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四二六
韓正彥,字師德(一作思德),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琦兄璩之子。初授將作監(jiān)主簿,嘉祐中知昆山縣,浚塘七十里,得膏田數(shù)百頃。屢遷光祿寺丞、大理寺丞。熙寧中為比部員外郎、提舉兩浙路常平等事,提點河北路刑獄。元豐官制行,為倉部郎中。元祐中歷鴻臚少卿、司農(nóng)少卿、少府監(jiān)、鴻臚卿,一知曹州、兩知滄州,又為河東、河北轉運使,加直秘閣。見韓琦《安陽集》卷四六《五兄著作墓志銘》、《侄孫四殤墓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六、二七六、三三五、三六八、四○二、四二九、四五四,《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八,《吳郡志》卷一二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大名清平人,字仲賢。王巖叟父。歷知恩、澶、棣州。嘗入洛見邵雍,議論勁正,有過人之處,雍喜之。后為韓琦客。
王子京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八二九
王子京,字碩甫,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王子韶之弟。神宗熙寧間提舉淮南常平。元豐中任福建路轉運副使,七年諫茶鹽仍行榷法,八年十一月罷知泰州,于揚州聽旨。元祐元年二月謫監(jiān)永州在城鹽倉兼管酒稅務。紹圣三年八月以朝奉大夫除知廬州,明年徙蘇州。子京為政多掊克之名,數(shù)為諫官所彈奏。有《彈棋圖》一卷。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八、二七五、三四九、三五一、三六六,《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六之三一,《宋史》卷一八三、二○七,《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人,字景溫。第進士。知光化縣,民皆編竹為屋,康直始教用陶瓦,以杜火患。與谷城知縣豐稷俱有治績,時有“葉光化,豐谷城,清如水,平如衡”之謠。曾布行新法,以為司農(nóng)屬。哲宗元祐間以寶文閣待制知亳州,通浚積潦,民獲田數(shù)十萬畝。召為兵部侍郎卒,年六十四。
全宋文·卷一八二七
葉康直(一○二八——一○九一),字景溫,建州(治今福建建甌)人。熙寧中擢進士第,知光化縣,有政績。為司農(nóng)寺勾當公事,歷永興、秦鳳、陜西等路轉運判官,涇原、陜西轉運副使。元祐初加直龍圖閣、知秦州,改知河中府,復知秦州。遷寶文閣待制、陜西都轉運使,知亳州。元祐六年,召為兵部侍郎,尋卒,年六十四。見《宋史》卷四二六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六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彭次云,名構(《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二),以字行,甌寧(今福建建甌)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以秘書丞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金石補正》卷八六)。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為成都路轉運使,旋改淮南路轉運使(同上書卷四一○、四一二)。四年,徙京西路轉運副使(同上書卷四三五)。七年,權發(fā)遣江淮荊浙諸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四七五)。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一八二
彭次云,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元豐中提點廣南西路刑獄。元祐中官朝散郎、吏部郎中,歷淮南轉運使,遷朝請郎,權發(fā)遣江淮浙等路發(fā)運使。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三、四一○、四七五,《宋詩紀事》卷二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3—1122 【介紹】: 宋蜀州新津人,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張?zhí)朴⒌?。英宗治平二年進士。調通川主簿。熙寧中以章惇薦,權檢正中書禮房公事,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坐事責監(jiān)荊南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屢詣執(zhí)政求進,反對稍更新法,出提點河東刑獄,連徙數(shù)路。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遷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司馬光、呂公著等?;兆诩次?,遷中書舍人,崇寧初為翰林學士,尋拜尚書右丞,轉左丞。與蔡京議政不合,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所為,為政持平。為臺臣疏擊出貶。后還故官職卒。謚文忠。有《神宗正典》、《無盡居士集》等。
全宋詩
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六《張少保商英傳》),調通川縣主簿,知南川縣。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檢正中書禮房公事。五年,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二三一)。貶監(jiān)荊南稅。元豐初,除館閣??薄H辏ㄒ弧鸢恕穑?,檢正中書刑房,尋責監(jiān)江陵縣稅(同上書卷三○三、三○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開封府推官。二年,出提點河東刑獄,連使河北、江南、淮南路(同上書卷三七五、四○三、四五○、四八一)。紹圣中,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因事責監(jiān)江寧酒稅。起知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五○四)。召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兆诹?,出為河北路都轉運使,降知隨州。崇寧初,為翰林學士,拜尚書右丞轉左丞。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一一一○),除資政殿學士,中太一宮使(《乾道臨安志》卷三),頃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出知河南府,尋落職知鄧州,再謫汝州團練副使,衡州安置。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贈少保。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兩宋名賢小集》輯有《友松閣遺稿》一卷。《宋史》卷三五一、《東都事略》卷一○二有傳。張商英詩,第一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為底本,從《新刊古今歲時雜詠》(以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抄本為底本)等書中輯得之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二二二八
張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覺,號無盡居士,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唐英弟。治平二年進士,調達州通川主簿,辟知南川縣,以檢正中書禮房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責監(jiān)荊南稅。更十年,得館閣??薄z正刑房,責監(jiān)赤岸鹽稅。哲宗初,為開封府推官,反對變更新法,出提點河東刑獄,連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親政,召為右正言、左司諫,力攻元祐大臣。又以事責監(jiān)江寧酒。起知洪州,入為工部侍郎,遷中書舍人,出為河北都轉運使,降知隨州。崇寧初,歷吏部、刑部侍郎、翰林學士。雅善蔡京,拜尚書右丞,轉左丞。復攻京,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削籍知鄂州。大觀四年,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變更蔡京之政。政和元年,為臣僚所攻,罷知河南府,旋貶衡州安置,繼復還故官職。宣和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九。紹興中賜謚文忠。有《無盡居士集》一百卷,久佚。《宋史》卷三五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字傳道。韓絳子。以父任歷州縣職。神宗朝,數(shù)賜對,以不忍去親側,屢辭官不拜,世以孝稱之。既登節(jié),以王安石薦為度支判官、提舉河北常平。累官至集賢殿修撰、知河中府卒。
全宋文·卷一八三一
韓宗師(?——一○九八),字傳道,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絳子。以父任歷州縣職。熙寧中登第,王安石薦為度支判官、提舉河北常平。遷祠部、屯田員外郎,權群牧判官、蔡河撥發(fā)催綱。九年,特差提舉崇福宮,以便侍養(yǎng)。元祐初,官朝散大夫、衛(wèi)尉少卿。三年,絳致仕,加宗師直秘閣、提舉太平宮以便養(yǎng)。后歷太仆少卿、光祿卿。八年,除兵部侍郎。紹圣中,遷吏部侍郎,加集賢殿修撰、知河中府。元符元年三月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九、二六六、二六八、二七三、三七七、四○八、四四二、四四三、四八一、四八三、四九六,《宋會要輯稿》兵四之一五、禮三之二四,又《宋史》卷三一五《韓絳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汝賢,字祖禹,世為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徙居儀真(今江蘇儀徵)。汝明兄(《宋史》卷三四八《張汝明傳》)。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清乾隆《江西通志》卷四九)。元豐七年(一○八四)由監(jiān)察御史進侍御史知雜事,由言事失當,出知信陽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二、三四七)。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由右司郎中加龍圖閣直學士為江淮等路發(fā)運副使(同上書卷三七五)。清順治《吉安府志》卷二七有傳。
全宋文·卷二○一七
張汝賢,字祖禹,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徙居儀真(今江蘇鎮(zhèn)江)。熙寧六年進士。元豐七年由監(jiān)察御史為侍御史知雜事,尋坐言事失當,落侍御史,知信陽軍;次年擢吏部郎中、察舉福建路鹽法、右司郎中。元祐初為直龍圖閣、江淮等路發(fā)運使、左司郎中。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二、三四七、三五四、三五八、三五九、三七五、四○六,《宋史》卷三四八《張汝明傳》,順治《吉安府志》卷二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5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懿叔。以父蔭為新繁主簿。哲宗元祐中,為夔路轉運判官,盡發(fā)所儲鹽出賣,關征增數(shù)倍。除主管秦、蜀茶馬公事,革黎州買馬之弊。元符中復主管茶馬,市馬萬匹,茶課至四百萬緡?;兆诔伉P出師,命之經(jīng)制,擢顯謨閣待制。敵犯熙河,攝帥事,屯兵邊境,敵聞風遁去。俄得疾卒。
全宋詩
程之邵,字懿叔,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以父蔭為新繁主簿。神宗熙寧中,入為三司磨勘官,除廣東轉運判官。哲宗元祐初,提舉利、梓路常平,以事罷知祥符縣。俄知泗州,為夔路轉運判官。除提舉川陜茶馬公事,知鳳翔府,徙鄭州。元符三年(一一○○),自知福州再提舉川陜茶馬(《金石續(xù)編》卷一六)。徽宗即位,為熙河都轉運使,攝帥事,俄得疾卒。《宋史》卷三五三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二二
程之邵(?——一一○五),字懿叔,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以父蔭為新繁主簿。熙寧中,入為三司磨勘官。元豐初,除廣東轉運判官。元祐初,提舉利、梓路常平,二年,罷知祥符縣。俄知泗州,為夔路轉運判官。除主管秦、蜀茶馬公事,知鳳翔府,徙鄭州。元符初,復為都大管勾陜西路茶馬公事,以增羨,連加直龍圖閣、集賢殿修撰,三進秩,為熙河路都轉運使。崇寧三年,擢顯謨閣待制。攝熙河帥事有功,方錄功轉太中大夫,得疾,以崇寧四年卒,贈龍圖閣直學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三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金石萃編》卷一三八)。曾知撫州臨川縣,王安石舉于朝(《臨川集》卷四○《舉謝卿材充升擢任使狀》)。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為比部員外郎(《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八年,權提點河東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元豐七年(一○八四),知福州(《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至八年,歷福建等路轉運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三七四以下各卷)。
全宋文·卷二三五四
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熙寧二年為比部員外郎,八年權提點河東刑獄。元豐七年知福州,元祐間為河北、河東、京東等路轉運使,七年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八年知相州。累官朝散大夫。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三七四、四一五、四五四、四七一、四七六,《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金石萃編》卷一三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6—1117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以蔭入仕。性沉毅,有干略,論事剴切。神宗元豐中,為陜西轉運判官,時五路出擊西夏,皆無功,帝欲再舉,純粹奏言不可,遂止。哲宗立,以直龍圖閣為京東轉運使,改知慶州。后以元祐黨奪職,知均州?;兆跁r,以徽猷閣待制致仕。
全宋詩
范純粹(一○四六~一一一七),字德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第四子。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權陜西路轉運判官,進副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七、三三○)。八年,為京東路轉運使,知慶州(同上書卷三五四、三六一)。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入為戶部侍郎,出知延安府(同上書卷四五五、四五九)。紹圣初入元祐黨籍。徽宗立,起知信州,旋以黨禁復起,責常州別駕、鄂州安置。黨禁解,復徽猷閣待制致仕。政和七年卒,年七十二(《吳郡志》卷二六)。有集,已佚。事見《范忠宣集補編》范能浚《德孺公傳》,《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全宋文·卷二三四七
范純粹(一○四六——一一一七),字德孺,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仲淹第四子。以蔭入仕,元豐中,為陜西轉運判官,進為副使,又為河東轉運副使。哲宗立,以直龍圖閣為京東轉運使。元豐八年,代兄純仁知慶州。請棄所取夏地,乞修明應援牽制之策,所言皆略施行。除寶文閣待制,再任。元祐六年,召為戶部侍郎,尋又出知延州。紹圣中歷知熙、鄧等州,以元祐黨人奪職?;兆诹?,起知太原,加龍圖閣直學士,再知延州,改永興軍。復以黨禁貶,后以徽猷閣待制致仕。政和七年卒,年七十二。純粹沈毅有干略,論事剴切,有奏議十七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又見《范忠宣公集補·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德孺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鄭州人,字楚老。第進士。神宗時官至直秘閣、知延安府。時夏人犯涇原,率師搗其虛,夏人解去。累擢龍圖閣直學士。為吏六十年,處事明銳,然反覆詭隨,無特操,為識者所非。卒年八十三。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李南公,字楚老,鄭州(治今河南鄭州)人。進士及第,調浦江令,知長沙縣。熙寧中,提舉京西常平,提點陜西、河北刑獄,擢京西轉運副使,入為屯田員外郎。為河北轉運副使,加直秘閣、知延安府。進直龍圖閣,擢寶文閣待制、知瀛州。拜戶部、吏部侍郎、戶部尚書。歷知永興軍、成都、真定、河南府。為吏凡六十年。卒,年八十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才甫。梁彥昌子。哲宗紹圣中提舉湖南常平。時新復免役法,子美先諸路成役書,擢提點刑獄。徽宗時累遷直龍閣閣、河北都轉運使,傾漕計以奉上,至捐緡錢市契丹北珠以進,遂致位通顯。后以疾罷為開府儀同三司、提舉嵩山崇福宮。善屬文,尤工詩。有《耆英集》。
全宋詩
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東平(今屬山東)人。適孫。由蔭入官,哲宗紹圣初提舉梓州路常平。三年(一○九六),由湖南提舉常平除廣西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一)。徽宗即位,為河北都轉運使,召為樞密直學士,拜戶部尚書,兼知開封府。大觀元年(一一○七),拜尚書右丞,遷左丞,加中書侍郎。二年,出知鄆州(《宋史·徽宗紀二》),移大名府。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坐事責居單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起知青州。六年,再知大名(同上書禮一三之七)。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二八五、《東都事略》卷六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三五二
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東平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梁適之孫。以蔭入官,紹圣初,為右朝奉郎、提舉梓州路常平,遷湖南路;三年,除廣西提刑,改荊湖南路?;兆诹?,為河北轉運使,除樞密直學士,拜戶部尚書,兼開封尹。累遷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以資政殿學士知定州,移大名府,進大學士,拜寧遠軍節(jié)度使。宣和二年,以疾乞罷,除開府儀同三司、提舉嵩山崇福宮。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贈少保。著《耆英集》一百卷。見《東都事略》卷六六,《宋史》卷二八五《梁適傳》,《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一、四九六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朱伯虎,字才元,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為著作佐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七)。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遷江東轉運副使,移知隨州(同上書卷五一六)。事見清嘉慶《松江府志》卷四四。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7—1121 【介紹】: 宋鄭州人,字公叔。畢仲衍弟。與仲衍同登進士第。哲宗元祐初,任軍器衛(wèi)尉丞。召試學士院,為蘇軾所重,擢為第一。加集賢校理、出為河東路提點刑獄,為官清廉?;兆跁r,歷知鄭、鄆州,入為吏部郎中。后入黨籍,坎□散秩而終。為文雄健博辨,多切事理。有《西臺集》。
全宋詩
畢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初以父蔭補太廟齋郎,后與兄仲衍同舉進士。歷霍丘、柘城主簿,知羅山、長水縣。哲宗元祐初,除軍器監(jiān)丞,改衛(wèi)尉寺丞。召試學士院,同試者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除開封府推官,出為河北西路、河東路提點刑獄。召權禮部郎中,又出為秦鳳路、永興路提點刑獄,改知耀州,因蘇軾黨獄調知閬州?;兆诩次?,遷利州路提點刑獄,改知鄭州、鄆州。在淮南轉運副使任上入元祐黨籍,降監(jiān)嵩山中岳廟。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臺,提舉南京鴻慶宮,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有《西臺集》二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作五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卷,以為“亦幾幾乎還其舊矣”。事見宋陳恬《西臺畢仲游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傳。畢仲游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簡稱殿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三八九
畢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士安曾孫。其先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后徙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熙寧三年與兄仲衍同科進士及第,聲名籍甚,調壽州霍丘主簿。哲宗繼位,召試學士院,蘇軾異其文,擢為第一,加集賢校理,提點河東刑獄。上書司馬光,謂新法廢而可復;上書蘇軾,勸其以詩文為戒,均如其慮?;兆跁r歷知鄭、鄧二州,京東、淮南轉運副使。入元祐黨籍,坎??散秩而終。卒于宣和三年,年七十五。見陳恬《畢公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及《宋史》卷二八一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