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公謹。仁宗慶歷二年進士。調蘄水尉,歷知雙流、宣化、南陵三縣。趙抃、唐介交薦之,入判三司。以忤時相,出通判廣州。神宗元豐中召對,王安石怒其譏議新法,又謂黨于司馬光,因廢棄十余年。哲宗元祐間起為江淮等路發(fā)運副使。有《新豐集》。全宋詩
徐九思(一○一三~?)(《吳都文粹》卷一《十老序》),字公謹,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調蘄水尉,歷知雙流、宣州、南陵三縣。哲宗元祐初召為江淮諸路發(fā)運副使,以中散大夫致仕。著有《新豐集》,已佚。事見清嘉慶《崇安縣志》卷七、卷九。
人物簡介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詩》、《書》、《周官》,為《三經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王安石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詞學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壽州人,字稚卿。呂公著弟。仁宗時賜進士出身。歷知澤、潁、廬、常四州,累改陜西轉運使。神宗元豐初知永興軍,徙河陽,平洛口兵變。哲宗時遷刑部侍郎、知開封府,為政明恕。官終戶部尚書。卒年七十。全宋文·卷一三六一
呂公孺(一○二一——一○九○),字稚卿,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夷簡幼子。仁宗時任奉禮郎,賜進士出身。判吏部南曹,知澤、潁、廬、常四州,提點福建、河北路刑獄,入為開封府推官。判都水監(jiān),改陜西轉運使。知渭州,徙鄆州。熙寧十年坐失入死罪,責知蔡州。元豐初,知永興軍,二年徙河陽。四年五月知審官東院,十一月出知秦州。以與李憲不和,徙相州,更陳、杭、鄭、瀛四州。元祐初加龍圖閣直學士,二年五月任秘書監(jiān),三年遷刑部侍郎,知開封府,四年擢戶部尚書。五年三月以病提舉醴泉觀,同月卒,年七十。著有詩集、奏議二十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九,《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附傳、卷二○八《藝文志》七。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壽州人,字望之。呂公弼從孫。以蔭入官。神宗熙寧初權戶部判官,為王安石所用,命提舉市易務。后為吏部郎中、光祿卿,以言者交論市易之患,被削三秩,黜知淮陽軍。哲宗紹圣中擢戶部侍郎,知開封府、懷州?;兆跁r責郢州安置。卒年七十七。全宋詩
呂嘉問,字望之,壽州(今安徽鳳臺)人。以蔭補官。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戶部判官?!?a target='_blank'>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七),依附王安石。七年,出知常州。八年,安石復相,入為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十年,安石罷,出知江寧府。元豐元年(一○七八)被劾營繕越法,徙潤州。三年,降知臨江軍(同上書卷三○二)。久之,入為吏部郎中、光祿卿。哲宗元祐元年二○八六),黜知淮陽軍(同上書卷三六四)。后歷知州府?;兆诖笥^元年(一一○七),坐知成都府不能律身奉法,貶安化軍節(jié)度副使,郢州安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五)。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全宋文·卷二○一四
呂嘉問,字望之,公弼從孫,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以蔭入官。熙寧初,條例司引為屬官,權戶部判官,管諸司庫務,行連灶法于酒坊,歲省薪錢十六萬緡。提舉京城市易務。七年,出知常州。八年,王安石復相,召檢正中書戶房。安石再罷,出知江寧府,徙潤州。久之,入為吏部郎中、光祿卿。以言者論市易之患,削三秩,黜知淮陽軍。紹圣中,擢寶文閣待制、戶部侍郎,加直學士,知開封府。元符二年,坐薦鄒浩,罷知懷州?;兆跁r分司南京,光州居位,郢州安置,不久復起。以龍圖閣學士、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安州安陸人,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廖正古弟。神宗元豐二年進士。哲宗元祐六年,召試館職,除正字。直聲頗著,出知常州。紹圣間,貶信州玉山監(jiān)稅,入元祐黨籍。有《竹林集》,一云有《白云》、《云溪》二集。全宋詩
廖正一,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安州(今湖北安陸)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一七)。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秘書省正字。六年,除秘閣校理(《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八之一二)。紹圣二年(一○九五),知常州(《咸淳毗陵志》卷八)。入黨籍,貶監(jiān)玉山稅,卒。有《白云集》、《竹林集》,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六有傳。今錄詩七首。全宋文·卷二五三○
廖正一,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元豐二年進士,歷秘書省正字,出知常州。嘗居言路,因入元祐黨籍。有《白云》、《云溪》二集,已佚。見《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詩紀事》卷二七,《元祐黨人傳》卷八。
人物簡介
【生卒】:1075—1150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字似夫。韓忠彥孫。以蔭補承務郎,賜同上舍出身。假給事中使遼還,除直秘閣,代父知相州。高宗建炎中為祠部郎,遷左司,上言請屯田江淮,又陳戢戍兵等五事,多切時用。紹興三年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充通問使,至金議和。和議定,又為報謝使,論難再三,不辱君命。除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尋奉祠,寓居越中近十年。卒謚元穆。全宋詩
韓肖胄(一○七五~一一五○),字似夫,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以蔭補承務郎,歷開封府司錄。賜同上舍出身,除衛(wèi)尉少卿。尋假給事中使遼。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知相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江州。入為祠部郎,遷左司。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遷吏部侍郎。三年,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充通問使至金。后知溫州,紹興府。二十年卒,年七十六,謚元穆。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卷三七九有傳。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三一四一
韓肖胄(一○七五——一一五○),字似夫,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治子。以蔭補承務郎,歷開封府司錄?;兆诔l(wèi)尉少卿,賜三品服,假給事中使遼。詔除直秘閣、知相州,代其父任。建炎初知江州,入為祠部郎,遷左司,擢工部侍郎。紹興初遷吏部侍郎,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充通問使。后以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尋奉祠,與弟膺胄寓居于越近十年,二十年卒,年七十六,謚元穆。見《宋史》卷三七九《韓肖胄傳》。
人物簡介
字幼安。錢塘(治今浙江杭州)人。曾祖沖,祖至,父浚明。年十五而父亡,則其父強浚明卒于崇寧四年(1105)。館客傅崧卿(字子駿)極愛重之。政和六年(1116)強行父通判杭州時,年僅二十六歲。全宋文·卷四○○九
強行父(一○九一——一一五七),字幼安,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浚明子。以蔭補太廟齋郎,調睦州遂安縣尉兼主簿,移長洲尉。歷主管編估局、光祿寺丞兼大晟府雜務官,通判杭州、宣州,湖州司錄。紹興時通判永州、泉州,簽書平江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知常州。嘗三領崇道祠事,累官至右中散大夫。紹興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見曾協(xié)《強公行狀》(《云莊集》卷五)。
人物簡介
葉三省,字景曾,睦州桐廬(今浙江桐廬)人。以太學生釋褐。宣和末為奉議郎、都官員外郎。靖康中官承議郎。從高宗南渡,遷右司員外郎,除起居郎。以直龍圖閣奉祠。紹興中,歷知宣州、信州。紹興二十二年因反對和議下大理寺,責居筠州。秦檜死,復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二一、三四、一四八、一六三、一七○,《景定嚴州續(xù)志》卷三,《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九四。
人物簡介
【生卒】:1096—1167 【介紹】: 宋江寧溧陽人,字元英。高宗建炎二年進士。歷大理司直、晉安郡王府教授。累遷刑部侍郎、中書舍人。出知常州,奉祠歸。孝宗即位,以舊學召對便殿,為中書舍人,遷給事中,以龍圖閣直學士奉祠致仕。全宋文·卷四一九六
錢周材(一○九六——一一六七),字元英,江寧府溧陽(今江蘇溧陽)人。建炎二年進士。紹興中累遷大理司直,秘書省校書郎兼普安郡王府教授,著作郎,起居舍人,權刑部侍郎。十七年,除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兼侍講,出知常州。奉祠歸。孝宗隆興初為中書舍人,除給事中、兼直學士院。丁母憂,以龍圖閣直學士奉祠告老。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二。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四、一五三、一五四、一五六、一六三、一六五、一七三,《翰苑群書》卷一一,《景定建康志》卷四九。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信叟?;兆谛腿赀M士。初為國學官。高宗紹興中秦檜忌張浚復出,欲誣浚潭州新筑宅第僭制,命秉信往察之,歸告不附檜意,因被黜。后復官,歷吏部侍郎,出知常州。全宋詩
吳秉信(?~一一五六),字信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初為國學官(《延祐四明志》卷四)。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六)、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七)。十四年,守起居舍人,出知江州(同上書卷一五一),十八年,以拂秦檜意,罷(同上書卷一五七)。二十六年,以吏部侍郎出知常州,卒(同上書卷一七四)。全宋文·卷四○○九
吳秉信(?——一一五六),字信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登宣和三年進士第,紹興初為太常博士,歷官屯田員外郎、右司員外郎、起居舍人,出知江州。忤秦檜意,紹興十八年放罷,后以左朝散郎主管臺州崇道觀。紹興二十六年,除起居郎、權給事中,又試中書舍人,兼實錄院修撰,遷吏部侍郎。同年,為臣僚奏劾,降充右文殿修撰知常州。未上任,卒,贈左中奉大夫。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七、一五一、一七四及《延祐四明志》卷四。
人物簡介
梁仲敏,字元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宣和初,上舍兩優(yōu)釋褐,調泰州海陵簿、淮寧府儀曹,改秩授鎮(zhèn)江管內安撫司、福建路轉運司干辦公事,通判溫州。紹興三年,召為太府丞,遷太常丞,除駕部員外郎。出知臨江軍,移永州,遷福建路提刑。三十年,入為監(jiān)察御史,尋遷右司諫,拜右諫議大夫。請祠,遂以敷文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未幾致仕,卒贈寶文閣學士。見《嘉泰會稽志》卷一五,《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三、一八六、一九四、一九九等。宋登科記考
梁遘子。字元功。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宣和三年(1121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右諫議大夫。職至徽猷閣待制。
人物簡介
鄭作肅,字恭老,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為監(jiān)察御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一),三年,守尚書左司員外郎(同上書卷六九)。歷知常州、吉州、鎮(zhèn)江府,三十年主管臺州崇道觀(同上書卷一八五)。三十二年,改知湖州。事見民國《吳縣志》卷六五。全宋文·卷四○一三
鄭伯肅,字恭老,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絳子。宣和三年進士,紹興五年知常州,歷吉州、湖州,均有惠政。見《吳中人物志》卷五,《宋詩紀事補遺》卷三六。全宋文·卷三五○六
鄭作肅,字恭老,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絳子。宣和三年進士。為鎮(zhèn)江府學官。建炎間通判臨安府。紹興中歷監(jiān)察御史、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出知常州、吉州、湖州,均有惠政。為程俱門人。見《吳中人物志》卷五,《宋詩紀事補遺》卷三六,《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三之一一、六六之七七、刑法二之一○一,及其所作《北山集后序》。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潤州金壇人,字致遠?;兆谡桶四赀M士。授分寧主簿。歷晉陵丞,知當涂、廣德軍、饒州、江州、常州,升本路轉運副使。秦檜死,朝廷懲言路壅塞之弊,召為殿中侍御史。請黜檜姻黨,釋趙鼎子趙汾及李孟堅、王之奇等。累擢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劾其植黨鋤異己,罷。紹興三十年知貢舉,一洗徇私之弊,時號得人。次年復資政殿學士,知太平州。卒年七十八。謚敏肅。全宋文·卷三九一六
湯鵬舉(一○八八——一一六五),字致遠,金壇(今江蘇金壇)人。登政和八年進士第,調分寧簿,改晉陵丞,擢知當涂。紹興中,歷知廣德、饒、江、常、臨安、婺、潭、紹興、平江等州軍府。又為淮東、兩浙運判。二十五年,入為殿中侍御史,侍御史,遷御史中丞。二十七年除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未幾為臺官所劾,罷。后復知太平府,致仕。乾道元年卒,年七十八。謚敏肅。見《京口耆舊傳》卷八,《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