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僧無礙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2—645 【介紹】: 隋唐間僧。潤州建業(yè)人,生于成都,俗姓陳。十歲入學(xué),隨聞不忘,尋于長安出家。北周毀佛時,退跡陸沉。隋初出住秦州永寧寺。尋入長安,研習(xí)群經(jīng)。復(fù)歸秦隴。文帝開皇十年,為永寧寺任。煬帝大業(yè)二年,召入洛陽,于四方館刊定佛法。復(fù)西歸,煬帝曾賜彩百段。隋末秦州亂,入京住莊嚴(yán)寺。唐高祖武德八年歸秦州,以禪習(xí)為務(wù)。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其先中州陳氏。晉永嘉南渡。寓建鄴。父曠。為梁元帝學(xué)士。承圣元年。遂生礙于成都。神姿特異。見者知為今器。九歲能應(yīng)對。十歲入家塾。輒強(qiáng)記不廢忘。嘗至長安。道安法師。與語。奇之。勸使出家。始習(xí)太子應(yīng)瑞經(jīng)。追慕不自勝。至于涕泣。天和三年。以周武納后。恩獲薙落。建德三年。詔廢教。因陸沈塵埃中。然戒操愈益謹(jǐn)。隋開皇初。遂與興復(fù)。詔住永寧寺。即趨齊。依超法師。聽智度論。未幾。入長安。學(xué)十地阿毗曇等。時興善體法師。方開大論。命攝講義無擁滯。而文句或稍遺失。于是極晝夜。熟誦本文六十卷。而心疾作矣。尋歸永寧以醫(yī)。十年總管河間王俾知寺任。大業(yè)二年。詔刊定佛法于洛陽四方館。五年煬帝西征。過之召見。勞問賜予有加。十三年。唐受隋禪。至京師住莊嚴(yán)寺。眾以其識達(dá)。請知寺任。如永寧。非其好也。武德八年。反永寧以無相理觀。調(diào)伏心疾。貞觀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無所痛是而終。春秋八十四。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習(xí)禪六
釋無礙。姓陳氏。有晉永嘉。中原喪亂。南移建業(yè)。父曠梁元帝徵蕃學(xué)士。以承圣元年礙生成都。神姿特異知有濟(jì)器。九歲便能應(yīng)對。十歲入學(xué)隨聞不忘。入長安遇姚秦道安法師。安與語怪其意致。勸令出家。即依言欣喜。令誦太子瑞應(yīng)經(jīng)。思尋圣跡哀泣無已。天和三年。周武皇后入朝。投名出家先蒙得度。雖有弱冠戒操逾嚴(yán)。建德三年。法門大壞隨緣陸沈。乃值泥涂情逾冰王。開皇開法即預(yù)搜揚(yáng)。便住永寧。于齊大德超法師所聽智度論。一聞教義神思豁然。財食頓清形心俱遣。又入長安學(xué)十地阿毗曇等。時休法師于興善寺命講大論。辯析分明義端無擁。然于文句頗滯弘通。因誦本文獲六十卷。因抱心疾獎眾斯睽便還秦隴。開皇十年??偣芎娱g王。特屈寺任統(tǒng)御遺法。大業(yè)二年。召入洛陽。于四方館刊定佛法。后還永寧依前綱理。大業(yè)五年。煬帝西征。躬受勞問賜?二百段。十三年州破入京住莊嚴(yán)寺。眾以素知寺任識達(dá)機(jī)緣還欲請之。任非所好。以武德八年還返故寺。以無相觀而自調(diào)伏。貞觀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無疾而終。春秋九十四。道俗哀慟。若喪厥親焉。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詩僧
無礙智國師。戒膺講道外。游刃于文章。睿王邀入大內(nèi)??嗾埩?。師作詩云。圣敕嚴(yán)明辭未得。巖猿私鶴別江東。多年幸免魚吞餌。一旦翻為鳥在籠。無限旅愁宮里月。有明歸夢洞中風(fēng)。不知何日君恩報。瓶錫重回對碧峰。即往太白山卜居將終焉。上復(fù)遣使徵之。屢詔不受(補(bǔ)閑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0—1140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似矩,號無礙居士。李撰子?;兆诔鐚幎赀M(jìn)士。任監(jiān)察御史。使遼,還,建議促遼金相攻。金兵入侵,與李綱議不合,罷去。旋除刑部尚書,高宗建炎元年知淮寧府,因杜用等叛,坐貶秩。高宗至杭州,命權(quán)紹興府,試戶部尚書兼侍讀。呂頤浩視師,用為參謀官,以忤旨出知平江府。后為工部尚書,未幾罷去。
全宋詩
李彌大(一○八○~一一四○),字似矩,號無礙居士(《吳郡志》卷三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兆诔鐚幦辏ㄒ灰弧鹚模┻M(jìn)士。除校書郎,遷監(jiān)察御史。假太常少卿充契丹賀正旦使,還為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出知光、鄂二州,復(fù)召為給事中兼校正御前文籍詳定官。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為河?xùn)|宣撫副使、知陜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知淮寧府。紹興二年(一一三二),權(quán)知紹興府,歷知平江、靜江二府,入為工部尚書,未幾罷。十年,卒,年六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二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三四○一
李彌大(一○八○——一一四○),字似矩,自號無礙居士,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彌遜弟。崇寧三年登進(jìn)士第。以大臣薦召對,除校書郎,遷監(jiān)察御史。歷中書舍人、給事中、刑部尚書、河?xùn)|宣撫使。建炎初知淮寧府,入為吏部侍郎,權(quán)紹興府,試戶部尚書兼待讀,出知平江府。被劾奪職,起知靜江府,入為工部尚書,未幾罷去。紹興十年卒,年六十一。《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七二
梵安,賜號慧通無礙大師,紹興中任臨安府僧正。
真應(yīng)無礙
【三藏法數(shù)】
真即遮那真身也,應(yīng)即釋迦應(yīng)身也。真身是體,應(yīng)身是用。全體起用,用即是體。故釋迦、遮那,圓融自在,本無二體。經(jīng)云:如來真身本無二,應(yīng)物分形滿世間,是為真應(yīng)無礙。(遮那,梵語具云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梵語釋迦,華言能仁。)
分圓無礙
【三藏法數(shù)】
分即支分,圓即全身。謂支分不礙全身,全身不礙支分。故遮那一一身分,手足眼耳,乃至一毛,皆有舍那全身。經(jīng)云:佛身一切相,悉現(xiàn)無量佛,是為分圓無礙。
因果無礙
【三藏法數(shù)】
謂佛往昔本生行菩薩行,修習(xí)波羅蜜因,而證遮那佛果。故所受報身,及所成事業(yè),亦現(xiàn)十方一切菩薩身云,自在無礙。經(jīng)云:佛以本愿現(xiàn)神通,一切十方無不照,如佛往昔修治行,光明網(wǎng)中皆演說,是為因果無礙。(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
依正無礙
【三藏法數(shù)】
依謂依報,即佛所依之國土;正謂正報,即佛能依之色身。依正相入,二皆無礙。經(jīng)云:或作日月游虛空,或作河池泉井水,是為依正無礙。
潛入無礙
【三藏法數(shù)】
謂佛智潛入眾生心內(nèi),即名如來藏。雖作眾生,不失自性。如大海水,因風(fēng)成波,而不失濕性,佛亦如是,隨眾生所感,萬類殊形,而不失自性。經(jīng)云:汝應(yīng)觀佛一毛孔,一切眾生悉在中,是為潛入無礙。
圓通無礙
【三藏法數(shù)】
謂佛融大法界而為其身,理無不具,事無不攝。故一多、依正、人法、因果,此彼無礙。經(jīng)云:一身為無量,無量復(fù)為一,了知諸世間,現(xiàn)形遍一切,是為圓通無礙。
理事無礙體
【三藏法數(shù)】
謂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無礙,為教體也。蓋一切教法,雖全體即真如,而不礙事相宛然;雖真如全體為一切教法,而不礙理性明現(xiàn)。二互交徹,無礙融通也。
事事無礙體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法,文義圓融,以無障礙法界為教體也。蓋所起教,稱性融通,事事無礙,遂令一言一音一文一義一因一果一毛一塵,含攝法界,圓融無礙,遞互交參,重重?zé)o盡。經(jīng)云: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是也。
俱存無礙義
【三藏法數(shù)】
俱存無礙者,謂凡是一緣,要具前之二義,方成緣起無礙也。然必由各異方得待緣,必由遍應(yīng)方自具德。是故自一多一,自在無礙。經(jīng)云:諸法無所依,但從和合起。是也。(自一多一者,謂如十?dāng)?shù)中,以一為自一,以自一應(yīng)馀九,為多一也。)
俱融無礙義
【三藏法數(shù)】
俱融無礙者,謂融前同體相入相即,二種皆無礙也。蓋體無不用,則有同體相入,而無相即之義;用無不體,則有同體相即,而無相入之義。今既全體全用,則亦入亦即也。
無礙三昧,破空處有
【三藏法數(shù)】
空處即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無礙三昧。以此天得出色籠,果報無礙,未是空假中無礙,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果報,亦得證此也。(色籠者,謂色界色質(zhì)籠罩也??占僦屑慈^也。離性離相之謂空,無法不備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