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丹徒人,字祖武。布衣。工詩。嘗客吳,與諸名士宴于勺湖亭,每一篇出,咸服其才。游京師,館大學(xué)士英廉家三載,恃才傲物,以是受困。有《石帆山人集》。
晚晴簃詩匯·卷八十六
張曾,字祖武,一字組五,丹徒人。有《石帆山人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嘉定人,字素持,號跗庵。詩宗陸、范,字法歐、褚。精小篆,工山水。有《評閱中州集》、《跗庵詩文稿》。
劉斯組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西新建人,字斗田,一字錫佩。雍正二年舉人,授江西分宜教諭。歷任廣東西寧、河南杞縣知縣,有善政。又主講岳麓書院。生平潛心經(jīng)術(shù),尤深于《》。有《周易撥易堂解》、《太玄別訓(xùn)》、《皇極緒言》。

人物簡介

維基
陳組,貴州都勻人,清政治人物、進士出身。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進士,三甲一百八十八名,后任黎平府教授。

人物簡介

簡介
南海人,字儒楨。乾隆間在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54—1815 【介紹】: 清福建寧化人,字組似,號墨卿。伊朝棟子。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改刑部主事。嘉慶初,出任廣東惠州知府,鏟除擄人勒贖的土匪。后調(diào)江蘇揚州知府??睘?zāi)必逐戶親閱手記。歷署河庫道、鹽運使。以父喪離職,遂不再出。工詩古文,究心理學(xué),尤精書法。有《留春草堂詩》、《坊表錄》、《修齊正論》。
晚晴簃詩匯·卷一○六
伊秉綬,字組似,號墨卿,寧化人。乾隆己酉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揚州知府。有《留春草堂詩草》。
詞學(xué)圖錄
伊秉綬(1754-1815) 號墨卿、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稱伊汀洲。受大學(xué)士朱圭與紀曉嵐器重,拜紀為師,又拜劉墉為師習(xí)書。乾隆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后擢員外郎。嘉慶四年(1799)出任廣東惠州知府,后為揚州知府。以廉吏善政著。54歲時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鄉(xiāng),揚州數(shù)萬市民泣淚送別,后揚州人建"三賢祠",祀歐陽修、蘇軾、王士禎,中并祀伊秉綬,改稱"四賢祠"。善書畫篆刻,工詩文。
維基
伊秉綬(1754年—1815年),字組似,號墨卿,晚號默庵。福建汀州寧化縣人。清朝中葉政治人物、書法家。伊秉綬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出生于寧化城關(guān)。父伊朝棟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進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秉綬補生員,四十四年秋中舉人,史稱伊秉綬“通程朱理學(xué)”。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進士,初授刑部額外主事,擢拔為浙江司員外郎,歷任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刑部郎中。嘉慶四年(1799年)出任廣東惠州府知府,因故謫戍軍臺,后升為揚州府知府。嘉慶二十年(1815年),病故于揚州,供奉于“三賢祠”內(nèi)。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林維丞(1822~1895),初名星垣,字維丞、薇臣,號亦圖,福建閩縣人。出身書香門第,性嗜學(xué),窮諸經(jīng)及宋儒諸書。嘗自言:「不讀五經(jīng),便覺心胸窒礙」。咸豐九年(1859)渡臺,受聘新竹林占梅家,掌記室,故寄籍淡水,補弟子員。翌年,受林氏委托赴福州代籌刊刻《潛園琴馀草》,未竟成書。光緒初年在「潛園」號召籌組詩社。光緒五年(1879)編輯《滄海拾遺》。光緒十二年(1886)參加「竹梅吟社」,為竹塹詩壇中堅。光緒廿一年(1895)割臺議成,林氏進退維谷,是年冬間憂憤而卒。  林氏祖考兩代俱有詩集行世,林氏亦工詩,壺溪道人評:「舂容而夷愉,澹雅而深湛,間有香艷綺靡之態(tài),要以溫柔為旨歸,亦是不失為諷諷風(fēng)雅之音矣?!官囎忧逶u:「香奩極佳。」蛻萒老人評:「作詩頗持格律,而以樸實出之?!雇味辏?863)林氏自訂《潛園寓草》二卷,生前因故未及付梓,輾轉(zhuǎn)托付王松,惜未見行世。壺溪道人曾抄錄并擇優(yōu)于《臺灣日日新報》披露,計六十九首。又蔡啟運《臺海擊?銀集》收錄林氏詩作十五首。其他佚詩則散見《大屯山房譚薈》、《臺灣詩醇》、《師友風(fēng)義錄》、《臺灣詩乘》、《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新報》及《臺灣日日新報》〖參考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qū)傳統(tǒng)文學(xué)研究》,臺北:輔仁大學(xué)中研所博士論文,1999z?!健#钣乐亲?/blockquote>
全臺詩
林星垣(1822~1895),字薇臣,或維丞,號亦圖,福建閩縣人,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卒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先生出身閩縣望族,其先室紫巖以至其考,俱以詩文著稱。性嗜學(xué),好諸經(jīng)及宋儒書。咸豐九年(1859年),渡海來臺,掌林占梅家記室,與林氏交情甚篤,曾為之代籌《潛園琴馀草》出版事宜。先生性爽朗,樂與人交,竹塹文人莫不知其為人,北郭園鄭如蘭亦與之甚善。光緒初年,先生甚至在潛園中號召詩歌同好共組詩社,顯見先生在清代竹塹文壇的地位與影響力不容忽視。光緒十二年(1886年),蔡啟運等人倡組「竹梅吟社」,亦加入其中,與眾文人摘艷薰香,擊缽?fù)瑯?,作品見存于《臺海擊缽吟集》中。乙未割臺議成,進退維谷,竟憂時而卒。維丞工于詩作,因來臺主林占梅家,故將所著題為《潛園寓草》,但詩稿因故未能刊印,日據(jù)時期《臺灣日日新報》曾擇優(yōu)刊載,時人以為最擅香奩之作〖參見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qū)傳統(tǒng)文學(xué)研究〉(臺北:輔仁大學(xué)中研所博士論文,1999),頁95?!?。(黃美娥撰)

人物簡介

維基
譚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幼名寶璐,字組庵,或作祖庵、組安、祖安,別號無畏,齋號切齋,湖南茶陵人。曾任湖南都督,第二任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當年與陳三立、譚嗣同并稱「湖湘三公子」;「國民黨四大書法家」之一。光緒廿八年(1902年)譚延闿在長沙參加鄉(xiāng)試,成績?yōu)楹系诰攀琶e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3月開封會試第一名,成為中國最后一個會元,亦填補了湖南在清代200余年無會元的空白。同年7月殿試位列二甲三十五名。后以進士朝考名列第一(朝元)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譚延闿和譚嗣同、陳三立并稱“湖湘三公子”。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組織“湖南憲政公會”,積極推行君主立憲制。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舉為湖南咨議局議長,成為湖南立憲派首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