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順璟者。浪郡人也。本土之氏族。東夷之家系。故難詳練。其重譯學(xué)聲教。蓋出天然。況乎因明之學(xué)奘師精研付受。華僧尚未多達。璟之克通。非其宿殖之力。自何而至于是歟。傳得奘師真唯識量。乃立決定相違不定量。于乾封年中因使臣入貢附至。于時奘師長往向及二年。其量云。真故極成色定離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根。良以三藏隱密周防。非大智不明。璟為宗云。不離于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識也。如此善成他義。時大乘基覽此作。便見璟所不知。雖然終仰邊僧識見如此。故嘆之曰。新羅順璟法師者。聲振唐蕃學(xué)包大小。業(yè)崇迦葉。唯執(zhí)行于杜多。心務(wù)薄拘。恒馳聲于少欲。既而蘊藝西夏。傳照東夷。名道日新緇素欽揖。雖彼龍象不少。海外時稱獨步。于此量作決定相違基師念。遠國之人有茲利慧搪突奘師。暗中機發(fā)善成三藏之義。惜哉。璟在本國稍多著述。亦有傳來中原者。其所宗法相大乘了義教也。見華嚴經(jīng)中始從發(fā)心便成佛已。乃生謗毀不信?;蛟?。當啟手足命弟子輩。扶掖下地。地則徐裂璟身俄墜。時現(xiàn)生身陷地獄焉。于今有坑。廣袤丈馀。實坎窞然號順璟捺落迦也。 系曰。曲士不可以語道者束其教也。是故好白者。以黑為污。好黑者以白為污焉璟怒心尤重。猛利業(yè)增。如射箭頃墮在地獄。列高僧品次起穢以自臭耶。通曰。難信之法易速謗誚。謗誚豈唯一人乎。俾令眾所知識者直陷三涂。乃知順璟真顯教菩薩也。況乎趙盾為法受惡。菩薩乃為法亡身。斯何足怪。君不見尼犍外道一一謗佛。而獨使提婆生陷。后于法華會上受記作佛。靜言思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吳郡人。擢進士第。官至大理司直。工書,善正、行、草。結(jié)字縝密,得王獻之風(fēng)規(guī),世稱獨步。兄弟張從師、張從儀、張從約皆工書,風(fēng)格相近,時人謂之“張氏四龍”。
獲獨步丁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回回人。以進士累官僉廣東廉訪司事。閑居,寓福州。明兵至,投井死。
維基
獲獨步?。??—1368年),元朝末年官員,回回人。天歷三年(1330年)獲獨步丁中進士,官至僉廣東廉訪司事;元末和江西行省左右司都事呂復(fù),都是閑居,寓居福州。呂復(fù)以行省命,攝長樂縣尹。福州被明朝軍隊攻下,獲獨步丁說:“吾兄弟三人,都忝居進士,受國恩四十年,今雖無官守,但是大節(jié)所在,其可能辱沒!”用石頭系到自己的腰上,投井而死。呂復(fù)說:“吾世食君祿,今雖攝官,若不以死報國,則無以見先人于地下。”用繩子自縊而死。獲獨步丁的哥哥穆魯丁,在建康府為官;海魯丁,在信州為官。之前都死于國難。
《國語辭典》:獨步一時(獨步一時)  拼音:dú bù yī shí
在當時獨一無二,無人能比?!端逄蒲萘x》第九五回:「就是那一長一技之微,若果能專心致志,亦足以軼類超群,獨步一時?!挂沧鳌釜毑疆敃r」。
《分類字錦》:后來獨步(后來獨步)
南史王筠傳沈約每見筠文咨嗟嘗啟上言晚來名家無先筠者又于御筵謂王志曰賢弟子文章之美可謂后來獨步
分類:文章
《國語辭典》:千古獨步(千古獨步)  拼音:qiān gǔ dú bù
古往今來絕無僅有?!剁R花緣》第九三回:「但今日我們所行之令:并非我要自負,實系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竟可算得千古獨步?!挂沧鳌盖лd獨步」。
《漢語大詞典》:青云獨步(青雲(yún)獨步)
喻人的地位或?qū)W問無與倫比。白雪遺音·八角鼓·才郎夜讀書:“髮懸樑,錐刺股;如囊螢,雪當燭。必不叫爾自辛苦。到后來,才得這萬里鵬程,青云獨步?!?/div>
《分類字錦》:近世獨步(近世獨步)
南史·江淹傳》:少帝初兼御史中丞,于是彈中書令謝朏、長史王繢等,及諸郡二千石并大縣官長,多被劾,內(nèi)外肅然。明帝謂曰:“自宋以來,不復(fù)有嚴明中丞,君今日可謂近世獨步?!?/div>
分類:臺諫
《漢語大詞典》:擅步
猶獨步。謂最具威望,無與倫比。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jīng)下·僧伽跋摩:“時 祗洹 、 慧義 擅步京師,謂為矯異,執(zhí)志不同,親與 跋摩 拒論翻覆?!?/div>
《國語辭典》:淺紅(淺紅)  拼音:qiǎn hóng
淡紅色。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五:「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div>
《國語辭典》:蓋世功勛(蓋世功勛)  拼音:gài shì gōng xūn
獨步當代,無人可比的功績。如:「將軍的蓋世功勛,永垂青史。」
《國語辭典》:蓋世之才(蓋世之才)  拼音:gài shì zhī cái
獨步當世的才識。明。方孝孺〈深謀論〉:「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