,日光照射、內(nèi)分泌失調(diào)等,都能引起皮膚病。
《國語辭典》:食物中毒  拼音:shí wù zhòng dú
飲食某種食物后所發(fā)生的中毒現(xiàn)象。多因食品本身含有毒素、化學毒物或細菌在其中繁殖而產(chǎn)生毒素所引起,亦有因食用互相排斥的食物而導致中毒。人食用這些食物后,在極短時間內(nèi),會產(chǎn)生腹痛、嘔吐、發(fā)燒、腹瀉等中毒的癥狀,嚴重時甚至會昏迷、虛脫或死亡等。
《國語辭典》:生物戰(zhàn)(生物戰(zhàn))  拼音:shēng wù zhàn
使用病毒、微生物、毒素及害蟲,導致人、畜、農(nóng)作物等死亡、殘廢、傷害及損毀的戰(zhàn)爭。
《國語辭典》:噬菌體(噬菌體)  拼音:shì jùn tǐ
一種對細菌能產(chǎn)生溶解的病毒。狀似蝌蚪,尾部能侵入細菌體,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使細菌溶解。可用來診斷和治療某些細菌性傳染病。
分類:細菌病毒
《國語辭典》:殺菌劑(殺菌劑)  拼音:shā jùn jì
殺滅細菌以防病毒傳染的藥品。如升汞水、石炭酸等。也稱為「消毒劑」。
《國語辭典》:菌質(zhì)(菌質(zhì))  拼音:jùn zhí
一種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會危害植物、動物、昆蟲等的原核類病原體。沒有細胞壁,只有細胞膜,形體為多形性,平時需用電子顯微鏡才可觀察到它的絲狀結構。菌質(zhì)本身對四環(huán)黴素極為敏感,可抑制其細胞膜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