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八蕃
(1).謂八方蠻夷之地。 晉 左思 《魏都賦》:“搦 秦 起 趙 ,威振八蕃。”
(2). 唐 代謂 高麗 、 真臘 、 波斯 、 吐蕃 、 堅昆 、 突厥 、 契丹 、 靺鞨 為八蕃。新唐書·西域傳贊:“東至 高麗 ,南至 真臘 ,西至 波斯 、 吐蕃 、 堅昆 ,北至 突厥 、 契丹 、 靺鞨 ,謂之‘八蕃’?!?/div>
《漢語大詞典》:阿梨
亦作“ 阿黎 ”。
(1). 波斯 皂莢。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阿勃勒:“此即 波斯 皁莢也。按 段成式 酉陽雜俎云: 波斯 皁筴,彼人呼為忽野簷, 拂菻 人呼為阿梨。樹長三四丈,圍四五尺,葉似枸櫞而短小,經(jīng)寒不凋,不花而實?!?明 湯顯祖 《紫簫記·皈依》:“眼看見愁來至,憔悴了生花鐵樹;迤逗了落葉阿黎?!眳㈤?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
(2).佛教語。阿闍梨之省稱。意為圣者、高僧。 清 錢謙益 《誥封安人熊母皮夫人墓志銘》:“以慈心度幽冥,以浄心求正受,固無事薙髮條衣作阿梨之形相,亦未嘗揚眉瞬目效婆子之機緣。”參見“ 阿闍黎 ”。
《漢語大詞典》:阿阇黎(阿闍黎)
亦作“ 阿闍梨 ”。梵語的譯音。意譯為“軌范師”。可矯正弟子的行為,為其軌則模范,是高僧的敬稱。 唐 顏真卿 《西林寺題名》:“﹝ 西林寺 ﹞有 法真 律師,深究清浄毗尼之學(xué),即律祖師 志恩 之上足,余內(nèi)弟 正義 之阿闍黎也?!?五代 齊己 《送譚三藏入京》:“阿闍梨與佛身同,灌頂難施利濟功?!?宋 蘇軾 《十八大阿羅漢頌》:“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突蜄|方,惟有啟明。咨爾上座,及阿闍梨。代佛出世,惟大弟子?!?范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這些規(guī)范,必需經(jīng)阿闍梨(闍音shē,傳法師)傳授?!?奚侗 《辛亥歲暮雜詩》:“八國垂涎舍利子,西來健者又阿闍。天風(fēng)吹滿羣龍起,奪得魔王佛口鬚?!?/div>
《國語辭典》:坎兒井(坎兒井)  拼音:kǎn ér jǐng
新疆一帶因氣候乾旱而采行的一種灌溉工程。從山坡到田地挖成一連串的暗溝,將雪水滲透到地下水通向農(nóng)田中,以供灌溉。
《漢語大詞典》:波祗
即 波斯 。 明 王錂《春蕪記·感嘆》:“我還有手帕一方,名曰春蕪,此乃外國 波祗 所產(chǎn),大凡婦女佩服在身,香氣經(jīng)月不散。”參見“ 波斯 ”。
分類:波斯
《國語辭典》:波斯  拼音:bō sī
1.國名。(Persia)今伊朗的舊名,在亞洲西部。參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條。
2.燭工、燭商所供奉的行神。相傳波斯原為一貧苦樵夫,伐樹時,偶然間砍倒一棵樹,見樹皮上有白脂,進貢于禹,后制為蠟燭,遂被奉為行神。
《漢語大詞典》:波斯眼
波斯 商人多經(jīng)營珍寶古董,善于識別其真?zhèn)?。因以“波斯眼”借指識別力很強的眼睛。《冷眼觀》第二八回:“現(xiàn)在照我這兩隻波斯眼看起來,那姓 夏 的嫖經(jīng)上‘潘、呂、鄧、小、閒’五個字密訣,連一個字都沒有?!?/div>
《漢語大詞典》:達失蠻(達失蠻)
波斯語的音譯。意指回教徒。《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二三八年鳳翔長春觀公據(jù)碑》:“這圣旨文字里:和尚根底寺,也立喬大師根底胡木刺,先生根底觀院,達失蠻根底蜜昔吉,那的每引頭兒拜天底人,不得俗人搔擾?!?蔡美彪 注:“達失蠻或譯答失蠻、達識蠻、達實蜜、大石馬,指回教徒,音譯自波斯語?!?/div>
《漢語大詞典》:土木八
元 代音譯詞。羊尾巴。來自波斯語domb,dombāl(尾部)或donbālche(羊尾)。用作罵人的話。 元 無名氏 《延安府》第一折:“[ 回回 官人云]經(jīng)歷,拏那土木八來。[經(jīng)歷云]有。令人拏過那廚子來。[廚子跪科][ 回回 官人云]兀那廚子,圣人言語,著俺這八府宰相在此飲酒,你安排的茶飯,都不好吃!”
《漢語大詞典》:伊本·拔圖塔
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開始離鄉(xiāng)旅行,到過北非、敘利亞、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以及波斯、中亞、印度等地,遍訪伊斯蘭教各國,據(jù)稱到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和中國。后出使西班牙和西非。他的旅行見聞被記錄成書,稱為《伊本·拔圖塔游記》
《國語辭典》:耶悉茗  拼音:yē xī míng
「素馨」類的別名,泛指木犀科素馨屬各香花之種類,由英文名音譯而來,也稱為「素英」、「茉莉花」。參見「素馨」條。
《國語辭典》:伊斯巴罕  拼音:yī sī bā hǎn
Ispahan
城市名。位于伊朗中西部,為波斯故都,自古即為隊商云集的大都市。
《國語辭典》:阿利曼  拼音:ā lì màn
Ahriman
波斯拜火教之神名。相傳為萬惡之神,能給與人類一切災(zāi)禍及罪惡。
《國語辭典》:大流士  拼音:dà liú shì
古波斯王。共有三世:(1)一世(西元前558~前486),削平內(nèi)亂,國勢日強。曾征服色雷斯、馬其頓等地及印度的一部分。又兩次出兵希臘。(2)二世(西元前?~前404),弒兄即位,愚暗無聞。(3)三世(西元前?~前330)時,亞歷山大東征,起兵接戰(zhàn),大敗,被部下所殺。波斯滅亡。也譯作「達理阿」。
《國語辭典》:阿吽  拼音:ā hōng
回教掌理教務(wù)的人。譯自波斯語。也譯作「阿訇」、「阿洪」。
《國語辭典》:阿洪  拼音:ā hóng
回教用語。為波斯語akhund的音譯。指掌理教務(wù)、講授經(jīng)典的人。是舊教派各清真寺教民和組織的核心,由該清真寺所屬教民選聘品學(xué)優(yōu)良的人充任,任期一年或數(shù)年不等,連選得連任。各寺間并無總主教的設(shè)置,故阿洪過去在回教教區(qū)中很受尊重,并極有權(quán)力。也譯作「阿吽」、「阿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