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歐洲共同體(歐洲共同體)  拼音:ōu zhōu gòng tóng tǐ
由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個組織于西元一九六七年合并而成。設(shè)有行政(委員會、部長會議、理事會)、立法(歐洲議會)、司法(歐洲法院)三方面的主管機關(guān),最初的創(chuàng)始國有比利時、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法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等六國,稍后又有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加入。該組織以促進生活水準,共享經(jīng)濟資源與主權(quán)為宗旨,自成立以來對世界政治、經(jīng)濟均有重大影響,為今日歐洲聯(lián)盟的前身。
《國語辭典》:洛可可美術(shù)(洛可可美術(shù))  拼音:luò kě kě měi shù
十八世紀盛行于歐洲的一種美術(shù)風格。其特徵為華麗、纖細、輕巧的裝飾;喜用曲線與金碧輝煌的色彩。在美術(shù)史上是介于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之間。
《國語辭典》:馬歇爾計畫(馬歇爾計畫)  拼音:mǎ xiē ěr jì huà
歐洲復(fù)興計畫的別名。參見「歐洲復(fù)興計畫」條。
《國語辭典》:伊比利半島(伊比利半島)  拼音:yī bǐ lì bàn dǎo
Iberiah Peninsula
半島名。位于歐洲大陸西南端,介于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南端以直布羅陀海峽與北非相對,為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兩國。
《國語辭典》:奧地利共和國(奧地利共和國)  拼音:ào dì lì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Austria
國名。位于歐洲中部,北界捷克,東界匈牙利,南界南斯拉夫及義大利,西界瑞士與德國。面積約八萬四千平方公里,人口約七百六十萬。首都為維也納(Vienna)。人民多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主要語言為德語。西元一九四五年大戰(zhàn)結(jié)束,由英、美、法、蘇四強分區(qū)占領(lǐng)達十年之久,迄至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五日四強終止占領(lǐng)并承認其獨立,奧國國會于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宣布為永久中立國,并訂該日為國慶日。幣制為Euro。簡稱為「奧地利」。
《國語辭典》:北大西洋航線(北大西洋航線)  拼音:běi dà xī yáng háng xiàn
聯(lián)絡(luò)北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航線。目的是使北美東部和歐洲取得海運和空運的來往,是世界最繁忙的一條航線。約位在北緯四十度至五十度間,倫敦和紐約為此航線兩端的最大商港。
《國語辭典》:維也納會議(維也納會議)  拼音:wéi yě nà huì yì
拿破崙帝國瓦解后,歐洲各國于西元一八一四至一八一五年于維也納舉行的會議。會議在奧國首相梅特涅主導(dǎo)下,以保守為原則,規(guī)劃國際新秩序?;謴?fù)被拿破崙推翻的王朝,劃定各國疆界,維持列強勢力均衡,防范爆發(fā)革命和戰(zhàn)爭。
《國語辭典》:新理想主義(新理想主義)  拼音:xīn lǐ xiǎng zhǔ yì
一種歐洲的思想潮流。反對自然主義與機械論的人生觀,而特別著重精神生活。表現(xiàn)于文學,主張為人生而藝術(shù),因而產(chǎn)生象徵主義、新浪漫主義等流派;表現(xiàn)于美術(shù),受拉斐爾前派寫實主義運動的影響,其浪漫的幻想,甚至包含唯美主義的心情。
《國語辭典》: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  拼音:xīn gǔ diǎn zhǔ yì
十八世紀后半至十九世紀前半,盛行于歐洲的藝術(shù)復(fù)古熱潮。起因于西元一七四八年后,在羅馬相繼發(fā)掘出龐貝等遺址。認為藝術(shù)不應(yīng)為個人情感的表現(xiàn),而應(yīng)重于秩序井然的整潔形式及均衡和諧、冷靜明確的表現(xiàn)與追求。此種論點正與拿破崙對古羅馬的崇拜與認同不謀而合。德、法為此一復(fù)古風的重鎮(zhèn)。
《國語辭典》:夏威夷音樂(夏威夷音樂)  拼音:xià wēi yí yīn yuè
太平洋海島多種族系的民族音樂。后與歐洲音樂融合而衍生出現(xiàn)代夏威夷音樂,與傳統(tǒng)夏威夷音樂并行。
《國語辭典》:西哥德王國(西哥德王國)  拼音:xī gē dé wáng guó
國名。西元第四世紀時,原居歐洲北部的日耳曼(Germans)人,因受亞洲匈奴民族的威脅,又羨慕南歐富庶的生活條件,故大舉南移,滅西羅馬帝國,在伊比利半島上建立西哥德王國。
《國語辭典》:昔得蘭群島(昔得蘭群島)  拼音:xí dé lán qún dǎo
Shetland Islands
群島名。位于北海附近,為英國在歐洲最北的島嶼,總面積約一千五百平方公里。雖位居北緯六十度附近,但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氣候相當溫和。居民具有斯堪地那維亞血統(tǒng),慣用冰島語。居民多以紡織、編結(jié)、捕魚及飼養(yǎng)牛、羊、馬為業(yè)。農(nóng)作以燕麥、大麥及蔬菜為主。當?shù)厮a(chǎn)的羊毛品質(zhì)優(yōu)良。
《國語辭典》:比利時王國(比利時王國)  拼音:bǐ lì shí wáng guó
Kingdom of Belgium
國名。位于歐洲中部偏西,西臨北海。面積三萬零五百二十八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一百三十萬,首都為布魯塞爾(Brussels),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語言以法語、荷語、德語為主。于西元一八三○年十月四日獨立,國慶日訂于七月二十一日,幣制為Euro。簡稱為「比利時」。
《國語辭典》:庇里牛斯山  拼音:bì lǐ niú sī shān
Pyrenees Mountains
山名。位于歐洲西南部,伊比利半島北方,是法國與西班牙的界山。西起比斯開灣,東至地中海,山勢由平緩而漸趨陡峻。山區(qū)內(nèi)有許多高山牧場及著名的觀光勝地,最高峰可達海拔三千四百零四公尺。
《國語辭典》:波蘭共和國(波蘭共和國)  拼音:bō lán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Poland
國名。位于歐洲東部,領(lǐng)土北瀕波羅的海,南接捷克,東鄰前蘇聯(lián),西界德國。面積三十一萬二千六百七十九平方公里,人口約三千八百萬。首都為華沙,人民大都信仰天主教,主要語言為波蘭語。裸麥和馬鈴薯是首要作物,礦產(chǎn)以煤最為重要。西元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獨立,并以五月三日為國慶日。二次大戰(zhàn)時曾為德、俄兩國瓜分,一九四五年恢復(fù)為主權(quán)國,一九五五年加入華沙公約組織。原為一共產(chǎn)國家,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在東歐民主改革浪潮影響下,宣布放棄社會主義,恢復(fù)波蘭共和國名稱,邁向民主。幣制為Zlote。簡稱為「波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