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答 → 荅答”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漢語大詞典》:置對(置對)
對問;答辯。漢書·劉向傳:“ 望之 亦坐使子上書自寃前事, 恭 顯 白令詣獄置對。” 顏師古 注:“置對者,立為對辭。”文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 哀帝 令 歆 與五經博士講論其議,諸儒博士或不肯置對?!?李善 注:“言諸博士既不肯立 左氏 ,而又不肯與 歆 論議相對也?!?span id="zwm1wky" class="book">《金史·韓昉傳》:“ 昉 復至 高麗 ,移督再三。 高麗 徵國中讀書知古今者,商榷辭旨,使酬答專對。凡涉旬乃始置對?!?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質學生學地學之進步,燦然可觀,惟所以福社會者若何,則論者尚難於置對?!?/div>
分類:對問答辯
《漢語大詞典》:酬辯(酬辯)
對答;答辯。宋書·謝晦傳:“相府多事,獄繫殷積, 晦 隨問酬辯,曾無違謬。”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釋俗》:“初,名臣 錢若水 拜觀察使,佩魚自若。人皆疑而問之, 若水 勌於酬辯,録 唐 故事一番在袖中,人問者輒示之?!?/div>
分類:對答答辯
《漢語大詞典》:客主
(1).客人與主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孫安國 往 殷中軍 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復煗者數(shù)四。” 唐 李翱 《論故度支李尚書事狀》:“ 翱 於 李尚書 ,初受顧惠,及其去選也,客主之義,亦不得如初懽矣。”
(2).指主人。謂行待客之禮。三國志·魏志·呂布傳:“ 汜 曰:‘昔遭亂過 下邳 ,見 元龍 。 元龍 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牀臥,使客臥下牀?!?br />(3).戰(zhàn)爭中的雙方,敵方與我方。《孫臏兵法·十問》:“交和而舍,粱食鈞足,人兵適衡,客主兩懼?!迸f題 漢 李陵 《答蘇武書》:“ 匈奴 既敗,舉國興歸,更練精兵,強踰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椭髦?,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絶。”
(4).指辯論中問難與答辯的雙方。 晉 皇甫謐 《〈三都賦〉序》:“二國之士,各沐浴所聞,家自以為我土樂,人自以為我民良,皆非通方之論也。作者又因客主之辭,正之以 魏 都,折之以王道,其物土所出,可得披圖而校?!?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弼 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 弼 自為客主數(shù)番,皆一坐所不及?!?span id="6cwmdgk" class="book">《南史·隱逸傳下·馬樞》:“王欲極觀優(yōu)劣,乃謂眾曰:‘與 馬學士 論議,必使屈服,不得空立客主?!妒菙?shù)家學者,各起問端?!?span id="jqw3bay" class="book">《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客主也合相饒,不合望外折挫?!?/div>
《漢語大詞典》:客難(客難)
賓客的問難。亦為文體名。假設客人向自己詰問而進行答辯以申述己見的一種文體。始于 漢 東方朔 的《答客難》。事見漢書·東方朔傳:“﹝ 朔 上書欲求試用﹞辭數(shù)萬言,終不見用。 朔 因著論,設客難己,用位卑以自慰諭?!?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自對問以來, 東方朔 效而廣之,名為《客難》,託古慰志,疏而有辨?!睂枺?宋玉 《對楚王問》。北史·文苑傳·樊遜:“ 遜 嘗服 東方朔 之言,‘陸沉世俗,避世 金馬 ’,遂借 陸沈公子 為主人,擬《客難》,制《客誨》以自廣?!?宋 張耒 《次韻秦觀》:“十年 少游 兄,閉口受客難。”
《漢語大詞典》:強說(強説)
亦作“彊說”。 強為解說或答辯。呂氏春秋·精通:“故君子誠乎此而諭乎彼,感乎己而發(fā)乎人,豈必彊説乎哉?” 漢 王符 潛夫論·釋難:“吾聞問陰對陽,謂之彊説?!?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一:“若謂圣人之經,不當變易以就己意,則寧闕之而勿講,要不可隨文而強説也?!?/div>
《漢語大詞典》:答難(答難)
答辯疑難問題。 唐 牛肅 《紀聞·牛應貞》:“﹝ 牛應貞 ﹞每夜中眠熟,與文人談論,文人皆古人知名者,往來答難?!?span id="bv1siuz" class="book">《新唐書·李沁傳》:“ 玄宗 開元 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 孔子 者相答難禁中?!?/div>
《國語辭典》:沒話說(沒話說)  拼音:méi huà shuō
1.無話可答辯。《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先生被他駁得沒話說,發(fā)怒道:『讀書要觀其通,誰見你這般死煞丐下?!弧?br />2.稱贊別人的話。指沒什么可挑剔。如:「公司的設施既美觀又實用,好得沒話說。」
《國語辭典》:主辯(主辯)  拼音:zhǔ biàn
法庭上主要答辯的律師或辯論會上負責主要辯論的人。如:「主辯律師」、「正方主辯」、「反方主辯」。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五。仁宗慶歷五年》:「自西夏議和,遣使五至闕下,而永和等主辯有勞,特遷之。」
《漢語大詞典》:兩牘(兩牘)
指原告之訴狀和被告之答辯狀。 清 黃六鴻 《?;萑珪ば堂ち钍健?/span>:“兩牘當前,殊難黑白。”
《漢語大詞典》:答抗
猶答辯,抗辯。南史·儒林傳·戚袞:“﹝ 徐摛 ﹞辭辯縱橫,難以答抗,諸儒懾氣?!?/div>
分類:答辯抗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