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10,分14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5  6  7  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戲法
抵戲
險竿
跳劍
戲曲
舞輪
旋盤
胡戲
手技
賣解
燕戲
武會
紫鹿
踏索
繩伎
《國語辭典》:戲法(戲法)  拼音:xì fǎ
1.藉各種道具,以秘密且快速的手法,表演超出尋常的動作,讓觀眾感到變化莫測。元。范康〈竹葉舟〉:「恰才這一個風魔道士將一片竹葉,黏在壁上,變做小小的一只船兒,倒也好個戲法?!挂卜Q為「魔術」。
2.小手段。如:「這件事可要盡速辦好,別耍什么戲法?!?/div>
《漢語大詞典》:抵戲(觝戲)
見“ 觝角戲 ”。
《漢語大詞典》:抵角戲(觝角戲)
即角抵戲。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禪虛寺:“有羽林 馬僧相 善觝角戲,擲戟與百尺樹齊等;虎賁 張車渠 擲刀出樓一丈?!币嗍》Q“ 觝戲 ”。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又令試觝戲, 倉龍 ( 富倉龍 )等亦不利。獨 五千 ( 馮五千 )勝之,十萬之眾,為之披靡?!?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朝廷以觝戲愚北鹵,信有之矣?!眳⒁姟?角抵戲 ”。
《漢語大詞典》:險竿(險竿)
雜技名。爬上高竿,并在高竿上做各種雜技表演。 唐 柳曾 《險竿行》:“百尺高竿百度緣,一足參差一家哭。險竿兒,聽我語,更有險徒險於汝。”
《國語辭典》:跳劍(跳劍)  拼音:tiào jiàn
中國傳統雜技表演。表演時將幾把小劍,順序拋向空中,然后一一用手接住,周而復始,不使落地。唐。陳鴻《東城老父傳》:「角抵萬夫,跳劍尋橦,蹴球踏繩,舞于竿頭者,索氣沮喪,逡巡不敢入?!?/div>
分類:雜技
《國語辭典》:戲曲(戲曲)  拼音:xì qǔ
1.中國傳統舞臺表演的藝術形式。系綜合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等藝術,由演員以歌舞、動作、對白演出故事。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七。雜劇曲名》:「稗官廢而傳奇作,傳奇作戲曲繼?!?br />2.雜劇或傳奇的曲文。系根據一定的曲調譜寫,字數、平仄及押韻都有嚴格的要求。
《漢語大詞典》:舞輪(舞輪)
古代一種雜技。用車輪等在手中拋弄。 晉 傅玄 《正都賦》:“手戲絶到,凌虛寄身,跳丸擲掘,飛劍舞輪?!?span id="vh3lxfl" class="book">《舊唐書·音樂志二》:“ 梁 有長蹻伎、擲倒伎、跳劍伎、吞劍伎,今并存。又有舞輪伎,蓋今戲車輪者?!?吳榮曾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中反映的東漢社會生活》:“撞技和丸劍,在 漢 畫像上面最常見,較少見的是安息五案和舞輪……舞輪是一人將一只車輪擲弄于手中。隋書·音樂志說是‘取車輪、石臼、大盆器等,各于掌上跳弄之’,當是表示演員膂力過人的一種驚險技藝?!?/div>
分類:雜技車輪
《漢語大詞典》:旋盤(旋槃)
雜技節(jié)目之一。即轉碟。演員手持幾根細竿,各頂一個盤子的底,借腕力使之飛快轉動。 唐 段安節(jié) 樂府雜錄·鼓樂:“樂有搭鼓,即腰鼓也……又有踏謡娘、羊頭渾脫、九頭獅子、跳丸、吐火、吞刀、旋槃、斤斗,悉屬此部?!?/div>
《漢語大詞典》:胡戲(胡戲)
胡人的歌舞、雜技等。 漢 賈誼 新書·匈奴:“令婦人傅白墨黑,繡衣而侍其堂者二三十人,或薄或掩,為其胡戲以相飯?!?明 謝肇浙 《五雜俎·人部一》:“南方好傀儡,北方好鞦韆,然皆胡戲也?!?/div>
《國語辭典》:手技  拼音:shǒu jì
1.手藝?!稘h書。卷五九。張衡傳》:「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br />2.伶人雜耍?!锻ㄋ拙?。俳優(yōu)》:「撮弄亦名手技,即俚俗所謂做戲法也?!?/div>
《國語辭典》:賣解(賣解)  拼音:mài jiě
指表演馬技。亦泛指表演武藝、雜技,藉以謀生?!段饔斡洝返诙幕兀骸负门鲅?!這早晚還不起來謝親,又不到師父處去報喜,還在這里賣解兒耍子哩!」
《漢語大詞典》:燕戲(燕戲)
(1).古代一種雜技。因動作輕疾如燕,故名。列子·說符:“ 宋 有蘭子者,以技干 宋元 …… 元君 大驚,立賜金帛。又有蘭子又能燕戲者,聞之,復以干 元君 。” 張湛 注:“如今之絶倒投俠者?!?唐 張楚金 《透撞童兒賦》:“掩都盧其若無,顧燕戲而足哂?!?br />(2).謂燕子嬉戲地飛翔。 南朝 梁 何遜 《為人妾怨》詩:“燕戲還簷際,花飛落枕前。” 唐 唐彥謙 《春雨》詩:“綺陌夜來雨,春樓寒望迷。遠容迎燕戲,亂響隔鶯啼?!?/div>
《國語辭典》:武會(武會)  拼音:wǔ huì
祭神獻賽時所表演的雜技。如獅子、開路、杠子、少林、雙石頭等,均以武術為主,稱為「武會」。
《漢語大詞典》:紫鹿
(1).古駿馬名。
(2).古雜技名。晉書·樂志下:“於是除《高絚》、《紫鹿》《跂行》、《鱉食》《齊王捲衣》《笮兒》等樂,又減其廩。其后復《高絚》、《紫鹿》焉?!?/div>
《漢語大詞典》:踏索
走索。雜技的一種,演員在懸空的繩索上來回走動,并表演各種動作。又稱踏繩。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元宵:“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擊丸、蹴踘、踏索、上竿?!?宋 洪邁 《夷堅三志壬·張三店女子》:“我家本微薄,亦曾去從路岐為踏索之技,所以習熟?!?span id="vf9pb9t" class="book">《文獻通考·樂二十》:“絙戲, 漢 世以大絲繩繫兩柱頭閒,相去數丈,兩倡對舞,行於繩上,對面道逢,肩相切而不傾。 張衡 所謂‘跳丸劒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是也。 梁 三朝伎謂之高絙,或曰戲繩,今謂之踏索焉?!?許地山 《女兒心》:“她學會些江湖伎倆,如半截美人、高蹺、踏索、過天橋等等?!?/div>
《國語辭典》:繩伎(繩伎)  拼音:shéng jì
一種雜技。由草原上牧人的套馬技術和民間的跳繩游戲綜合發(fā)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