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37,分63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八葉肉團心
八識心王
九心輪
九住心
九河發(fā)心
十一面神咒心經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
十大弟子即佛十心數
十五心
十六心
十六心行
十六心見道
十心
真言十心
十住心
八葉肉團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密家之說,吾人之心臟名肉團心,其形如合蓮華。若修瑜伽觀而三密相應,則開敷而為八葉,于中胎及八葉顯現胎藏界之九尊云。菩提心論曰:「凡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月。」
【佛學常見辭匯】
密宗叫人類的心臟做八葉肉團心,因為它的形狀好像一朵合蓮花。
八識心王
【佛學大辭典】
(名數)眼等之八識,各有心王與心所,識之本體為心王。與之相應而起之作意、觸、受等之別作用,為心所有法。略曰心所。
【佛學常見辭匯】
心王是能緣外境的精神主體,為慮知的根本,也是識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種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故又名八識心王。
九心輪
【佛學大辭典】
(名數)九心次第轉而成輪之意。為小乘上座部所立,即謂心隨境轉,有九種之別也。成唯識論樞要卷下本,謂「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fā),三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也。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境而轉,名為有分心。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為能引發(fā)。其心既于此境上轉,見照矚彼(見心);既見彼已,便等尋求,察其善惡(等尋求心);既察彼已,遂等貫徹識其善惡(等貫徹心);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說其善惡(安立心);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勢用心生,動作既興,將欲休廢,遂復返緣前所作事(返緣心);既返緣已,遂歸有分,任運緣境(有分心);名為九心,方成輪之義。其中,見心通于六識,馀唯意識。有分心通于死生,返緣心唯得死。若離欲者之死,唯有分心。以既無我愛,返緣無所,不生顧戀也。未離欲者,以返緣心而死。有戀愛故,若有境至,則心可生。若無異境,則恒住有分,任運相續(xù)。然見與尋求,前后不定。無性攝論第二卷,謂五識于法無所了知者,先說見心也。復言見唯照矚者,卻結前心也?!贡宋臒o九心輪之名。蓋此名為起于慈恩者。攝大乘論上成唯識論三等,引其中之有分識,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為巳說阿賴耶識之證。又出于成唯識論述記第四本,宗鏡錄第四等。
九住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行者,修禪定時,使心不散亂而住著于一境,有九種:即安住心、攝住心、解住心、轉住心、伏住心、息住心、滅住心、性住心、持住心也。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大乘莊嚴經論云九住心:
一、安住心 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或數息、或觀心,當須系緣一境,念念相續(xù),安住其心,不令散亂也。
二、攝住心 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攝心寧靜,則禪定可成,若覺一念稍動,即便攝持,令心安住也。
三、解住心 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既解知覺觀之心,攀緣外廣,即當收斂安住也。
四、轉住心 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覺心既息,不妄搖動,得靜定功,轉樂安住也。
五、伏住心 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心住靜定,久或生厭,隨而折伏,益加精進也。
六、息住心 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忽覺內心動亂,而生過失,于一念間,即令止息也。
七、滅住心 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或由外緣,忽起貪愛等念,即當猛省,方便滅除,無令增長也。
八、性住心 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既能息諸妄念,則知心性,本來明靜,任運安住也。
九、住持心 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功行純熟,安住正定,不由作意,任運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也。
【三藏法數】
(出大乘莊嚴經論)
〔一、安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或數息,或觀心,當須系緣一境,念念相續(xù),安住其心,不令散亂也。
〔二、攝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攝心寧靜,則禪定可成;若覺一念稍動,即便攝持,令心安住也。
〔三、解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既解知覺觀之心,攀緣外廣,即當收歛安住也。(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
〔四、轉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覺心既息,不妄搖動,得靜定功,轉樂安住也。
〔五、伏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心住靜定,久或生厭,隨而折伏,益加精進也。
〔六、息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忽覺內心動亂,而生過失,于一念間,即令止息也。
〔七、滅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或由外緣,忽起貪愛等念,即當猛省,方便滅除,無令增長也。
〔八、性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既能息諸妄念,則知心性本來明靜,任運安住也。
〔九、持住心〕,謂修行之人,于習禪時,功行純熟,安住正定,不由作意,任運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也。
九河發(fā)心
【佛學大辭典】
(雜語)同于九河供佛。
十一面神咒心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唐玄奘譯,慧沼疏,遁論疏,各有一卷。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三卷,唐不空譯。
十大弟子即佛十心數
【佛學大辭典】
(雜語)宗鏡錄二十四謂心王即是師,十數即是十弟子,十弟子各具十德。如十心數,隨有一起,十數即隨起,雖以一數,當名,然實有十數也。對十弟子者,初想數,即對富樓那,想數遍強,從想入道,是故聲聞弟子中說法第一也。成論云:識得實法,想得假名,富樓那用想數分明,故能分別名相,無礙辯才無滯,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推之,則欲數對迦葉,更樂數對迦旃延,慧數對舍利弗,念數對優(yōu)婆離,思數對羅睺羅,解脫對須菩提,作意對阿那律,三摩地對目犍連,受數對阿難。
十五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經過小乘俱舍宗(參見:道之念數也。見見道)
十六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與八忍八智同。
【佛學常見辭匯】
與八忍八智同。
十六心行
【佛學大辭典】
(名數)與十六行相同。(參見:道)
【佛學常見辭匯】
與十六行相同。
【佛學大辭典】
(術語)能通之義。大要有三種:一有漏道,善業(yè)通人使至善處,惡業(yè)通人使趣惡處,故善惡二業(yè)謂之道。所至所趣之處亦名為道,如地獄等之六道是也。凈土論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大乘義章八末曰:「所言道者,從因名也。善惡兩業(yè),通因至果,名之為道。地獄等報,為道所詣,故名為道?!苟o漏道,七覺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謂之道。又行體虛融無礙,故為通之義。以通故,名為道。如道諦,道品,聲聞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義章十六曰:「諸行同體,虛融無礙。名之為通。通故名道?!谷撔x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俱舍論二十五曰:「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狗ń绱蔚谥兄略唬骸傅酪阅芡榱x,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谷A嚴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體,排除一切障礙,無礙自在,謂之道。涅槃無名論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箖敉琳撟⑾略唬骸傅勒撸瑹o礙道也?!勾蟪肆x章曰:「末伽。」Ma%rga梵語雜名曰:「末哩識?!?br />【佛學常見辭匯】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語所說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十六心見道
【佛學大辭典】
(名數)大乘唯識立十六心之相見道,小乘俱舍論為十五之真見道,最后之一心立為修道。然小乘之曇無德部,成實謂十六心為見道。是臺家四教儀等所說也。成實論與大乘義章對比,則成實以無相行為見道,不敢如俱舍別觀四諦之十六行相,但以無相之一行相斷見惑為見道也。
十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有二種:(一)順流十心,一、無明昏暗。謂諸眾生從無始以來,暗識昏迷,無所明了,為煩惱所醉,于一切法妄計人我,起諸愛見,想計顛倒,起貪瞋癡,廣作諸業(yè),由是流轉于生死也。二、外加惡友。謂諸眾生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益加惑我,無由開悟而修善業(yè),以是流轉于生死也。三、善不隨從,謂諸眾生內外惡緣既具,即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又于他人所作之善事,不生隨喜之心,以是流轉于生死也。四、三業(yè)造惡。謂諸眾生恣縱身口意三業(yè),起殺盜淫妄貪瞋等過,無惡不作,以是流轉于生死也。五、惡心遍布,謂諸眾生所造惡事雖不廣,而作惡之心,遍布一切處以所欲惱害人,以是流轉于生死也。六、惡心相續(xù)。謂諸眾生唯起惡心,增長惡事,晝夜相續(xù),無有間斷,以是流轉于生死也。七、覆諱過失。謂諸眾生所作之惡行,忌諱人知,不自發(fā)露,無改悔之心,以是流轉于生死也。八、不畏惡道。謂諸眾生心性陰很,不知戒律,于殺盜淫妄種種惡事,無不作之,于惡道怙然不畏,以是流轉于生死也。九、無慚無愧。謂諸眾生為愚癡所覆造諸惡業(yè),上不慚天,下不愧人,以是流轉于生死也。十、舍無因果。謂諸眾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惡之見,于一切善惡因緣果報悉皆舍而為無,以是流轉于生死也。出止觀四之一。(二)逆流十心:一、深信因果。謂修行之人先信善惡果報,不生疑惑,以是翻破撥無因果之心也。二、生重慚愧。謂修行之人,剋責往昔,我無羞無恥,棄舍凈行,習諸惡行,天見我之隱罪,是故慚于天,人知我之顯過,是故愧于人,以是翻破無慚無愧之心也。三、生大怖畏。謂修行之人自念人命無常,一息不續(xù),千載永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悠深,那得不怖,由是苦切懺悔不惜身命,以是翻破不畏惡道之心也。四、發(fā)露懺悔。修行之人所有過失,不自隱覆,發(fā)露懺悔,以是翻破覆諱過失之心也。五、斷相續(xù)心。謂修行之人所作惡行,既懺悔已,即更決定不作惡事,以是翻破惡念相續(xù)之心也。六、發(fā)菩提心。謂修行之人往昔專起惡念惱人,今則廣起救濟之心,遍于虛空界,利益眾生,以是翻破遍布之惡心也。七、斷惡修善。謂修行之人前恣身口意,造作諸惡,不計晝夜,今則策勵不休,斷諸惡行,修功補過,無善不為,以是翻破三業(yè)造惡之心也。八、守護正法。謂修行之人昔自滅善,見他人行善,亦生嫉妒無隨喜之心,今則守護正法方便增廣益法,以是翻破善不隨喜之心也。九、念十方佛。謂修行之人昔親狎惡友,信受其言,起諸邪見,今則念十方佛有大福德,能救援我,以是翻破隨順惡友之心也。十、觀罪性空。謂修行之人,無始以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作諸惡,今則了知貪瞋等一切惡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顛倒,顛倒起于人我之見,今既了達我心本空,則罪性無依處,以是觀破無明昏闇之心也。出止觀四之一。
【佛學常見辭匯】
1。指順流十心,即無明昏暗、外加惡友、善不隨從、三業(yè)造惡、惡心遍布、惡心相續(xù)、覆諱過失、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fā)露懺悔、斷相續(xù)心、發(fā)菩提心、斷惡修善、守護正法、念十方佛、觀罪性空。
真言十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一、種子心,從久遠世間展轉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違理之心,推求種種而不能得,后忽自有念生,我今節(jié)食持齋,是善法也。然猶未是佛法中之八關戒。彼以節(jié)食自戒,故即覺緣務減少,使我飲食易足不生馳求勞苦,爾時生少分不意之心,歡喜而得安穩(wěn),亦數數修有此利益。此是最初微識善惡之因果,故名種子心。二、芽種,于每月六齋日八關戒也。六齋日,即是智度論中所說上代五通仙人勸于此日斷食,順善法,又免鬼神災橫之論。由于止息貪求常見利樂之故,欲修有此法使得增長,于持齋日舍財物以與六親,自己不食,則我無守護之憂,使他人愛敬,獲孝養(yǎng)之譽,見此因果,故轉生歡喜,生歡喜故,善心稍增。如由種生芽也。三、皰種,欲成此守齋之善心,修有無貪慧舍之心,由于修有。故善心漸漸增長,復能施與非親識之人。爾時善萌益見增長。猶如芽莖滋盛尚未生葉之時,故名皰種。四、葉種,已能習行慧舍,藉此為因,漸能甄釋所觀之境,如此之人德行高勝,我今應親近而供養(yǎng)之,即是慧性漸開,遇善知識之由漸也。五、敷華,慧性漸開,甄別所施之境,見其利他之益,如世間伎樂之人,能化大眾而使歡喜,故施與之。又以尊宿耆舊,見聞較多,及學行高尚,為世師范,推誠歡喜,而施與之。使我施時之心益形歡喜,此即花種也。六、成果,所習純熟,不特歡喜,復能以親愛之心施與學行之人。又由前施之因緣,得聞法之利,知彼懷出離內欲等勝德,狎習親附而供養(yǎng)之。即是成果也。七、受用種子,已能作齋施,見其利益,即知三業(yè)不善,皆以是為哀惱之因緣,我當舍之,護戒而住。由于護戒,故現世獲諸善利,有大名聞,身心安樂,益復增廣賢善,命終得生天。譬如種果已成,受用其實也。故曰受用種子。八、嬰童心,既知尊行之人,宜親近供養(yǎng),又見持戒能生善利,即是漸識因果。今復聞善知識言此大天能與一切之樂,若虔誠供養(yǎng),則所愿皆滿,即能生歸依之心。所謂自在天,梵天,那羅延天,乃至大圍陀論師等也。時彼聞如是等世間之三寶(自在天,四韋陀為傳法者),歡喜歸依隨順修行,即是第八嬰童心之無畏依也。九、殊勝心,即于此第八無畏依中復有殊勝心也,既聞世間諸薄伽梵宜供養(yǎng)歸依,遂生心此諸三寶中何物為勝,我當擇其善者,隨順修行,由于前之善根力故,于彼所說法中,隨得殊勝住,有求解脫之智(即求空智之心)生也。十、決定心,已于解脫之空法作證也(此心即第四唯蘊無我乘之初種子心也)。已上十心中,前六心就愚童齋心而說之,后四心就第三嬰童無畏而明之。然三乘一一之地,皆具此十心也。十心中前八心,對于外道違理之心,而名為順理之心,又對于后二心為違世之心,而名為順世之八心。若以十住心分別之,則第三嬰童無畏心為后二心,是違世,第四唯蘊無我心已上,總為違世之十心。出大日經疏三。
十住心
【佛學大辭典】
(名數)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釋也。其名目雖本于大日經十心品并大日經疏(亦本于菩提心論,釋摩伽衍論),至其本質,實可稱為日本弘法大師之獨創(chuàng)。故其本據在弘法之十住心論及秘藏寶鑰:一、異生羝羊心,異生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異之生,即如所謂群生也。羝羊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念淫欲外,他非所知,以譬凡夫愚癡闇昧不解世理,醉生夢死,非道惡人,無信,無德者。屬于此部者。本不可列于教判之內,以皆為可進第二心之階段,故列于此處也。二、愚童持齋心,愚童者,愚昧之童子也。持齋者,持八關齋也。惡者非始終為惡,為內薰與外緣所誘,亦修五戒十戒等作善,忠孝仁義禮智等德者是也。人乘之教,如儒教等皆攝于其中。三、嬰童無畏心,嬰童為母所抱則安,愿生于天得神佛擁護則滿足。如弘法注:「外道生天,暫得蘇息?!梗夭貙氳€)乃修四禪六行之生天教也。以上為世間三個之住心,攝于胎藏界曼荼羅第三大院外金剛部之眾,以下為出世間。四、唯蘊無我心,入佛之法門最初之住心也。畏生死,厭苦,愿寂滅后涅槃者,觀四諦之理。執(zhí)三世實有法體恒有,得唯我空者,即聲聞乘之佛法也。如小乘二十部,俱舍,成實是也。五、拔業(yè)因種心,較前者更進。處于無佛世界,修無言等業(yè),見飛華落葉,觀十二因緣之法者,即煩惱所作之因雖拔而其習氣未薰在者,如緣覺乘是也。以上二乘小乘教之類攝于胎曼釋迦院之眷屬。六、他緣大乘心,他緣與無緣同,住于自他怨親平等之觀,悟真如平等,度眾生界使歸入佛界也。正與法相宗所教相當。彌勒菩薩之內證法門也。七、覺心不生心,從前心之賴耶緣起進一步,入于心境俱空之證,覺悟心性之不生不滅。說三論宗所謂八不中道,起信論所說當之。此文殊菩薩之內證也。以上二心為三乘教,以下三心為一乘教。八、一道無為心,又名如實一道心。如實知自心,空性無性心。法華所說,以心即境無為無相為極意,大日經謂為「如實知自心」配于天臺宗。觀音菩薩之內證也。九、極無自性心,有淺深之二釋。淺釋者,華嚴法界諸法即真如實相,真如無自性,隨變不守自性,染凈真妄交轍,事事無礙重重無盡之義也。深釋者,是由毗盧遮那之教覺而無自性。華嚴之法門當之,以為普賢菩薩之內證。以上九心是為顯教之攝也。十、秘密莊嚴心,秘密者金胎兩部六大三密五相五智等之無盡法門也。等覺十地亦不能見聞,其法門之德謂之莊嚴。即真言宗教之心地也。此十住心有橫豎二者,橫十住心者于一十住心又有十住心,委如十住論。橫十住心為胎藏界之十住心,豎十住心為金剛界之十住心,胎金不二之處謂為不二之十住心。出決義鈔直牒十。
【佛學常見辭匯】
是密宗的教相判釋。一、異生羝羊心,異生,謂凡夫,凡夫不辨善惡,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惡趣的修因。二、愚童持齋心,即由外因緣發(fā)起善心,或行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間之果報。三、嬰童無畏心,即求生天上,離惡趣苦,或修十善,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為世間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屬人天乘。)四、唯蘊無我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蘊,此是聲聞乘的住心。五、拔業(yè)因種心,即觀十二因緣,拔惑業(yè)因緣之種,出于三界,此是緣覺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小乘教。)六、他緣大乘心,即起度他之無緣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覺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觀,無知心性本來清凈,不生不滅,此是三論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三乘教。)八、一道無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圓融,無相無為,一道清凈,此是天臺宗的住心。九、極無自性心,緣起無自性,無自性之極致,則事事無礙,此是華嚴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一乘教。)十、秘密莊嚴心,秘密莊嚴即曼荼羅,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為金剛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