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5—777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字至之。玄宗天寶末舉洞曉玄經(jīng)科。補華陰尉。代宗時以左拾遺召,改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歷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課加檢校司封郎中。徙常州,卒,謚憲。世稱獨孤常州。性孝友,喜鑒拔后進,為文彰明善惡,長于論議,與李華、蕭穎士等齊名。有《毗陵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5—777 字至之,排行十四。洛陽(今屬河南)人。玄宗天寶十三載(754)中洞曉玄經(jīng)科,授華陰尉。肅宗至德中避地越州,歷佐浙東節(jié)度、江淮都統(tǒng)幕。代宗廣德元年(763)征為左拾遺,累遷太常博士,禮部、吏部二員外郎。大歷三年(768)出為濠州判史,五年改舒州刺史,八年遷常州刺史。十二年四月卒,謚憲。生平詳見崔祐甫《常州刺史獨孤公神道碑》、梁肅《常州刺史獨孤公行狀》、《新唐書》本傳。今人趙望秦有《獨孤及年譜》。及有文名,與蕭穎士、李華、賈至等先后倡導(dǎo)古文,為唐代古文運動先驅(qū)。又工詩,其論詩主緣情綺靡說。今存《毗陵集》20卷。《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
唐詩匯評
獨孤及(725一777),字至之,洛陽(今屬河南)人。天寶中,客游梁、宋,與高適、賈至、陳兼為友。十三載(754),應(yīng)道舉,對策高第,授華陰尉。安史亂起,南奔。上元初為左金吾兵曹,充江淮都統(tǒng)李峘掌書記。征為右拾遺,歷太常博士、禮吏二部員外郎。大歷中,出為濠、舒二州刺史,治績加檢校司封郎中,賜金紫。九年,徙常州刺史,卒。及與李華、蕭穎士齊名,提倡古文,獎掖后進,梁肅、朱巨川、崔元翰等皆出其門,天下謂之文伯。有《毗陵集》二十卷,今存。《全唐詩》編詩二卷。
全唐詩補逸
獨孤及字至之,洛陽人。大歷十二年卒,年五十三。補詩二首。
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四
及字至之。河南洛陽人。天寶末以道舉高第。補華陰尉。代宗立。以左拾遺召。遷禮部員外郎。歷濠舒二州刺史。加檢校司封郎中。徙常州刺史。卒年五十三。謚曰憲。著有毗陵集。

作品評論

崔祐甫《獨孤公神道碑》
公之文章,大抵以立憲誡世、褒賢遏惡為用,故論議最長。其或列于碑頌,流于詠歌,峻如嵩華,威如江河,清如秋風(fēng)過物,邈不可逮。
梁肅《常州刺史獨孤及集后序》
其文寬而簡,直而婉,辯而不華,博厚而高明,論人無虛美,比事為實錄,天下凜然,復(fù)睹兩漢之遺風(fēng)?!溻庞浳飻⑹拢黄辉?,足以追縱往烈,裁正狂簡。
權(quán)德輿《唐故常州刺史獨孤及謚議》
獨孤及剛方直清,根于性術(shù)。其修身蒞官,確手處中,立言遣辭,有古風(fēng)格。辯論裁正,昭德塞違,浚波瀾而去流蕩,得菁華而無枝葉。
皇甫澄《諭業(yè)》
獨孤尚書之文,如危峰絕壁,穿倚霄漢,長松怪石,傾倒溪壑,然而略無和暢,雅德者避之。
唐才子傳
及性孝友,喜鑒拔。為文必彰明善惡,長于議論。工詩,格調(diào)高古,風(fēng)塵迥絕,得大名當(dāng)時。
唐詩歸
鐘云:少不喜此君詩,其全集近八十首,冗累處甚不好看,故所選止此。然其高處已似元道州矣,以此知詩之難看者,不當(dāng)便棄之也。使此君止傳此數(shù)詩,則亦盛唐好手、惟讀其全集,故反生厭:
《唐律消夏錄》
獨孤至之詩筆俱高,中唐時亦一大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1—1059 【介紹】: 宋深州饒陽人,字仲祖。李宗諤子。以蔭入仕。賜進士出身。歷河北轉(zhuǎn)運使,措置撫定江陵屯兵嘩動。徙知潭州,戍卒憤監(jiān)軍酷暴而欲為亂,因昭述而寢其謀。累遷真定府路安撫使、知成德軍,水災(zāi)民多流亡,籍僧舍積粟為粥糜,活饑民數(shù)萬計。官終尚書右丞。卒謚恪。
全宋詩
李昭述(?~一○五九),字仲祖,深州饒陽(今屬河北)人。賜進士出身,累遷開封府推官。仁宗天圣七年(一○二九),知常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遷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轉(zhuǎn)運使。康定元年(一○四○)徙陜西轉(zhuǎn)運使(同上書卷一二八)。入為三司戶部副使,樞密直學(xué)士。歷知成德軍、秦州、真定府、鄭州。入判太常寺,復(fù)領(lǐng)三班,累遷兵部侍郎、尚書右丞。仁宗嘉祐四年卒,年九十九(《文恭集》卷三八《李公墓志銘》)。謚恪?!?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五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李昭述(九六一——一○五九),字仲祖,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宗諤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學(xué)士院,賜進士出身,為刑部詳覆官,累遷秘書丞。以太常博士知開封縣,特遷尚書屯田外郎、開封推官,出知常州,遷三司度支判官。歷知潭州、淮南轉(zhuǎn)運使兼發(fā)運使、陜西轉(zhuǎn)運使、三司戶部副使、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等。官至尚書右丞。嘉祐四年卒,年九十九。謚恪。見胡宿《文恭集》卷三八《李公墓志銘》,《宋史》卷二六五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3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安道。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累官殿中丞,為秘閣校理。出知常州,歷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兼發(fā)運司事,于真、楚、泰州及高郵軍置斗門以利蓄泄灌溉;又增常平倉儲積備荒。召修起居注。西夏起兵,論恢復(fù)民兵,施行于河?xùn)|路,為諸路效仿。進兵部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馭吏嚴肅。為呂夷簡所忌,出知宣州。上《御戎要略》、《邊防雜事》。官終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永興軍。
全宋詩
吳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丹陽(今屬江蘇)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進士。仁宗天圣中歷知崇、洪、宣州,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永興軍。慶歷三年卒,年五十六(《東都事略》卷一一五)。事見《京口耆舊傳》卷三《吳淑傳》,《宋史》卷四二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二九
吳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吳淑子。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累官殿中丞,為秘閣校理。上奏忤章獻太后,出知常州。明道中為司封員外郎、權(quán)開封府推官,改三司鹽鐵判官,加直史館,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景祐中遷工部郎中,坐失按降知洪州??刀ㄔ瓿煺麻w待制,進兵部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慶歷初出知宣州,后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永興軍。慶歷三年卒,年五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六有傳,又見《隆平集》卷一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三、一一九、一二六、一三一、一三二、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福州連江人,字昌宗。以蔭補應(yīng)天府司法參軍。歷官太常寺太祝、歸安縣令。擢秀州通判,作華亭、海鹽二監(jiān),使業(yè)鹽者歲入常緡,以杜私販。又自平望至吳江筑石堤,捍御水患。嘗考前代治亂之跡與君臣間議論,匯編成書。卒年四十四。
全宋文·卷三六三
李馀慶,字昌宗,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以叔父任起家,為應(yīng)天府法曹參軍,改太常寺太祝、知湖州歸安縣。天圣中為太子中舍、通判秀州,遷殿中丞。六年,知興化軍。后以國子博士知常州。天圣末卒于官,年四十四。嘗考前世治亂之跡與其君臣間之議論,編為七十卷。見《臨川集》卷九四《李公墓志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四及所撰《興化軍太守題名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0—1070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季長。仁宗天圣進士。歷知州縣,有治狀。入為侍御史,極論內(nèi)降授官賞之弊,又反對外戚秉政、宦侍建節(jié),解臺職,出任湖北轉(zhuǎn)運使,歷州府。英宗治平中,召除御史中丞,復(fù)諫勿稱濮王為親。坐事知黃州、太平州。神宗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
全宋詩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授南康軍判官,移知廣州南海縣。又知潮、常州,尋召為侍御史。儂智高叛,除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改益州路轉(zhuǎn)運使,召為戶部副使。歲馀,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zhuǎn)運使。英宗治平初,召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出知黃州,改太平州。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事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三二○有傳。
全宋文·卷五七八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五年進士及第,授南康軍判官。歷知南海、分寧二縣,通判睦州,移知潮州、常州,召為侍御史。出知宣州,歷湖北、益州轉(zhuǎn)運使,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zhuǎn)運使。英宗朝恩升給事中,復(fù)召權(quán)御史中丞。神宗時拜御史中丞,后以戶部侍郎致仕。熙寧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一。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卷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5—106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貫之。范琪子。仁宗天圣九年進士。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遷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前后在言職,有聞即言,嘗數(shù)奏樞密副使陳升之不當(dāng)用,又奏數(shù)陳執(zhí)中、王拱辰、李淑、王德用、程戡等罪。其言雖過,而仁宗每優(yōu)容之。官終直龍圖閣、知明州。
全宋詩
范師道(一○○五~一○六三),字貫之,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天圣九年(一○三一)進士。知廣德縣,遷知常州,召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直龍圖閣,出知明州。嘉祐八年卒,年五十九。有文集五十卷(《吳郡志》卷二六),已佚。《宋史》卷三○二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六三八
范師道(一○○五——一○六三),字貫之,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天圣九年舉拔萃科,為撫州判官,后知廣德縣、通判許州,累遷都官員外郎,至道中擢為御史。嘉皊初,以忤宰相劉沆,出知常州,徙廣南東路轉(zhuǎn)運使,改兩浙,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管勾國子監(jiān)。遷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出知福州。入為三司鹽鐵副使,加直龍圖閣,知明州。嘉皊八年卒,年五十九。師道前后在言責(zé),有聞即言。有奏議二十卷、文集五十卷。見《宋史》卷三○二本傳,《吳郡志》卷二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公謹。仁宗慶歷二年進士。調(diào)蘄水尉,歷知雙流、宣化、南陵三縣。趙抃、唐介交薦之,入判三司。以忤時相,出通判廣州。神宗元豐中召對,王安石怒其譏議新法,又謂黨于司馬光,因廢棄十余年。哲宗元祐間起為江淮等路發(fā)運副使。有《新豐集》。
全宋詩
徐九思(一○一三~?)(《吳都文粹》卷一《十老序》),字公謹,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調(diào)蘄水尉,歷知雙流、宣州、南陵三縣。哲宗元祐初召為江淮諸路發(fā)運副使,以中散大夫致仕。著有《新豐集》,已佚。事見清嘉慶《崇安縣志》卷七、卷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shè)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xué)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xué),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xùn)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diào)“權(quán)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fēng)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dāng)世之務(wù)。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xué)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xué)士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醢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xué)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壽州人,字稚卿。呂公著弟。仁宗時賜進士出身。歷知澤、潁、廬、常四州,累改陜西轉(zhuǎn)運使。神宗元豐初知永興軍,徙河陽,平洛口兵變。哲宗時遷刑部侍郎、知開封府,為政明恕。官終戶部尚書。卒年七十。
全宋文·卷一三六一
呂公孺(一○二一——一○九○),字稚卿,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夷簡幼子。仁宗時任奉禮郎,賜進士出身。判吏部南曹,知澤、潁、廬、常四州,提點福建、河北路刑獄,入為開封府推官。判都水監(jiān),改陜西轉(zhuǎn)運使。知渭州,徙鄆州。熙寧十年坐失入死罪,責(zé)知蔡州。元豐初,知永興軍,二年徙河陽。四年五月知審官東院,十一月出知秦州。以與李憲不和,徙相州,更陳、杭、鄭、瀛四州。元祐初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二年五月任秘書監(jiān),三年遷刑部侍郎,知開封府,四年擢戶部尚書。五年三月以病提舉醴泉觀,同月卒,年七十。著有詩集、奏議二十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九,《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附傳、卷二○八《藝文志》七。
石景衡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宋登科記考
石衍之子。字叔平。越州新昌縣(今浙江紹興新昌)人。熙寧六年(1073年)進士。官至朝奉大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壽州人,字望之。呂公弼從孫。以蔭入官。神宗熙寧初權(quán)戶部判官,為王安石所用,命提舉市易務(wù)。后為吏部郎中、光祿卿,以言者交論市易之患,被削三秩,黜知淮陽軍。哲宗紹圣中擢戶部侍郎,知開封府、懷州?;兆跁r責(zé)郢州安置。卒年七十七。
全宋詩
呂嘉問,字望之,壽州(今安徽鳳臺)人。以蔭補官。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quán)戶部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七),依附王安石。七年,出知常州。八年,安石復(fù)相,入為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十年,安石罷,出知江寧府。元豐元年(一○七八)被劾營繕越法,徙潤州。三年,降知臨江軍(同上書卷三○二)。久之,入為吏部郎中、光祿卿。哲宗元祐元年二○八六),黜知淮陽軍(同上書卷三六四)。后歷知州府?;兆诖笥^元年(一一○七),坐知成都府不能律身奉法,貶安化軍節(jié)度副使,郢州安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五)。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全宋文·卷二○一四
呂嘉問,字望之,公弼從孫,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以蔭入官。熙寧初,條例司引為屬官,權(quán)戶部判官,管諸司庫務(wù),行連灶法于酒坊,歲省薪錢十六萬緡。提舉京城市易務(wù)。七年,出知常州。八年,王安石復(fù)相,召檢正中書戶房。安石再罷,出知江寧府,徙潤州。久之,入為吏部郎中、光祿卿。以言者論市易之患,削三秩,黜知淮陽軍。紹圣中,擢寶文閣待制、戶部侍郎,加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元符二年,坐薦鄒浩,罷知懷州?;兆跁r分司南京,光州居位,郢州安置,不久復(fù)起。以龍圖閣學(xué)士、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安州安陸人,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廖正古弟。神宗元豐二年進士。哲宗元祐六年,召試館職,除正字。直聲頗著,出知常州。紹圣間,貶信州玉山監(jiān)稅,入元祐黨籍。有《竹林集》,一云有《白云》、《云溪》二集。
全宋詩
廖正一,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安州(今湖北安陸)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一七)。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秘書省正字。六年,除秘閣校理(《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八之一二)。紹圣二年(一○九五),知常州(《咸淳毗陵志》卷八)。入黨籍,貶監(jiān)玉山稅,卒。有《白云集》、《竹林集》,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六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五三○
廖正一,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元豐二年進士,歷秘書省正字,出知常州。嘗居言路,因入元祐黨籍。有《白云》、《云溪》二集,已佚。見《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詩紀事》卷二七,《元祐黨人傳》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5—1150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字似夫。韓忠彥孫。以蔭補承務(wù)郎,賜同上舍出身。假給事中使遼還,除直秘閣,代父知相州。高宗建炎中為祠部郎,遷左司,上言請屯田江淮,又陳戢戍兵等五事,多切時用。紹興三年拜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充通問使,至金議和。和議定,又為報謝使,論難再三,不辱君命。除資政殿學(xué)士、知紹興府。尋奉祠,寓居越中近十年。卒謚元穆。
全宋詩
韓肖胄(一○七五~一一五○),字似夫,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以蔭補承務(wù)郎,歷開封府司錄。賜同上舍出身,除衛(wèi)尉少卿。尋假給事中使遼?;兆谛驮辏ㄒ灰灰痪牛嘀?。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江州。入為祠部郎,遷左司。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遷吏部侍郎。三年,拜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充通問使至金。后知溫州,紹興府。二十年卒,年七十六,謚元穆。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卷三七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一四一
韓肖胄(一○七五——一一五○),字似夫,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治子。以蔭補承務(wù)郎,歷開封府司錄?;兆诔l(wèi)尉少卿,賜三品服,假給事中使遼。詔除直秘閣、知相州,代其父任。建炎初知江州,入為祠部郎,遷左司,擢工部侍郎。紹興初遷吏部侍郎,拜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充通問使。后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紹興府,尋奉祠,與弟膺胄寓居于越近十年,二十年卒,年七十六,謚元穆。見《宋史》卷三七九《韓肖胄傳》。

人物簡介

簡介
字幼安。錢塘(治今浙江杭州)人。曾祖沖,祖至,父浚明。年十五而父亡,則其父強浚明卒于崇寧四年(1105)。館客傅崧卿(字子駿)極愛重之。政和六年(1116)強行父通判杭州時,年僅二十六歲。
全宋文·卷四○○九
強行父(一○九一——一一五七),字幼安,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浚明子。以蔭補太廟齋郎,調(diào)睦州遂安縣尉兼主簿,移長洲尉。歷主管編估局、光祿寺丞兼大晟府雜務(wù)官,通判杭州、宣州,湖州司錄。紹興時通判永州、泉州,簽書平江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知常州。嘗三領(lǐng)崇道祠事,累官至右中散大夫。紹興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見曾協(xié)《強公行狀》(《云莊集》卷五)。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九一三
葉三省,字景曾,睦州桐廬(今浙江桐廬)人。以太學(xué)生釋褐。宣和末為奉議郎、都官員外郎。靖康中官承議郎。從高宗南渡,遷右司員外郎,除起居郎。以直龍圖閣奉祠。紹興中,歷知宣州、信州。紹興二十二年因反對和議下大理寺,責(zé)居筠州。秦檜死,復(fù)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二一、三四、一四八、一六三、一七○,《景定嚴州續(xù)志》卷三,《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