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37,分63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5  6  7  8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十住心論
真言十地十心
十地心
十長養(yǎng)心
十金剛心
十金剛心向果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發(fā)趣心
十種發(fā)心
入心
入住出三心
入楞伽心玄義
三十七尊心要
三心
三心相見道
十住心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之略名。
真言十地十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初地為種子,二地為芽,三地為皰,四地為葉,五地為花,六地為果,七地為受用種子,八地為為無畏依,所謂果中之果也,九地為有進求佛慧生,是最勝心也,十地為決定心。此二心無別之境界,還是于第八心中約于方便而轉(zhuǎn)開出耳。一一地中亦有此十心。(參見:大疏三。參照十心)之真言十心。
十地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四無量心,二十善心,三明光心,四燄慧心,五大勝心,六現(xiàn)前心,七無生心,八不思議心,九慧光心,十受位心。如是次第為十地之異名。見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
【佛學常見辭匯】
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xiàn)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照如是次第觀看,十地心應是十地的別名。
十長養(yǎng)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梵網(wǎng)經(jīng)心地品曰:「十長養(yǎng)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語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長養(yǎng)心入堅修忍中?!拱该髋阂骅缶W(wǎng)合注,以為即十行法門。
十金剛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覺了法性,菩薩發(fā)大愿心,誓欲了解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之一切微妙法門,而不使有遺馀,故曰覺了諸法。二、化度眾生,菩薩以無上涅槃道,度脫十方無量無邊之一切眾生,悉使出離諸趣,故曰化度眾生。三、莊嚴世界,菩薩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以諸佛國土最上莊藏之具莊嚴之,故曰莊嚴世界。四、善根回向,菩薩以種種修行之善根,悉皆回向于無上之佛果菩提及法界之眾生,故曰善根回向,五、奉事大師,菩薩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奉事供養(yǎng)無量無邊之一切諸佛,悉使周遍而無所闕少,故曰奉事大師。六、實證諸法,菩薩于諸法實相之理,非實非虛,非有非無,悉皆真實證知,故曰實證諸法,七、廣行忍辱,菩薩或被眾生呵罵,或被眾生楚撻,或被截手足,或被割耳鼻,如是一切,皆能忍受,無有瞋恨,故曰廣行忍辱。八、長時修行,菩薩謂未來世劫,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盡彼之劫,行菩薩之道,教化眾生,永不疲倦,故曰長時修行。九、自行滿足,菩薩建立妙行,以心為主,心體寂靜,則能圓滿一切功德善根,具足無上大菩提道,故曰自行滿足。十、令他愿滿,菩薩自行既滿,慈悲之心,轉(zhuǎn)更增上,故為求解脫者,教涅槃之道,為求佛法者,說大乘之法,悉使其愿心滿足,故曰令他愿滿。見華嚴經(jīng)五十五。
【佛學常見辭匯】
十種像金剛寶石一樣晶瑩銳利的心,即覺了法性、化度眾生、莊嚴世界、善根回向、奉事大師、實證諸法、廣行忍辱、長時修行、自行滿足、令他愿滿。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
金剛是喻。金剛心者,謂菩薩之心,堅固不動,猶如金剛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覺了諸法〕,謂菩薩發(fā)大愿心,誓欲了知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一切微妙法門,無有遺馀,故云覺了諸法。
〔二、化度眾生〕,謂菩薩以無上涅槃之道,度脫十方無量無邊一切眾生,悉得出離諸趣,故云化度眾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三、莊嚴世界〕,菩薩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以諸佛國土最上莊嚴之具而莊嚴之,故云莊嚴世界。
〔四、善根回向〕,謂菩薩以種種修行善根,皆悉回向無上佛果菩提,普及法界眾生,故云善根回向。(梵語菩提,華言道。)
〔五、奉事大師〕,大師即佛也,謂菩薩以所修善根功德,承事供養(yǎng)無量無邊一切諸佛,悉令周遍,無所闕少,故云奉事大師。
〔六、實證諸法〕,謂菩薩于諸法實相之理,非實非虛,非有非無,悉皆真實證知,故云實證諸法。
〔七、廣行忍辱〕,謂菩薩或被眾生訶罵,或被楚撻,或截手足,或割耳鼻,或挑其目,或級其頭,如是一切皆能忍受,無有瞋恨,故云廣行忍辱。
〔八、長時修行〕,菩薩謂未來世劫,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盡彼之劫,行菩薩道,教化眾生,永無疲倦,故云長時修行。(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九、自行滿足〕,謂菩薩建立妙行,以心為本,心體清凈,則能圓滿一切功德善根,具足無上大菩提道,故云自行滿足。
〔十、令他愿滿〕,謂菩薩自行既滿,慈悲之心轉(zhuǎn)更增上。故為求解脫者,說于涅槃之道,為求佛法者,說于大乘之法,悉皆令其愿心滿足,故云令他愿滿。
十金剛心向果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梵網(wǎng)經(jīng)心地品曰:「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圣忍中?!拱该髋阂骅缶W(wǎng)合注,以為似圓家十信,亦即十回向法門。
【佛學常見辭匯】
十種回向的法門。梵網(wǎng)經(jīng)心地品說:「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圣忍中?!?/div>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學大辭典】
(雜語)上自佛界下至地獄界之十界,皆為吾人一心之所作,故其體平等,無有差別。觀此平等之理謂之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學常見辭匯】
由佛界一直到地獄界的十種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來的,所以其體性平等沒有差別。觀察這種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發(fā)趣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梵網(wǎng)經(jīng)心地品曰:「十發(fā)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諸佛當知,從是十發(fā)趣入堅法忍中?!拱该髋阂娲髱熻缶W(wǎng)合注以為即十住法門。
【佛學常見辭匯】
即十住法門。梵網(wǎng)經(jīng)心地品說:「十發(fā)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諸佛當知,從是十發(fā)趣入堅法忍中。」
十種發(fā)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發(fā)心)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
十種發(fā)心者,謂諸眾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貪著諸境,業(yè)報不同,苦樂有異,皆因發(fā)心不純也。
〔一、發(fā)地獄心〕,謂眾生念念起貪瞋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惡,行火涂道,是名發(fā)地獄心。(上品者,謂人作惡,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時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也。火涂道者,即地獄道也,謂地獄中受火床壚炭等苦也。)
〔二、發(fā)畜生心〕,謂眾生念念起心,欲多眷屬,如海吞流,愚癡貪著;起中品十惡,行血涂道,是名發(fā)畜生心。(中品者,謂作惡已后,起少悔心也。血涂道者,即畜生道也,謂畜生常被互相吞啖之苦也。)
〔三、發(fā)餓鬼心〕,謂眾生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內(nèi)無實德,虛比圣賢,唯行諂誑,起下品十惡,行刀涂道,是名發(fā)餓鬼心。(下品者,謂作惡之時,即能悔也。刀涂道者,即餓鬼道也,謂餓鬼中常受刀杖逼迫之苦也。)
〔四、發(fā)下品十善心〕,下品者,于作善之時,即生悔心也。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謂眾生念念欲勝于人,輕他重己,而外揚仁義,行修羅道,是名發(fā)下品十善心。(梵語阿修羅,華言非天,謂行非天也。)
〔五、發(fā)中品十善心〕,中品者,于作善已后,起少悔心也。謂眾生念念忻樂世間,修行五戒,行人之道,是名發(fā)中品十善心。(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
〔六、發(fā)上品十善心〕,上品者,于十善,欲作、正作、作已,三時之中,心俱不悔也。謂眾生念念知三惡道苦,及知人間苦樂相間,唯天上純受諸樂,而求生彼故,閉攝內(nèi)根,不著外塵,修行天道,是名發(fā)上品十善心。(三惡道者,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內(nèi)根者,即意根也。)
〔七、發(fā)欲界主心〕,欲界主者,即欲界他化自在天主也。謂眾生若念念張大威勢,奪他所化,以自娛樂,而行魔羅道,是名發(fā)欲界主心。(梵語魔羅,華言能奪命。謂能奪人智慧之命。稱大魔者,即此天也。)
〔八、發(fā)世智心〕,謂眾生念念欲得利智辯聰,高才明哲,鑒達古今,不信出世教法,而行尼犍道,是名發(fā)世智心。(梵語尼犍,華言離系,即外道也。)
〔九、發(fā)梵心〕,謂眾生念念厭下欲界塵境,忻上梵天勝妙之樂,而行色、無色之道,是名發(fā)梵心。(色、無色者,謂色界、無色界也。)
〔十、發(fā)無漏心〕,無漏者,不漏落生死也。謂眾生念念厭離世間生死之苦,斷除貪瞋癡之妄惑,常修無漏之因,而行二乘之道,是名發(fā)無漏心。(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入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乘行位之地,每地分入住出三位,初入其地時,謂之入心。
【佛學常見辭匯】
在三乘行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入、住、出的三位,初入其地,叫做入心。
入住出三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為菩薩階位之十地,各有入住出之三位。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出其地位,而進于次之地位也。
【佛學常見辭匯】
在菩薩階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三位,就是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和出其地位,當出其地位之后,又再進入于后一地之中。
入楞伽心玄義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唐釋法藏撰。按,此卷中土失傳。得自日本(參見:楞伽經(jīng))
三十七尊心要
【佛學大辭典】
(書名)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之略名。
三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至誠心,真實愿凈土之心。二、深心,深愿凈土之心。三、回向發(fā)愿心,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凈土之心。具此三心者,必得往生。觀無量壽經(jīng)曰:「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fā)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又】一、根本心,第八阿賴耶識之心王,含藏一切善惡之種子,生染凈之諸法者。二、依本心,依第七末那識根本識為一切染法之本者。三、起事心,執(zhí)著眼等之六識外境,起種種之業(yè)者。出于宗鏡錄八十九?!居帧繜o量壽經(jīng)第十八愿中所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三者,謂之三心。文類信卷曰:「本愿三心之愿」又「為愚惡眾生阿彌陀如來已發(fā)三心愿。」然此三心為一信心之分開,故又稱三信?!居帧康谰b禪師,依凈土論注之意而立三心:一、淳心,信心深厚也。二、一心,信心純一也。三、相續(xù)心,信心相續(xù)不雜馀念也。安樂集上曰:「若能相續(xù),則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谷毡居H鸞之文類行卷謂之三信?!居帧恳粴g喜地等十地一一分三位,謂之三心:一、入心,初入其地之時分也。二、住心,住于其地之時分也。三、出心,將出其地入后地之時分也。
【佛學常見辭匯】
1。觀無量壽經(jīng)說:「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fā)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一、淳心,即信心深厚;二、一心,即信心純一;三、相續(xù)心,即信心相續(xù)不雜馀念。3。由歡喜地至法云地之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入住出三位,叫做三心,入心是初入其地的時分,住心是住于其地的時分,出心是將出其地以便進入于后一地的時分。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一、根本心〕,謂第八識心王能含藏善惡種子,出生染凈諸法,故名根本心。(第八識,即藏識也。)
〔二、依本心〕,謂第七識依根本而生,能與第八識傳送染凈等事,故名依本心。(第七識,即末那識也。)
〔三、起事心〕,謂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對六塵之境,能起分別染凈等事,故名起事心。(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三心相見道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謂真見道之后,更發(fā)后得智,以三心觀二空之理之位也。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相見道之中有二種:一、三心相見道。二、十六心相見道。三心相見道者:一、觀生空而起斷粗大煩惱障之智也。二、觀法空而起斷所知障之智也。三、合觀二空而起合觀微細二障之智也。見唯識論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