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一行  拼音:yī háng
1.單一的行列。唐。李群玉 九日詩:「半嶺殘陽銜樹落,一行斜雁向人來。」《紅樓夢》第五三回:「那一邊又有禮部祠祭司的印記;又寫著一行小字?!?br />2.行業(yè)的一種或同一的行業(yè)?!缎咽酪鼍墏鳌返诹兀骸高@張茂實每日在那鋪中閑坐,百物的行情都被看在眼內,所以也要做這一行生理?!挂沧鳌敢恍袃骸?。
《國語辭典》:長吟(長吟)  拼音:cháng yín
長聲吟詠?!段倪x。嵇康。幽憤詩》:「永嘯長吟,頤性養(yǎng)壽?!?/div>
《國語辭典》:人聲(人聲)  拼音:rén shēng
人所發(fā)的聲音。《老殘游記》第一五回:「一言未了,只聽得必必剝剝的聲音,外邊人聲嘈雜,大聲喊叫?!埂段拿餍∈贰返谝痪呕兀骸刚局艨戳艘换?,聽得樓上人聲嘈雜,熱鬧得很,于是四人邁步登樓?!?/div>
《國語辭典》:沸騰(沸騰)  拼音:fèi téng
1.液體在一定壓力下,加熱至一定的溫度時,液體表面及內部發(fā)生汽化的現象。
2.水流涌起?!对娊?。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箷x。左思吳都賦〉:「濆薄沸騰,寂寥長邁?!?br />3.喧噪動蕩。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欲寡其過,謗議沸騰?!埂杜f唐書。卷五九。列傳。任瑰》:「隋氏失馭,天下沸騰?!?/div>
《漢語大詞典》:笑聲
笑時發(fā)出聲或猶如笑的聲音。例如:笑聲朗朗。
《國語辭典》:和聲(和聲)  拼音:hé shēng
1.歌曲中一人或眾人應和的部分。
2.音樂上指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guī)律同時發(fā)聲。
《國語辭典》:活活  拼音:huó huó
在活生生的狀態(tài)下?!度辶滞馐贰返谌呕兀骸肝覀兊侥抢锍霰幌麕滋鞗]有水吃,就活活的要渴死了,那里還能打什么仗!」
《國語辭典》:并興(并興)  拼音:bìng xīng
同時發(fā)生、興起?!逗鬂h書。卷六○下。蔡邕列傳》:「又有賢良、文學之選,于是名臣輩出,文武并興。」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桓靈失德,災釁并興?!?/div>
《國語辭典》:楮幣(楮幣)  拼音:chǔ bì
宋代發(fā)行的紙幣。因多用楮皮制造的紙印成,故稱為「楮幣」。《宋史。卷四三六。儒林傳六。李道傳傳》:「道傳應詔言楮幣之換,官民如讎;鈔法之行,商賈疑怨,賦斂增加,軍將推剝,皆切中時病?!挂卜Q為「楮券」。
《漢語大詞典》:瓶笙
古時以瓶煎茶,微沸時發(fā)音如吹笙,故稱。 宋 蘇軾 《瓶笙》詩引:“ 劉幾仲 餞飲 東坡 ,中觴聞笙簫聲……出於雙瓶,水火相得,自然吟嘯,蓋食頃乃已。坐客驚嘆,得未曾有,請作《瓶笙》詩記之?!?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七八:“不是瓶笙花影夕, 鳩摩 枉譯此經來?!?鄧溥 《玄想》詩之一:“簾月瓶笙夜,治墻景在扉?!?/div>
《國語辭典》:和音  拼音:hé yīn
1.和諧、祥和之音。《樂府詩集。卷一五。燕射歌辭三。晉朝饗樂章。群臣酒行歌》:「渥恩頒美祿,咸濩聽和音?!?br />2.樂曲中,兩個以上不同的音階同時發(fā)聲,互相搭配,產生和諧的聲音。
《國語辭典》:山難(山難)  拼音:shān nàn
登山時發(fā)生迷途、失足或凍斃等災難事件。如:「即使山難頻傳,登山愛好者依然絡繹于途?!?/div>
《國語辭典》:楮券  拼音:chǔ quàn
宋代發(fā)行的紙幣。《宋史。卷三四七。席旦傳》:「蜀用鐵錢,以其艱于轉移,故權以楮券。」《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今有楮券四百,聊奉希顏表意,為我轉限兩三個月?!挂卜Q為「楮幣」。
《國語辭典》:楮幣(楮幣)  拼音:chǔ bì
宋代發(fā)行的紙幣。因多用楮皮制造的紙印成,故稱為「楮幣」?!端问?。卷四三六。儒林傳六。李道傳傳》:「道傳應詔言楮幣之換,官民如讎;鈔法之行,商賈疑怨,賦斂增加,軍將推剝,皆切中時病。」也稱為「楮券」。
《漢語大詞典》:雜作(雜作)
(1).一起工作。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 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漢書·溝洫志》:“宜遣 焉 ( 楊焉 )及將作大匠 許商 、諫大夫 乘馬延年 雜作?!?br />(2).同時發(fā)作。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經驗方:“凡敷糝膏濯之劑,嘗試略遍,痛癢雜作,大妨應酬?!?br />(3).各種技藝。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延師》:“[外:]原來世醫(yī),還有他長?[末:]凡雜作,可試為;但諸家,略通的?!?span id="hoxgph1" class="book">《金瓶梅詞話》第七七回:“學生敝同窗 聶兩湖 ,見在武庫肄業(yè),與小兒為師,在舍,本領雜作極富?!?/div>
《漢語大詞典》:青苗錢(青苗錢)
(1). 唐 代賦稅名。 大歷 元年,詔天下苗一畝征稅錢十五,以補百官俸錢,因國急用,當苗青即預征,又有地頭錢每畝征二十,通稱“青苗錢”。新唐書·食貨志一:“至 大歷 元年,詔流民還者,給復二年,田園盡,則授以逃田。天下苗一畝稅錢十五,市輕貨給百官手力課。以國用急,不及秋,方苗青即征之,號‘青苗錢’。又有‘地頭錢’,每畝二十,通名為青苗錢?!?span id="xyhfdui" class="book">《新唐書·食貨志五》:“ 大歷 元年,歛天下青苗錢,得錢四百九十萬緡?!?清 顧炎武 日知錄·豫借:“ 代宗 廣德 二年七月庚子稅天下地畝青苗錢以給百官俸。所謂青苗錢者,以國用急不及待秋,方苗青而徵之,故號青苗錢?!痹ⅲ骸按伺c 宋 王安石 所行青苗錢之法不同?!币嗍∽鳌?青苗 ”。 唐 無名氏 大唐傳載:“ 至德 元年,勑天下州縣量定酤酒,隨月納稅。 建中 二年,更加青苗?!?清 袁枚 隨園隨筆·辨訛下:“《新(唐)書》 大歷 元年,詔天下苗一畝稅錢十五,以國急用,不及秋收,苗青則征之,號曰‘青苗錢’,此青苗之始也?!?br />(2). 宋 代在青黃未接時發(fā)放的農業(yè)貸款。(1) 宋仁宗 時, 陜西 轉運使 李參 在轄區(qū)內貸出的錢。宋史·李參傳:“﹝ 李參 ﹞部多戍兵,苦食少。 參 審訂其闕,令民自隱度麥粟之贏,先貸以錢,俟穀熟還之官,號‘青苗錢’。經數年,廩有羨糧。 熙寧 青苗法,蓋萌於此矣?!?2) 宋 熙寧 二年, 王安石 創(chuàng)青苗之法于青黃不接之際,官府貸錢與民。正月放而夏斂,五月放而秋斂,納息二分。本名常平錢,民間稱青苗錢。宋史·食貨志四:“今放青苗錢,凡春貸十千,半年之內便令納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歲終又令納利二千?!眳⒁姟?青苗法 ”。
《國語辭典》:青苗法  拼音:qīng miáo fǎ
宋神宗時宰相王安石所采行的財政措施。在每年春夏間農家經濟拮據時,政府可貸款給農民。秋收后,農民再將本息一并歸還政府,以免農民受高利貸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