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悔恡 ”。
(1).災(zāi)禍。
《易·繫辭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漢
應(yīng)劭 《風(fēng)俗通·正失·東方朔》:“ 文帝 時(shí)政頗遺失,皆所謂悔恡小疵耶。” 唐
杜甫 《送李校書》詩:“每愁悔吝作,如覺天地窄?!?清
黃景仁 《閑居》詩:“名象實(shí)易玩,悔吝虛已消。”
(2).悔恨。:“出征 交阯 ,土多瘴氣, 援 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釋爭》:“若然者,悔恡存于聲色,夫何顯爭之有哉!” 唐
李咸用 《猛虎行》:“須知
《易水歌》,至死無悔吝。” 明
唐順之 《與董后峰憲副書》:“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禪家所謂猢孫入布袋,真可一笑也?!?br />(3).謂追悔顧惜。 唐
司空?qǐng)D :“縱天王制用失節(jié),多取於諸侯,如欲垂誡,即書於 周 史可矣;若書於諸侯之史,是悔恡其貨而侮王命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