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五帝君


《周禮注疏》卷十九〈春官宗伯·小宗伯〉~290~
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漢·鄭玄注:「兆為壇之營域。五帝:蒼曰靈威仰,大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黃曰含樞紐,黃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紀(jì),顓頊?zhǔn)逞?。黃帝亦于南郊?!?/span>
《古微書》卷九
《春秋文耀鉤》:「春起青受制,其名靈威仰;夏起赤受制,其名赤熛怒;秋起白受制,其名白招拒;冬起黑受制,其名汁光紀(jì);季夏六月火受制,其名含樞紐?!?/span>

例句

長養(yǎng)三清境,追隨五帝君。 李商隱 寓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即玄武。相傳為凈樂國王太子。生而神靈。及長,志除邪魔。遇紫虛玄君授以道秘,遂越東海。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湖北武當(dāng)山修煉。居四十二年功成。道教奉之為本教神。本號玄武,宋真宗大中祥符間,因避諱改為真武,尊號為“鎮(zhèn)天真武靈應(yīng)祐圣帝君”,簡稱“真武帝君”。(《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三三《云麓漫鈔》卷九)
《國語辭典》:帝君  拼音:dì jūn
對神的尊稱。如:「文昌帝君」、「關(guān)圣帝君」。
《漢語大詞典》:文昌帝君
亦稱“ 文昌帝 ”。亦稱“ 文昌君 ”。 即 梓潼帝君 。明史·禮志四:“ 梓潼帝君 者,記云:‘神姓 張 名 亞子 ,居 蜀 七曲山 ,仕 晉 戰(zhàn)沒,人為立廟。 唐 宋 屢封至 英顯王 。道家謂帝命 梓潼 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 元 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xué)校亦有祠祀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韻》:“熱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 文昌帝 ,秀士宗師?!?清 袁枚 新齊諧·七盜索命:“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將被 文昌君 送上天榜?!?清 惲敬 《文昌宮碑陰錄》:“ 文昌帝君 之祀,不知其所始?!眳⒁姟?梓潼帝君 ”。
《漢語大詞典》:梓潼帝君
道教神名。相傳名 張亞子 ,居 蜀 中 七曲山 ,仕 晉 戰(zhàn)死,后人立廟祀之。 唐 宋 時封王, 元 時封為帝君。掌人間功名祿位事。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外郡行祠:“ 梓潼帝君 廟,在 吳山 承天觀 。此 蜀 中神,專掌注祿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選者悉禱之?!?span id="xbgunjg" class="book">《明史·禮志四》:“ 梓潼帝君 者,記云:‘神姓 張 名 亞子 ,居 蜀 七曲山 。仕 晉 戰(zhàn)沒,人為立朝。 唐 宋 屢封至 英顯王 。道家謂帝命 梓潼 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 元 加號為帝君?!眳㈤?清 郝懿行 《證俗文》卷十一。
《漢語大詞典》:梓潼帝君
道教神名。相傳名 張亞子 ,居 蜀 中 七曲山 ,仕 晉 戰(zhàn)死,后人立廟祀之。 唐 宋 時封王, 元 時封為帝君。掌人間功名祿位事。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外郡行祠:“ 梓潼帝君 廟,在 吳山 承天觀 。此 蜀 中神,專掌注祿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選者悉禱之?!?span id="4nkxa45" class="book">《明史·禮志四》:“ 梓潼帝君 者,記云:‘神姓 張 名 亞子 ,居 蜀 七曲山 。仕 晉 戰(zhàn)沒,人為立朝。 唐 宋 屢封至 英顯王 。道家謂帝命 梓潼 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 元 加號為帝君?!眳㈤?清 郝懿行 《證俗文》卷十一。
《國語辭典》:關(guān)圣帝君(關(guān)聖帝君)  拼音:guān shèng dì jūn
三國時關(guān)羽。參見「關(guān)羽」條。
《國語辭典》:關(guān)圣(關(guān)聖)  拼音:guān shèng
民間以三國時關(guān)羽為武圣。參見「關(guān)羽」條。
《漢語大詞典》:青華帝君(青華帝君)
即 東極青華大帝 ,道教稱 太乙救苦天尊 。宋史·方技傳下·林靈素:“ 神霄玉清王 者,上帝之長子……其弟號 青華帝君 者,主東方,攝領(lǐng)之?!币嗍》Q“ 青華 ”、“ 青華君 ”。太平廣記卷四一引 前蜀 杜光庭 《仙傳拾遺·劉無名》:“功滿三千,然后黑籍落名, 青華 定籙。” 宋 陸游 《步虛》之一:“半醉騎一鶴,去謁 青華君 ?!?span id="s3mq746" class="book">《宋史·方技傳下·林靈素》:“浸浸造為 青華 正晝臨壇、及火龍神劍夜降內(nèi)宮之事?!?/div>
《漢語大詞典》:東華(東華)
(1).傳說仙人 東王公 又稱 東華帝君 ,省稱“東華”。 唐 吳筠 《游仙》詩之四:“西龜初定籙, 東華 已校名。”云笈七籤卷四八:“削滅九陰氣,記上 東華 名。” 明 張居正 《應(yīng)制白鶴吟》之四:“金簡忽傳天上字, 東華 初紀(jì)大椿年?!眳⒁姟?東王公 ”。
(2). 明 清 時中樞官署設(shè)在宮城 東華門 內(nèi),因以借稱中央官署。 明 袁宏道 《途中懷大兄》詩:“一自直 東華 ,先雞每戒睡?!?br />(3).泛指朝廷。 清 龔自珍 《送南歸者》詩:“布衣三十上書回,揮手 東華 事可哀?!?br />(4).見“ 東華門 ”。
《國語辭典》:東王公(東王公)  拼音:dōng wáng gōng
神話傳說中的仙人東華帝君。領(lǐng)導(dǎo)男仙,常與領(lǐng)導(dǎo)女仙的西王母并稱。見漢。東方朔《神異經(jīng)。東荒經(jīng)》。也稱為「木公」、「東王父」。
《國語辭典》:東華門(東華門)  拼音:dōng huá mén
泛稱京城的東門。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故事》:「今學(xué)士初拜,自東華門入,至左承天門下馬待詔?!?/div>
《漢語大詞典》:七圣(七聖)
(1).指傳說中的 黃帝 、 方明 、 昌寓 、 張若 、 謵朋 、 昆閽 、 滑稽 七人。莊子·徐無鬼:“ 黃帝 將見 大隗 乎 具茨 之山, 方明 為御, 昌寓 驂乘, 張若 、 謵朋 前馬, 昆閽 、 滑稽 后車,至於 襄城 之野,七圣皆迷,無所問涂?!?北周 庾信 《至老子廟應(yīng)詔》詩:“路有三千別,途經(jīng)七圣迷?!?唐 元稹 《望云騅馬歌》:“七圣心迷運(yùn)方厄,五丁力盡路猶窄。” 清 張尚瑗 《仙霞關(guān)》詩:“迴谿互證前路失,恍惚七圣迷 崆峒 ?!?br />(2).指 堯 、 舜 、 禹 、 湯 、 文王 、 武王 、 周公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雖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關(guān)七圣而課試之文不垂?!?span id="bkxrkhq" class="book">《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 周公 。”
(3).指 唐 代的 肅宗 、 代宗 、 德宗 、 順宗 、 憲宗 、 穆宗 、 敬宗 七位君主。 唐 杜牧 《原十六衛(wèi)》:“七圣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謂 肅 、 代 、 德 、 順 、 憲 、 穆 、 敬 。”
(4).道家指 高圣玉帝君 等七位上仙。云笈七籤卷八:“七圣者, 高圣玉帝君 、 高圣太上大道君 、 上圣紫清太素三元君 、 上圣白玉龜臺九靈太真西王母 、 上圣中央黃老君 、 上圣榑桑太帝君 、 后圣金闕帝君 也。” 南唐 張紹 《沖佑觀》詩:“七圣斯嚴(yán),三君如在。”
(5).佛教以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七品修行階次為七圣。乃見道后的修行階次。見《俱舍論·分別賢圣品》。 唐 王維 《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詩:“三賢異七圣,青眼慕青蓮。”
《漢語大詞典》:青要
(1).亦作“ 青腰 ”、“ 青葽 ”。玉女名。傳說中的仙女。《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玉女而與之歸” 張守節(jié) 正義引 北魏 張揖 曰:“玉女, 青要 、 乘弋 等也?!庇髦该廊恕?元 張雨 《元日雪霽早朝大明宮和辛良史省郎二十二韻》:“勾陳分綵隊,步輦簇 青腰 。”
(2).亦作“ 青腰 ”、“ 青葽 ”。傳說中主降霜雪的女神。亦用以借指秋季。 南朝 陳 徐陵 《與王吳郡僧智書》:“比青葽已戒,白露方漙?!?吳兆宜 箋引《淮南子》 高誘 注:“青女, 青腰 玉女,主霜雪也?!?唐 張易之 《秋日宴石淙序》:“于時青要戒序,朱明謝時。” 宋 王安石 《讀眉山集次韻雪詩》之二:“神女 青腰 寶髻鵶,獨(dú)藏云氣委飛車。夜光往往多聯(lián)璧,白小紛紛每散花?!眳⒁姟?青女 ”。
(3).道教 紫清帝君 的別號。云笈七籤卷九:“ 青要 者, 紫清帝君 之別號也。”
《國語辭典》:青女  拼音:qīng nǚ
霜神。《淮南子。天文》:「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埂队讓W(xué)瓊林。卷一。天文類》:「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號。」
《漢語大詞典》:十三科
(1). 宋 元 明 時中醫(yī)分科。 宋 代分大方脈、小方脈、風(fēng)、眼、瘡腫兼折瘍、產(chǎn)、口齒兼咽喉、針兼灸、金鏃兼書禁十三科; 元 代分大方脈、小方脈、雜醫(yī)、風(fēng)、產(chǎn)、眼、口齒、咽喉、正骨、金瘡腫、針灸、祝由、禁十三科; 明 代則分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接骨、傷寒、咽喉、金鏃、按摩、祝由十三科。參閱元史·選舉志、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醫(yī)科、明史·職官志三
(2). 元 明 時畫有十三科,即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圣僧、風(fēng)云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臺,一切傍生、耕種機(jī)織、雕青嵌綠。參閱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畫家十三科。
(3). 元 明 時裱褙字畫有十三科。 明 陶宗儀 輟耕錄·裱背十三科:“世人但知醫(yī)有十三科,畫有十三科,殊不知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織造綾錦絹帛,一、染練上件,一、抄造紙札,一、染製上件顏色,一、餬料麥麪,一、餬藥礬蠟,一、界尺裁版桿帖,一、軸頭,一、餬刷,一、鉸練,一、絛,一、經(jīng)帶,一、裁刀。數(shù)內(nèi)闕其一,則不能成全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