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并州榆次人,字君殊。以父與契丹戰(zhàn)歿,補下班殿侍。真宗朝累擢殿前都虞候。仁宗天圣初,為永定陵總管,奏雷允恭等擅徙陵穴事,允恭等論死。歷知澶、相、曹三州,為真定府定州路都總管。所至驕恣不法,以贓發(fā)除名編管連州,卒于貶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6—1073 【介紹】: 宋濮州人,字公明。李迪子。以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通曉當朝典故。為館閣???,累進直集賢院。仁宗時,歷知荊南、河陽、澶州,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英宗即位,富弼薦其學行,復舊職,兼侍讀。神宗時拜太子少保致仕,再遷少師。
全宋詩
李柬之(九九六~一○七三),字公明,濮州(今山東鄄城北)人。以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宣化軍使,進直集賢院。歷知邢、漢、廬、鳳翔等州府,京東、陜西轉運使、河北都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知荊南、河陽、澶州,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英宗即位,為翰林侍讀,未幾以太子少保致仕。神宗熙寧六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三一○有傳。
全宋文·卷四七七
李柬之(九九六——一○七三),字公明,迪子,幽州(治今北京)人。少受知于寇準。獻文召試,賜進士出身,仁宗時為館閣???,宣化軍使。進直集賢院、判吏部南曹、開封府推官、鹽鐵判官,歷知邢、漢、廬州、凰翔府,京東、陜西轉運使,擢侍御使知雜事。拜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知荊南、河陽、澶州,改集賢院學士,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英宗即位,富弼薦其學行,復舊職兼侍讀,知通進銀臺司。治平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熙寧六年卒,年七十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9—1078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明仲。曾會子。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知會稽縣,立斗門,泄鏡湖水,民受其利。歷知制誥、翰林學士、判三班院。出知鄭州,有能聲。嘉祐初,擢參知政事,除樞密使。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加尚書左仆射。曾薦王安石可大用,后又暗助其變法。熙寧三年,罷相。次年,判永興軍,旋以太傅致仕。卒謚宣靖。嘗與丁度編《武經總要》。
全宋詩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知會稽縣。累遷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為翰林學士、判三班院。嘉祐元年(一○五六),除給事中、參知政事。五年,除樞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英宗即位,依舊執(zhí)政。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進昭文館大學士,累封魯國公。三年,以老避位。六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謚宣靖。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詩》一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二《曾太師公亮行狀》,《宋史》卷三一二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曾會之子。天圣二年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后擢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為翰林學士、判三班院。以端明殿學士出知鄭州,復入知開封府,遷給事中、參知政事,加禮部侍郎,除樞密使。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神宗時累封魯國公。熙寧三年以年老辭相位,拜司空兼侍中,判永興軍。元豐元年卒于京師,年八十,謚宣靖,嘗奉敕撰《武經總要》四十卷(存)。見曾肇《曾太師公亮行狀》(《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二),《宋史》卷三一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0—1049 【介紹】: 宋蘇州長洲人,字道卿。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累遷太常丞,進直史館,論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為仁宗采納,仲淹等得近徙。出為兩浙轉運副使,疏盤龍匯、滬瀆港入海,民賴其利。慶歷六年,知永興軍,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頃。仁宗御天章閣,詔問當世急務,清臣條對極論時政闕失,多劘切權貴。擢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实v元年以侍讀學士知河陽。有《述煮茶小品》。
全宋詩
葉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還為集賢校理。又通判太平州,知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誥,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公事。慶歷六年(一○四六),出知澶州,尋改青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八)。七年,為永興軍路都部署兼本路安撫使、知永興軍(同上書卷一六○)。八年,復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同上書卷一六四)?;实v元年,知河陽,未幾卒(同上書卷一六六),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五七七
葉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天圣二年舉進士高第。歷光祿寺丞、集賢校理,知秀州、宣州。累遷太常丞,同修起居注,進直史館。寶元初出為兩浙轉運副使,次年以右正言知制誥,知審官院,判國子監(jiān)??刀ㄔ?,擢為起居舍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公事,出知江寧府。慶歷三年,入翰林為學士。后為宰相陳執(zhí)中所排,出知澶州,進戶部郎中,徙知青州、永興軍。八年,復入為權三司使?;实v元年出知河陽,未幾卒,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十六卷),又著《春秋類纂》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五有傳,又見《隆平集》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青州益都人,字熙仲。本名皞。王曾弟。真宗大中祥符間進士。歷太常丞、同知禮院。嘗論次宋代以來典禮因革,為《禮閣新編》上之。后知河陽,又集五代事為《唐余錄》以獻。英宗時,累進兵部侍郎。卒年八十一。
全宋文·卷三二八
王子融,字熙仲,本名皞,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初以其兄王曾奏舉,為將作監(jiān)主簿。大中祥符中進士及第,累遷太常丞、同知禮院、直集賢院。嘗論次宋代以來典禮因革,為《禮閣新編》五十卷上之。徙知河陽,又集五代事,著《唐馀錄》六十卷以獻。拜天章閣待制、尚書吏部郎中,遷右諫議大夫、給事中,歷知荊南、陜州、河中府,以刑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進兵部侍郎,卒,年八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王曾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3 【介紹】: 宋潞州上黨人,字晦之。太宗李皇后侄。幼補東頭供奉官。仁宗時累拜武寧軍節(jié)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既統(tǒng)宿衛(wèi),政尚嚴,多所建請,禁兵頓肅。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昭德軍節(jié)度使。敏通吏治,善委任僚佐。卒謚良僖。
全宋文·卷三九三
李昭亮(?——一○六三),字晦之,上黨(今山西長治)人。明德太后兄繼隆之子。仁宗時累拜武寧軍節(jié)度使,歷殿前副都指揮使。時承平久,將士多因循樂縱弛,昭亮本將家子,習軍中事,既統(tǒng)宿衛(wèi),政尚嚴,多所建請。后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陽,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終昭德軍節(jié)度使。嘉祐八年卒,贈中書令,謚良僖。見《宋史》卷四六四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通州靜海人,字正臣。第進士。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滁州。知太平州,上政論三十篇。入為殿中侍御史、開封府判官。后歷任地方州官,卒于京師。雖能任繁劇,然治家則凌亂無紀。
全宋詩
施昌言(?~一○六四),字正臣,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仁宗時進士(明萬歷《通州志》卷一)。通判滁州,遷三司度支副使、河北都轉運使。后歷知州府。英宗治平元年,知越州,卒(《北宋經撫年表》卷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全宋文·卷三九二
施昌言(?——一○六四),字正臣,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舉進士高第,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滁州。官至禮部員外郎,加龍圖閣直學士、樞密直學士,曾為河北都轉運使、江淮發(fā)運使,歷知太平、華、滄、應天、延、澶、滑、杭、越等州。嘗上《政論》三十篇,不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73 【介紹】: 宋壽州人,字寶臣。呂公綽弟。以蔭補官,賜進士出身。積遷直史館、河北轉運使,始通漕運,移屯兵就食京東,為仁宗賞識,擢都轉運使。英宗初,拜樞密副使。神宗立,進樞密使。反對王安石變法,罷知太原府,徒知鄭州,判秦州。卒謚惠穆。
全宋詩
呂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寶臣,壽州(今安徽鳳臺)人,夷簡次子。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賜進士出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二),同判太府寺將作監(jiān),遷直史館。為河北轉運使,權知開封府。英宗即位,加給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除樞密副使。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擢樞密使(《宋史》卷二一一《宰輔表二》)。六年,為西太一宮使,卒,年六十七。謚惠穆。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二六范鎮(zhèn)《呂惠穆公神道碑》?!?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六六二
呂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寶臣,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夷簡次子。以父蔭補官,賜進士出身。仁宗朝歷任河北轉運使、都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及渭、延、成都等州府。英宗即位,召為權三司使,治平二年拜樞密副使。神宗立,進樞密使。熙寧三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以觀文殿學士出知太原府。徙知鄭州,以宣徽南院使判秦州。熙寧六年卒,年六十七。贈太尉,謚惠穆。見范鎮(zhèn)《呂惠穆公神道碑》(《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2—1085 【介紹】: 宋開封咸平人,字君貺,原名拱壽。仁宗天圣八年登進士第一。慶歷間,累官翰林學士,知開封府,遷御史中丞。反對慶歷新政。新政罷,出知鄭、澶等州。至和三年,拜三司使,使契丹。坐事被劾,出任外官多年。神宗熙寧元年召還,王安石言其舊過,復出知應天府。元豐間上言反對保甲法。仕終彰德軍節(jié)度使。卒謚懿恪。有《治平改鑒》及文集。
全宋詩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貺,舊名拱壽,仁宗賜今名,開封咸平(今河南通許)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慶歷元年(一○四一)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实v間出知鄭州,徙澶、瀛、并三州。四年(一○五二),為學士承旨兼侍讀。至和三年(一○五六),拜三司使,旋出知永興軍,移泰、定二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大名府。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判河陽。哲宗即位,徙彰德。元豐八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七十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王懿恪公拱辰傳》,《宋史》卷三一八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二七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貺,原名拱壽,仁宗賜今名,開封咸平(今河南開封)人。天圣八年舉進士第一,通判懷州,入直集賢院,歷鹽鐵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慶歷元年,為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拜御史中丞。后以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出知鄭、澶、瀛、并州。使契丹還,除宣徽北院使。元豐初,轉南院使,再判大名,改武安軍節(jié)度使。元豐八年徙彰德軍節(jié)度使,加檢校太師,是年卒,年七十四。有《治平政鑒》十篇,內、外制集各五卷,奏議十卷,文集七十卷。見劉敞撰《王開府行狀》(載《公是集》卷五),《宋史》卷三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4—1094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徙河陽,字子堅。陳貫子。以蔭鎖廳及第。仁宗嘉祐中,為夔峽轉運判官。歷提點陜西刑獄,攝帥鄜延,使京西、河東、淮南、京東,知蘇、邠州、河中府,皆有政績。加集賢殿修撰,進天章閣待制。神宗時累遷吏部侍郎。請罷選人改官再問,以絕其弊。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全宋文·卷一○四三
陳安石(一○一四——一○九四),字子堅,相州安陽(今河北安陽)人。貫子,以蔭鎖廳及第,嘉祐中為夔、峽轉運判官,提點陜西刑獄,攝帥鄜延。歷使京西、河東、淮南、京東,知蘇州、邠州、河中府。加集賢殿修撰,為河東都轉運使。進天章閣待制。召為戶部侍郎,進吏部侍郎。出知永興軍、鄧、襄、陳、鄭州、河陽,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紹圣元年卒,年八十一。見《宋史》卷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5—1081 【介紹】: 宋開封襄邑人,徙居洛陽,字正國,一字定國。張師德子。仁宗天圣四年,以父任為將作監(jiān)簿。歷大理評事、衛(wèi)尉寺丞,知榆次縣,通判棣、齊二州,均有能名。后為淮南轉運副使,移京西、東轉運使,屬官不法者多被舉刺。神宗熙寧初授戶部副使。極論撫寧、啰兀兩城不可守,又諫阻在陜西以交子易錢之計劃。加集賢殿修撰,遷河東都轉運使。元豐初知河陽,次年徙同州。居官不畏強御,性至孝,頗為時所稱。
全宋文·卷一○四三
張景憲(一○一五——一○八一),字正國,襄邑(今河南睢縣西)人,祖去華徙洛陽。師德次子,尹洙婿。天圣四年,以蔭授將作監(jiān)主簿,遷太祝,監(jiān)西京商稅院,遷衛(wèi)尉寺丞,擢知并州榆次縣,通判棣州,移齊州,知梁山軍、海州。嘉祐初,使湖北較定茶稅,改開封府判官,淮南轉運副使,移京西轉運使。治平三年,授京東轉運使。熙寧二年,為三司戶部副使,奉使北鄙、西陲,授河東轉運使。歷知瀛州、河東、同州、房州。元豐四年,以太中大夫知兗州,未赴而卒,年六十七。見范純仁《張公行狀》(《范忠宣公集》卷一六),《宋史》卷三三○有傳(傳謂卒年七十七,誤,今從《行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8—1089 【介紹】: 宋壽州人,字晦叔。呂公弼弟。仁宗時登進士第。英宗時知蔡州。神宗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初,知開封府,為御史中丞。反對行青苗法,言呂惠卿奸邪不可用,出知潁州。起知河陽,召還知審官院,尋同知樞密院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輔政,廢除新法。三年,懇辭位,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卒謚正獻。
全宋詩
呂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壽州(今安徽鳳臺)人。仁宗時以父蔭補奉禮郎。舉進士,通判潁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知開封府。二年,為御史中丞,出知潁州。八年,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改知審官院,同知樞密院事。元豐五年(一○八二),除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徙揚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四年卒,年七十二。謚正獻?!?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八八、《宋史》卷三三六有傳。今錄詩十八首。
全宋文·卷一○九二
呂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夷簡子,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登進士第,召試館職,不就。通判潁州,與郡守歐陽修為講學友。判吏部南曹,除同文院檢討、同判太常寺,改天章閣待制兼侍讀。英宗親政,加龍圖閣直學士,出知蔡州。神宗立,召為翰林學士、知通進銀臺司。熙寧初,知開封府。二年為御史中丞。以與王安石意見不合,出知潁州、河陽。召還提舉中太一宮,遷翰林學士承旨,改端明殿學士,知審刑院,同知樞密院事。元豐五年乞去位,除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徙揚州。哲宗即位,還朝為侍讀,拜尚書左丞、門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四年卒,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杭州富陽人,字師直。謝絳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歷京西、淮南轉運使,以與王安石善,驟擢為侍御史,誣劾蘇軾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時章惇開五溪,景溫協(xié)力拓筑,以功進拜禮部侍郎。哲宗元祐中,歷知永興軍、河陽。卒年七十七。
全宋詩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小名錦衣奴(劉攽《中山詩話》),富陽(今屬浙江)人,絳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歷京西、淮南轉運使。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雜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歷知鄧、襄、潭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書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寶文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同上書卷三六九),尋罷知蔡州。三年,權刑部尚書。又出知鄆州、真定府、揚州、壽州、鄧州(同上書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紹圣四年徙知河陽,請致仕,未受命卒(同上書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富陽(今浙江富陽)人,絳次子?;实v元年進士,通判汝、莫二州,江東轉運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漣水軍。神宗初徙真州,提點江西刑獄,歷京西、淮南轉運使。王安石驟擢之為侍御史知雜事,誣劾蘇軾。出知鄧州,進陜西都轉運使,改知鄧、襄、澶三州。加直龍圖閣,判將作監(jiān)。出知潭、洪、應天府、瀛州。元祐初進寶文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坐事罷知蔡州;三年初權刑部尚書,改知鄆州,再歷永興軍,徙知河陽。紹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4—1091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徙居孟州濟源,字欽之。傅立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論事略無回隱。熙寧時言新法不便,忤王安石,除權鹽鐵副使,出為河北轉運使,改知江寧府,徙知許州、河陽、徐州,兩年六移官。復坐事落職。哲宗嗣立,召除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侍讀。元祐四年,拜中書侍郎。卒謚獻簡。
全宋詩
傅堯俞(一○二四~一○九一),字欽之,本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徙居孟州濟源(今屬河南)。未冠舉進士,知新息縣。仁宗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英宗時,轉殿中侍御史、遷起居舍人,再遷右司諫、同知諫院。后除侍御史知雜事。神宗熙寧初,知和州、廬州。三年(一○七○),授直昭文館、權鹽鐵副使。出為河北轉運使,改知江寧府,徙許州、河陽、徐州。兩年之間凡六徙,困于道途。哲宗立,召為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擢給事中。元祐四年(一○八九)為御史中丞,遷吏部尚書、中書侍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五)。六年卒,年六十八。謚獻簡。有《傅獻簡集》七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存《草堂集》一卷(藏日本東京大學圖書館)?!?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
傅堯俞(一○二四—— 一○九一),字欽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徙孟州濟源。十歲能文,及登第,猶未冠。知新息縣,累遷太常博士。嘉祐末,為監(jiān)察御史。英宗即位,轉殿中侍御史,遷起居舍人。再遷右司諫、同知諫院。治平三年,除侍御史知雜,堅辭,出知和州。神宗即位,徙知廬州。熙寧三年,授兵部員外郎、直昭文館,權鹽鐵副使。四年,除河北轉運使,改知江寧府。徙許州、河陽、徐州,再歲六移官。七年,提舉崇福宮。明年,坐罪落職。哲宗立,自知明州召為秘書少監(jiān)兼侍講,擢給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二年,坐言張舜民事,以龍圖閣待制知陳州。三年,復為吏部侍郎。四年,再為御史中丞,進吏部尚書兼侍讀,拜中書侍郎。六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八,謚獻簡。紹圣中,以元祐黨人奪贈謚。著有《文集》十卷、《奏議》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令綽。曾公亮子。以蔭知咸平縣,民詣府訴雨傷麥,因親赴田里,辨其虛實,得蠲賦。除秘閣修撰、提點開封府界鎮(zhèn)縣。時保甲法行,孝寬榜十七縣,揭賞告捕煽惑者。累遷樞密都承旨。后以端明殿學士知河陽,徙鄆州。復以吏部尚書召,道卒,年六十六。
全宋詩
曾孝寬(一○二五~一○九○),字令綽,一作公綽(《東都事略》卷六九本傳),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以蔭知桐城、咸平二縣。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為秘閣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五),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zhèn)事。五年,擢龍圖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八年,進樞密直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同上書卷二七一)。元豐三年(一○八○),知河陽(同上書卷三○三)。歷知陳、秦等州。六年為吏部尚書(同上書卷三三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潁昌府(同上書卷四○一)。五年,徙成德軍(同上書卷四三八),召為吏部尚書,道卒(同上書卷四四六),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曾孝寬(一○二五—— 一○九○),字令綽,一字公綽,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公亮子。以蔭知桐城縣。選知咸平縣,有政績。入知審官東院,判刑部。熙寧五年,遷樞密都承旨。擢拜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元豐元年,自陳州知秦州,又以端明殿學士改知河陽。五年,徙知鄆州。其后又歷知鄧州,潁昌府、永興軍、秦州、成德軍。元祐五年六月,以吏部尚書召,道卒,年六十六。贈右光祿大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二《曾公亮傳》有附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四三,《北宋經撫年表》卷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