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和義(和義)
(1).謂使事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易·乾:“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 孔穎達 疏:“利者義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br />(2).猶德義。史記·秦始皇本紀:“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 唐 李虞仲 《授王承休等諸州刺史制》:“咸以事勞,顯於中外,或武稱和義,環(huán)衞有嚴;或吏能適時,長征攸佐?!?/div>
《國語辭典》:道義(道義)  拼音:dào yì
道德和正義。宋。歐陽修 朋黨論:「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
《漢語大詞典》:善狀(善狀)
(1).好的事跡。 宋 蘇洵 《史論上》:“所襃莫見其善狀,所貶弗聞其惡實?!?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六:“ 三變 釋褐到官始踰月,善狀安在,而遽薦論?”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叛賊·武定四叛:“ 陳 撫 滇 十六年,實少善狀?!?br />(2).指行狀。 唐 柳宗元 《柳州司馬孟公墓志銘》:“ 孟氏 之孤曰 遵慶 ,奉其父命書九篇,為善狀一篇?!?br />(3). 唐 時吏部考課之法有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見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舊唐書·職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義聲(義聲)
德義的名聲。 漢 張衡 《東京賦》:“昭仁惠於 崇賢 ,抗義聲於 金商 。”周書·竇毅傳贊:“ 竇毅 忠肅奉上,溫恭接下,茂實彰於本朝,義聲揚於殊俗?!?董必武 《武昌東湖九女墩》詩:“自求解放入天軍,巾幗英雄著義聲?!?/div>
分類:德義名聲
《漢語大詞典》:展義(展義)
宣示德義。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天子非展義不巡守,諸侯非民事不舉。” 杜預(yù) 注:“天子巡守,所以宣布德義。” 唐 皮日休 《憂賦》:“非有事於名山,即展義於群牧?!?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5705' target='_blank'>《舊唐書·音樂志四》:“展義天扃,飛英云岫?!?/div>
分類:宣示德義
《國語辭典》:敗德(敗德)  拼音:bài dé
1.敗壞道德?!稌?jīng)。大禹謨》:「侮慢自賢,反道敗德?!?jié)h??装矅?。傳:「反正道,敗德義。」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明詩》:「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敗德,五子咸怨。」
2.惡劣的品行?!蹲髠?。僖公十五年》:「先君之敗德,及可數(shù)乎?」
《漢語大詞典》:合義(合義)
(1).謂以德義相親。國語·晉語四:“異德合姓,同德合義?!?韋昭 注:“合義,以德義相親?!?br />(2).歸向正義。荀子·強國:“君臣上下,貴賤長少,至于庶人,莫不為義,則天下孰不欲合義矣?!?楊倞 注:“天下皆來歸義也?!?br />(3).合于正義。《書·皋陶謨》“彊而義” 孔 傳:“無所屈撓,動必合義。”
(4).符合經(jīng)義。后漢書·陳寵傳:“又律有三家,其説各異。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應(yīng)經(jīng)合義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贖罪二千八百,并為三千?!?/div>
《漢語大詞典》:義宗(義宗)
(1).道義的宗師。《三國志·蜀志·楊戲傳》:“致命明主,忠情發(fā)臆,惟此義宗,亡身報德?!?br />(2).德義世家。 魯迅 《華蓋集·補白》:“又有許多好看的古典:五世同堂呀,禮門呀,義宗呀?!?/div>
《漢語大詞典》:記懷(記懷)
記在心中。《水滸傳》第三八回:“ 宋江 道:‘你只顧將去,不要記懷?!?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勸》:“望君家記懷,望君家記懷,你的盛年難再,韶顏易改,我自疑猜?!?張德義 劉培林 《董小宛傳奇》第三章:“這是我把賢弟領(lǐng)來受罪的,哪哪哪……望賢弟不必記懷,愚兄這廂賠禮了?!?/div>
分類:心中德義
《漢語大詞典》:托驥
1.《后漢書。隗囂傳》:"帝報以手書曰:'慕樂德義,思相結(jié)納……數(shù)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shù)步,即托驥尾,得以絶群。'"李賢注:"張敞書曰:'蒼蠅之飛,不過十步,自托騏驥之尾,乃騰千里之路。然無損于騏驥,得使蒼蠅絶群也。'見敞傳。"后以"托驥"比喻追隨于有地位、有前程的賢能之后。
《漢語大詞典》:訊處(訊處)
審問處置。 張德義 劉培林 《董小宛傳奇》第十八章:“關(guān)于訊處 霍華 之事,有 楊某 一肩負責,決不會讓貴府有所干礙?!?/div>
《國語辭典》:鄉(xiāng)風慕義(鄉(xiāng)風慕義)  拼音:xiàng fēng mù yì
因思慕德義,故聞風而來。形容受德義感召而非常向往,紛紛投奔?!稘h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延頸舉踵,喁喁然,皆鄉(xiāng)風慕義,欲為臣妾。」南朝宋。孝武帝〈興學詔〉:「今息警夷嶂,恬波河渚,棧山航海,鄉(xiāng)風慕義,化民成俗,茲時篤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