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6詞典 1分類詞匯 35
《國語辭典》:鱖魚(鱖魚)  拼音:guì yú
動物名。硬骨魚綱鱸科。體側(cè)扁,顏色淡黃帶褐,具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紋??诖笥屑汍[,背鰭具硬棘,性兇猛,喜食魚、蝦。肉質(zhì)鮮嫩美味,為淡水食用魚類之一。也稱為「鱖豚」、「花鯽」。
《國語辭典》:射魚(射魚)  拼音:shè yú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鱸魚目射魚科。形略似鱖,頭大,脊鰭有棘,體長約三十公分,產(chǎn)于熱帶,口能噴水,將距水面三、四尺遠的昆蟲射落而食。也稱為「鐵炮魚」、「射水魚」。
《國語辭典》:鰉魚(鰉魚)  拼音:huáng yú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體形為長紡錘狀,身長自六、七尺至二丈不等。唇突出,背色在茶褐與黃灰之間,腹面灰黃。有若干特徵像鮫魚,如口開于頭的下方,尾為歪形尾,尖長而向上翹,但鰉魚無盾鱗而有骨板。
《國語辭典》:角魚(角魚)  拼音:jiǎo yú
動物名。硬骨魚綱角魚科。體呈圓長形,頭大而硬,體前部平扁,后部側(cè)扁,自頭而尾漸尖小。為太平洋海域的底棲魚類,臺灣亦產(chǎn)。
《國語辭典》:鰻魚(鰻魚)  拼音:mán yú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鰻目。體為圓柱狀而細長,頭尖。皮厚,富黏液。鱗柔細,或無,或埋于皮下。背面黑,腹側(cè)白。背鰭、臀鰭和尾鰭連在一起,無腹鰭。生活在淡水中,游至海里產(chǎn)卵。俗稱為「白鱔」。
《國語辭典》:鰷魚(鰷魚)  拼音:tiáo yú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條鰭亞綱鯉形目。形狹長,側(cè)扁而薄,體長數(shù)寸至數(shù)尺,下顎突出,尾鰭分叉,細鱗,背部黃黑,腹部黃白色,淡水產(chǎn)。
《國語辭典》:白鰱(白鰱)  拼音:bái lián
動物名。硬骨魚綱鯉科。體側(cè)扁而高,略呈紡錘形,長可達一公尺以上。體呈青灰色,鰭是淡墨色。棲息在淡水河川或湖泊中,以水中的浮游植物為生。也稱為「竹葉鰱」。
《國語辭典》:絲魚(絲魚)  拼音:sī yú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體形狹長而側(cè)扁,長三寸許,頸小口斜,脊鰭前方有硬棘三枚,棲于海,性兇猛,常襲食小魚。也稱為「棘魚」。
《國語辭典》:印魚(印魚)  拼音:yìn yú
動物名。硬骨魚綱鱸形目印魚科。身體細長,頭頂上有卵圓形吸盤,系從背鰭鰭棘部分轉(zhuǎn)化而來,常吸附在鯊魚或其他大型魚類身上而遨游。主要分布于熱帶海洋。
《國語辭典》:星點河鲀(星點河鲀)  拼音:xīng diǎn hé tún
動物名。硬骨魚綱四齒鲀科。身體背部呈暗青色,雜有淡色小點。
《國語辭典》:白子魚(白子魚)  拼音:bái zǐ yú
動物名。硬骨魚綱硬鰭目鱈科。身體狹長,兩側(cè)扁平,無鱗,色白,體表分泌一種黏液。于秋季產(chǎn)卵。
《國語辭典》:白鯧魚(白鯧魚)  拼音:bái chāng yú
動物名。硬骨魚綱鯧目鯧科。體為側(cè)扁橢圓形,有鱗,上下頜有細齒,主鰓蓋骨有鋸齒緣,或光滑。有背鰭一枚,尾鰭深分叉。非純白色,背部為淡淡的青黑色,腹部色較淡。鱗易脫落,體長約二十至三十五公分,大的可達六十公分。主要分布于中部以南、韓國、中國東海及東印度群島等地。
《國語辭典》:白帶魚(白帶魚)  拼音:bái dài yú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帶魚科。體特長,兩側(cè)扁平,如同帶子,色銀白,無腹鰭。分布于紅海及印度到日本的海域。也稱為「白魚」、「帶魚」。
《國語辭典》:弓鰭魚(弓鰭魚)  拼音:gōng qí yú
動物名。一種魚類。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體略側(cè)扁,細長,有長的背鰭與臀鰭。
《國語辭典》:海蛾魚(海蛾魚)  拼音:hǎi é yú
動物名。硬骨魚綱海蛾魚目海蛾魚科。體縱扁長,頭尖,包于骨質(zhì)環(huán)的盔甲中,體盔甲完全瘉合,尾部甲環(huán)不瘉合,因而可彎曲。胸鰭大,水平位呈翼狀,腹鰭由指狀鰭條組成。口小,無牙,口位于骨質(zhì)的長吻下方。產(chǎn)于印度洋、太平洋暖水區(q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