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智通
明智通達(dá);智慧無礙。呂氏春秋·審分:“夫説以智通,而實(shí)以過悗?!?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是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div>
《漢語大詞典》:大自在
佛教語。謂進(jìn)退無礙,心離煩惱。《法華經(jīng)·五百弟子受記品》:“復(fù)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焙蠖嘤弥缸杂勺栽?、無掛無礙的境界。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引 清 符曾 詩:“心死便為大自在,魂歸仍返小玲瓏。”
《漢語大詞典》:空晴
謂明澈無礙之境。 元 邱處機(jī) 《雪山》詩:“當(dāng)時 悉達(dá) 悟空晴,發(fā)軫初來 燕子城 。”
《漢語大詞典》:妙辯(妙辯)
亦作“ 妙辨 ”。 圓融無礙的論辯。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師碑》:“妙辯無相,深言不生?!?唐 駱賓王 《和王記室從趙王春日游陀山寺》:“彫談筌奧旨,妙辨漱玄津。”
《漢語大詞典》:七辯(七辯)
佛教謂解說佛法的七種辯說之才。亦泛指種種無礙辯才。語本大智度論卷五五:“於一切法無礙故,得捷疾辯。有人雖能捷疾,鈍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辯。説諸法實(shí)相無邊無盡故,名樂説無盡辯。般若中無諸戲論故,無能問難斷絶者,名不可斷辯。斷法愛故,隨眾生所應(yīng)而為説法,名隨應(yīng)辯。説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義辯。説一切世間第一之事,所謂大乘,是名世間最上辯?!?南朝 梁簡文帝 《玄圃園講頌序》:“摳談永日,講道終朝;賓從無聲,芳香動氣;七辯懸流,雙因俱啟;情游彼岸,理愜 祗園 ;靈塔將涌,天華乍落。”《敦煌變文集·維麾詰經(jīng)變文》:“必知菩薩,問得 維摩 ,二空之理既同,七辯之詞不異?!?/div>
《漢語大詞典》:阿伽
(1). 北齊 高長弼 的小名。北齊書·陽州公永樂傳:“ 永樂 弟 長弼 ,小名 阿伽 。性粗武,出入城市,好毆擊行路,時人皆呼為 阿伽郎君 ?!?br />(2).佛教語。無礙之意。阿毗達(dá)磨俱舍論卷一:“阿伽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唐 玄應(yīng) 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四:“阿伽。伽,此云礙;阿有二義,或言無,或云極,猶含兩釋,故立本名也?!?br />(3).即阿伽陀藥。 清 卓發(fā)之 《祴園嫘史·藥草畦》詩:“痼疾無煩療,阿伽秀滿畦。《法華》吐新蕚,一任白云迷。” 卓爾堪 注:“西域以阿伽一藥總治諸病?!眳⒁姟?阿伽陀藥 ”。
《漢語大詞典》:阿伽陀藥(阿伽陀藥)
梵語Agada的音譯。意為萬應(yīng)靈藥。百喻經(jīng)書末偈語:“如阿伽陀藥,樹葉而裹之。取藥涂毒竟,樹葉還棄之。戲笑如葉裹,實(shí)義在其中?!?魯迅 《集外集·〈癡華鬘〉題記》:“今則已無阿伽陀藥,更何得有藥裹,出離界域,內(nèi)外洞然,智者所見,蓋不惟佛説正義而已矣?!?/div>
分類:梵語音譯
《國語辭典》:游戲三昧(遊戲三昧)  拼音:yóu xì sān mèi
1.佛教稱修行者達(dá)到自在無掛礙,且心念純凈無染的境界?!毒暗聜鳠翡洝>戆?。池州南泉普愿禪師》:「后扣大寂之室,頓然忘筌,得游戲三昧?!?br />2.形容一個人,放浪形骸,游戲人間的生活態(tài)度?!秲号⑿蹅鳌返谝话嘶兀骸钢灰蛩簧獠慌?,拂亂流離,一團(tuán)苦志酸心,便釀成了這等一個遁跡空山,游戲三昧的樣子。」
《國語辭典》:三昧  拼音:sān mèi
1.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diǎn)的狀況。為胡語音譯。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無散亂或靜止的境界相似。《成實(shí)論》卷一二:「今當(dāng)論三昧。問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處是三昧相?!弧挂沧鳌溉Φ亍?、「三摩帝」、「三摩提」。
2.訣要、竅門。《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純傳》:「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埂都t樓夢》第四八回:「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div>
《漢語大詞典》:須彌芥子(須彌芥子)
(1).佛教語。謂廣狹、大小等相容自在,融通無礙。語本《維摩詰經(jīng)·不思議品》:“以 須彌 之高廣內(nèi)芥子中,無所增減?!?宋 辛棄疾 《水調(diào)歌頭·題永豐楊少游提點(diǎn)一枝堂》詞:“休説須彌芥子,看取鵾鵬斥鷃,小大若為同?” 清 錢謙益 《〈華嚴(yán)懺法〉序》:“《華嚴(yán)》之義,帝網(wǎng)重重, 須彌 芥子,互相容納?!?br />(2).指總體中的極小部分。 清 涵秋 《窮丐》上:“ 阿奇 明知積有十圓,不過股分中一須彌芥子?!?/div>
一無礙道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生死與涅槃融和無障之悟道也。往生論注下曰:「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div>
八無礙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十八界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與六根中之意根(謂之七心界),六境中之法界也。此八法皆為無障礙之法,故曰無礙。俱舍論二曰:「八無礙者,七心法界?!?/div>
九無礙道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新譯曰九無間道。舊譯曰九無礙道。(參見:九無間道)
【三藏法數(shù)】
無礙者,謂念念修觀,斷惑不為惑所礙也。蓋欲界為一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為四地;無色界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為四地;則三界共為九地。每地各有九品思惑,于一一地修此無礙道以斷之也。(思惑言九品者,謂因此惑難斷,遂分上中下之三品。于三品中,又各分三品,共九品也。)
理事無礙十門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于事(現(xiàn)象)、與理(本體)之關(guān)系立十門:一理偏于事,一、真法界之理遍在一切之事法,雖理無分限,事有分限,而事既即于理,則亦無分限,故一一微塵具足真理。二、事遍于理,理既遍于事,事亦遍于理,以有分限之事,具無分限之理,故遍在一微塵法界。三、依理成事,依真如之理,成世間之事,事無別體,全攬理而成,如波依于水,水全成波也。四、事能顯理,理無形相,即事而明,事既依理而成,則理乃依事而顯,如波相盡而水體全顯也。五、以理奪事,事相既虛,全體是理,故一切之事法不可得。般若心經(jīng)所謂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也。六、事能隱理,真理既隨緣而成事相,遂今事顯而理不現(xiàn),如水之成波,波顯水隱也。經(jīng)所謂法身轉(zhuǎn)五道名曰眾是也。七、真理即是,真如之理性即是事相。真如之外,非有事相,如水即是波,波之外別無水。般若心經(jīng)所謂空即是色是也。八、事法即理,世間一切事法本無自性,皆由因緣會集而有,舉體即是真性,真性之外無事法,般若心經(jīng)所謂色即是空是也。九、真理非事,事即真理,而非是事,蓋理為真而絕諸相,事為妄而帶差別,真妄既異。故即妄之真異于妄。如水之濕性。即非波之動相也。十、事法非理,為全理之事,而非是理,蓋理性平等,事相差別也。性相既異,故舉體全為事,而事相宛然,如波之動相。非是水之濕性也。說見華嚴(yán)大疏二。
十無礙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用周無礙,于佛剎塵等處,現(xiàn)法界身云,起無邊之業(yè)用也。二、相遍無礙,佛在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之佛剎,神變種種,皆有如來示現(xiàn)受生之相,隨現(xiàn)相而眾相皆具,萬德斯圓也。三、寂用無礙,佛常住三昧,而為寂,無妨利物為用,即定即用,無礙自在也。四、依起無礙,佛雖寂用無心,然能依海印三昧之力,起無礙之用也。五、真應(yīng)無礙,真即遮那真身,應(yīng)即應(yīng)身釋迦,真身是體,應(yīng)身是用,全體起用。用即是體,故釋迦遮那圓融自在,原無二體也。六、分圓無礙,分即支分,圓即全身,支分不礙全身,全身不礙支分,故遮那一一身分手足眼耳乃至一毛,皆有遮那之全身也。七、因果無礙,佛昔修菩薩之行,修波羅蜜之因,而證波羅蜜之果,故所受之報身及所成之事業(yè),亦現(xiàn)十方一切之菩薩身靈。而自在無礙也。八、依正無礙,依謂依報,即佛所依之國土,正謂正報,即佛能依之色身,依正相入,而二智無礙也。九、潛入無礙,佛智潛入眾生心內(nèi),即名如來藏,雖作眾生,亦不失自性,如大海之水雖依風(fēng)作波,而不失濕性也。十、圓通無礙,佛融大法界為其身,無理不具,無事不攝,故一多依正人法因果彼此無礙也。見華嚴(yán)演義鈔三。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用周無礙、相遍無礙、寂用無礙、依起無礙、真應(yīng)無礙、分圓無礙、因果無礙、依正無礙、潛入無礙、圓通無礙。
三無礙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無礙)
【三藏法數(shù)】
(出大寶積經(jīng))
〔一、總持無礙〕,謂菩薩獲大總持,于種種善法,持令不失;種種惡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語諸法分別悉知,皆不忘失,無所掛礙,是為總持無礙。
〔二、辯才無礙〕,謂菩薩獲大辯才,于大小乘種種諸法,隨眾生機(jī),縱辯宣揚(yáng),悉使通達(dá),皆無疑礙,是為辯才無礙。
〔三、道法無礙〕,謂菩薩獲大智慧,于大小乘一切道法及世間種種語言文字,悉能通達(dá),照了無礙,是為道法無礙。
六大無礙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六大者,地水火風(fēng)空識也。此六大之義,雖為顯密共通之法相,然論六大無礙者,則惟密教。無礙者,互相融通而無障礙,如光與光,六大互相融通也,自他之六大互相融通,是為六大之自性,法自爾之德,故云法性。即佛陀之身為六大所成,凡夫之身亦六大所成也,六大之自性,無礙平等,故佛之六大與眾生之六大融通而無間隔,入我我入也(是自他六大無礙之義)。又,地等之五大與識,為入我我入。故有情非情一體也。為此草木國土成佛之義亦成(是自之六大互無礙之義)。然凡夫自無始以間隔之情向于無所礙平等之六大,妄為間隔差別,而起彼此我他之見,故作業(yè)感生死之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