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二十五方便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臺家修禪之法,分方便與正修二道,先為方便行,有二十五種,其次正修十乘觀法。二十五種之方便行,分為五科:一、具五緣:持戒清凈(離三業(yè)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饑)、閒居靜處(山林蘭若)、息諸緣務(wù)(學(xué)問猶廢何況俗事)、近善知識(資我身長我道)。二、訶五欲:訶色(色如熱鐵丸)、訶聲(聲如涂毒鼓)、訶香(香如憋龍之氣)、訶味(味如沸密湯)、訶觸(觸如臥師子)。三、棄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此五法蓋覆心神,使不能發(fā)定慧,故名為蓋。四、調(diào)五事:調(diào)心不沈不浮,調(diào)身不緩不急,調(diào)息不澀不滑,調(diào)眠不節(jié)不恣,調(diào)食不饑不飽,五事各須中庸。五、行法:欲(欲離妄想顛倒欲得禪定智慧)、精進(持戒棄蓋初中后夜勤行精進)、念(賤世法貴禪定智慧之念)、巧慧(籌量世樂與禪定智慧樂之得失輕重)、一心(念慧分明見世間之苦患與定慧之尊貴)。止觀四曰:「此二十五法通為一切禪慧方便,諸觀不同,故方便亦轉(zhuǎn)?!顾慕虄x曰:「依上四教修行時,各有方便正修,謂二十五方便十乘觀法。(中略)此二十五法為四教前方便,故應(yīng)須具足,若無此方便者,世間禪定尚不可得,豈況出世妙理乎?」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二十五方便,本臺宗所立,然乃通于一切教乘者,故行者于此前方便,應(yīng)須具足也。
一、具五緣 具五緣者:
一、持戒清凈   二、衣食具足  三、閑居靜處  四、息諸緣務(wù)
五、近善知識
二、訶五欲 訶五欲者:
一、訶色如熱金丸  二、訶聲如涂毒鼓  三、訶香如憋龍氣
四、訶味如沸密湯  五、訶觸如臥師子
三、棄五蓋 棄五蓋者:
一、棄貪欲觀不凈  二、棄瞋恚觀慈悲  三、棄睡眠以精進
四、棄掉悔以數(shù)息  五、棄疑以信心
四、調(diào)五事 謂五事者:
一、調(diào)心,不沉不浮  二、調(diào)身,不緩不急  三、調(diào)息,不澀不滑
四、調(diào)眠,不節(jié)不恣  五、調(diào)食,不饑不飽
五、行五法 行五法者:
一、欲,欣習(xí)無厭   二、精進,曉夜匪懈  三、念,念念相續(xù)
四、巧慧,善得其意  五、一心,一心無異
止觀云:「夫道不孤運,弘之在人。人弘勝法,假緣進道,所以須具五緣。緣力既具,當(dāng)割諸嗜欲,嗜欲外屏,當(dāng)內(nèi)凈其心。其心若寂,當(dāng)調(diào)試五事。五事調(diào)已,行于五法,必至所在?!顾慕虄x云:「此二十五法,為前方便,故應(yīng)須具足?!?/div>
七方便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小乘之七賢位也,是為入見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參見:七賢)?!居帧刻炫_涉于諸教立二種之七方便:第一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藏教之菩薩乘,通教之菩薩乘。別教之菩薩乘。此七方便依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華玄義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為七子,謂人天二乘三教菩薩?!沟诙椴亟讨暰壎?,通教之聲緣菩三人與別教之菩薩,圓教之菩薩也。是在斷見思二惑上立之。見七帖見聞。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即小乘的三賢四善根。三賢是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四善根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聲聞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臺四教儀集注云七方便,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
一、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
三、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
四、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別相念 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
一、觀身不凈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 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 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雖火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
五、頂位 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zhuǎn)復(fù)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所至此,漸明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七賢,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緣觀者,謂觀十二因緣也。)
〔二、別相念〕,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火雖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相似解者,謂于真空之理,雖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頂位〕,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zhuǎn)復(fù)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行,至此漸見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須陀洹果也。)
七方便人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七方便之人也。(參見:七方便)
七方便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小乘之七賢位也,是為入見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參見:七賢)?!居帧刻炫_涉于諸教立二種之七方便:第一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藏教之菩薩乘,通教之菩薩乘。別教之菩薩乘。此七方便依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華玄義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為七子,謂人天二乘三教菩薩。」第二為藏教之聲緣二人,通教之聲緣菩三人與別教之菩薩,圓教之菩薩也。是在斷見思二惑上立之。見七帖見聞。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即小乘的三賢四善根。三賢是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四善根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聲聞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臺四教儀集注云七方便,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
一、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
三、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
四、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別相念 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
一、觀身不凈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 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 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雖火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
五、頂位 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zhuǎn)復(fù)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所至此,漸明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數(shù)】
(亦名七賢,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方,謂方法。便,謂便宜,猶善巧也。謂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惑業(yè),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慮知心也。謂眾生多貪者,以不凈觀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觀治之。多散者,以數(shù)息觀治之。愚癡者,以因緣觀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觀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種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緣觀者,謂觀十二因緣也。)
〔二、別相念〕,別,謂各別。相,謂行相,念,即觀也。謂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總相念〕,總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種一念俱觀。如觀身不凈,則知受心法皆不凈。乃至觀法無我,則知身受心亦無我,故名總相念。
〔四、煖位〕,煖者,從喻立名。以前別相、總相、念處觀于四諦之境,能發(fā)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猶如鉆木求火,火雖未現(xiàn),先得煖氣,故名煖位。(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相似解者,謂于真空之理,雖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頂位〕,頂者,謂修四諦法所得相似之解,轉(zhuǎn)復(fù)增勝,定觀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于四諦境,堪忍樂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間也。謂修四諦行,至此漸見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間稱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須陀洹果也。)
八方便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儀軌說,持誦者當(dāng)具八方便。頌曰:「凈浴著凈衣,涂香嚴身體,歸命念真言,至誠恭敬禮,焚香懺諸罪,隨喜及難請,回向發(fā)弘誓,深起大慈悲,如此八方便,勤行勿遺忘,然后凈三業(yè),依法作持念?!?/div>
九方便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九種之方便也。原出于大日經(jīng)第七增益守護清凈行品,即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誦九種之頌及其印契真言也。由此九種印明之方便力而成真實,或所修之法前后方便,故稱為九方便一作禮方便,二出罪方便,三歸依方便,四施身方便,五發(fā)菩提心方便,六隨喜方便,七勸請方便,八奉請法身方便,九回向方便是也。作禮方便者,先歸命于十方之三寶,恭敬禮拜之意。其頌有八句曰:「歸命十方正等覺,三世一切具三身,歸命一切大乘法,歸命不退菩提眾,歸命諸明真實言,歸命一切諸密印,以身口意清凈業(yè),殷勤無量恭敬禮?!钩鲎锓奖阏撸奕f善,不滅罪業(yè),則善業(yè)難生,故懺悔眾罪。其頌有十句曰:「我由無明所積集,身口意業(yè)造眾罪,貪欲恚癡覆心故,于佛正法賢圣僧,父母二師善知識,以及無量諸生所,無始生死流轉(zhuǎn)中,具造極重?zé)o盡罪,親對十方現(xiàn)在佛,悉皆懺悔不復(fù)作?!箽w命方便者,歸依三寶之意。其頌有四句曰:「南無十方三世佛,三種常身正法藏,勝愿菩提大心眾,我今皆悉正歸依?!故┥矸奖阏?,以三業(yè)為己有,恐煩惱因惡業(yè)得便,故獻身于如來,如教而行。其頌有四句曰:「我凈此身離諸垢,及與三世身口意,過于大海剎塵數(shù),奉獻一切諸如來。」發(fā)菩提心方便者,既以身獻佛,則必應(yīng)有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所作,故應(yīng)發(fā)菩提心。其頌有六句曰:「凈菩提心勝愿寶,我今起發(fā)濟群生,生苦等集所纏繞,及與無知所害身,故攝歸依令解脫,常當(dāng)利益諸含識?!闺S喜方便者,菩薩乃至眾生微少之善根,皆可隨意之意。其頌有六句曰:「十方無量世界中,諸正遍知大海眾,種種善巧方便力,及諸佛子為眾生,諸有所修福業(yè)等,我今一切盡隨喜?!箘裾埛奖阏撸娚奚?,即因佛之說法,故勸諸佛而請法雨。其頌有四句曰:「我今勸請諸如來,菩提大心救世者,唯愿普于十方界,恒以大云降法雨。」奉請法身方便者,佛之說法,在于利益。利益種類雖多,而以轉(zhuǎn)在纏之苦身使證悟凈妙法身為最。故奉請法身。其頌有四句曰:「愿令凡夫所住處,速舍眾苦所集身,當(dāng)?shù)弥劣跓o垢處,安住清凈法界身。」回向方便者,愿以上八善根,并十方三世之諸善萬行,悉回向于法界,自他皆證得菩提也。其頌有四句曰:「所修一切眾善業(yè),利益一切眾生故,我今盡皆正回向,除生死苦至菩提?!褂∑跽嫜?,今從略。又要略念誦經(jīng)九種方便:一虔誠禮拜,二懺悔法,三歸依法,四分身供養(yǎng),五發(fā)勝菩提心,六隨喜功德,七勸請德云,八請佛住世,九回向菩薩。其意亦同。
九方便十波羅蜜菩薩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于前九方便一一配以檀波羅蜜菩薩。戒波羅蜜菩薩,忍辱波羅蜜菩薩,精進波羅蜜菩薩,禪波羅蜜菩薩,般若波羅蜜菩薩,方便波羅蜜菩薩,愿波羅蜜菩薩,力波羅蜜菩薩。第十之智波羅蜜菩薩,通于隨喜已下四方便,此十波羅蜜菩薩在胎藏界之虛空藏院。
十種方便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布施方便。無慳吝,喜舍身命財,不求恩報。二、持戒方便。持禁戒。行頭陀,不輕他,無染著。三、忍辱方便。遠離顛倒瞋恚,雖有橫逆侵加,亦忍受不動。四、精進方便。捍勞忍苦,勇猛無怠。五、禪定方便。遠離一切五欲及諸煩惱,于禪定解脫等法,銳意修心。六、智慧方便。遠離愚癡煩惱,長養(yǎng)一切功德,歡喜愛樂之心無厭足。七、大慈方便。起平等大慧之心,利樂一切眾生,雖歷塵劫而不疲厭。八、大悲方便。雖知諸法無自性,然以平等之大悲心,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歷塵劫而無厭足。九、覺悟方便。以無礙知慧,開示一切眾生,使了悟本有,無所疑惑。十、轉(zhuǎn)不退法輪方便。轉(zhuǎn)無上法輪,化導(dǎo)一切眾生,使依教修學(xué),增長菩提,行位不退。皆修菩薩行者之善巧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進方便、禪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覺悟方便、轉(zhuǎn)不退法輪方便。
【三藏法數(shù)】
(出晉譯華嚴經(jīng))
〔一、布施方便〕,謂修菩薩行者,心無慳吝,于身命財,悉皆喜舍,但欲利益眾生,不求人之恩報,是為布施方便也。
〔二、持戒方便〕,謂修菩薩行者,堅持禁戒,行頭陀行,威儀具足;不輕他人,于諸塵境,心無染著,是為持戒方便也。(梵語頭陀,華言抖擻。)
〔三、忍辱方便〕,謂修菩薩行者,遠離顛倒瞋恚,而無彼我之想;于諸眾生,設(shè)有橫逆侵加于己,悉能忍受,心無所動,是為忍辱方便也。
〔四、精進方便〕,謂修菩薩行者,于諸梵行,即當(dāng)捍勞忍苦,勇猛無?。黄渌梅?,念念思惟,不令忘失,是為精進方便也。(梵行,即凈行也。)
〔五、禪定方便〕,謂修菩薩行者,遠離一切五欲及諸煩惱,而于禪定解脫等法,銳意修習(xí),求證佛果,是為禪定方便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六、智慧方便〕,謂修菩薩行者,遠離愚癡煩惱,長養(yǎng)一切功德,歡喜愛樂,心無厭足,開發(fā)慧解,成就菩提,是為智慧方便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七、大慈方便〕,謂修菩薩行者,運平等大慈之心,利樂一切眾生,雖歷塵劫而不疲厭,是為大慈方便也。(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八、大悲方便〕,謂修菩薩行者,雖了知諸法元無自性,而能以平等大悲之心,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雖歷塵劫而不疲厭,是為大悲方便也。
〔九、覺悟方便〕,謂修菩薩行者,以無礙智慧,開示一切眾生,令其了悟本有覺性,無所疑惑,是為覺悟方便也。
〔十、轉(zhuǎn)不退法輪方便〕,謂修菩薩行者,轉(zhuǎn)無上法輪,化導(dǎo)一切眾生,令其依教修學(xué),增長菩提,行位不退,是為轉(zhuǎn)不退法輪方便也。
十種方便戒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三世無障礙戒。密教之方便戒也。大日經(jīng)受方便品說之,所謂大乘之十善戒也。(參見:戒)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三世無障礙戒,即密教所說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曰尸羅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yè)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剐?yīng)音義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鼓鶚劷?jīng)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刮褰洌私?,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lǐng)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yè)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yè)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寡a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lǐng)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凡言三學(xué)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編為文,獨敘慧于先而戒于后,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后戒者,便解為文耳,于義何關(guān)哉!
戒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yè)者。戒能生定,定能發(fā)慧,故學(xué)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十種方便學(xué)處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十種方便戒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即十種方便戒。
三方便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密教所說身口意之三密也。大日經(jīng)疏一曰:「一者身密門,二者語密門,三者心密門,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凈三業(yè)。即為如來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滿足地波羅蜜不復(fù)經(jīng)歷劫數(shù)。備修諸對治行。」又「然此毗盧遮那內(nèi)證之德。從一一智印各現(xiàn)執(zhí)金剛神。形色性類皆有表象。各隨本緣性欲引攝眾生。若諸行人慇勤修習(xí)。能令三業(yè)同于本尊。從此一門得入法門。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br />【三藏法數(shù)】
(出凈名經(jīng)疏)
疏云:方是智所詣之偏法,便是善權(quán)巧用之能。巧用諸法,隨機利物,故云方便。(偏法者,即小乘偏權(quán)之法也。)
〔一、自行方便〕,謂佛及四十一位,心內(nèi)所證不思議二諦之理,是名自行方便。(四十一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薩及等覺菩薩也。等覺者,望后妙覺猶有一等故也。二諦者,一真諦,泯一切法也;二俗諦,立一切法也。)
〔二、化他方便〕,謂藏通別三教及圓教有門所明,諸菩薩等不斷煩惱,照界內(nèi)界外種種法門等,是名化他方便。(藏通別圓四教者:藏即三藏教也,通謂通前藏教,通后、別、圓,故名通教;別謂別前藏、通二教,別后圓教,故名別教。圓謂圓妙圓滿,故名圓教。界內(nèi)界外者,謂三界之內(nèi)外也。)
〔三、自他方便〕,謂前自行、化他二種方便相對合論,是名自他方便。
三乘真實一乘方便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乘家依深密經(jīng)以三乘為真實,以法華所說之一乘,但為誘引不定性一類之方便。一乘家依法華經(jīng)以深密經(jīng)所說之三乘,為調(diào)熟機根之方便。說詳五教章上,法華玄贊四,守護國界章下。
大方便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佛菩薩廣大之方便也,善巧之教化謂之方便?!?/div>
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七卷,失譯。佛在羅鷲山,阿難,聞外道譏佛非孝,以白佛,佛乃放光,集十方之菩薩,說嘗為須阇提太子,以身肉濟父母之難,或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等。有九品,系結(jié)集家之手草。
大方廣善巧方便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四卷,趙宋施護譯。與慧上菩薩問大善權(quán)經(jīng),皆大寶積經(jīng)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之異譯。
大愿平等方便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四種方便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發(fā)廣大誓愿,盡未來際,化度一切眾生,皆令究竟入于涅槃,故名大愿平等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