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39,分16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5  6  7  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教義
圣像
明教
圣體
道教
真道
教門
二教
法器
焚身
教主
末法
圣則
作佛事
闡教
《國語辭典》:教義(教義)  拼音:jiào yì
宗教的義理與宗旨。如:「任何宗教的教義,總是勸人向善。」
《國語辭典》:圣像(聖像)  拼音:shèng xiàng
神明、天主的雕像或畫像。如:「教堂內(nèi)四周墻壁上掛著幾幅耶穌基督的圣像?!?/div>
《國語辭典》:明教  拼音:míng jiào
1.由摩尼教發(fā)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組織?;旌嫌械澜?、佛教等思想。尊張角為教祖,敬摩尼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在五代、宋、元時,常被利用作為組織作亂的工具。最著名的有方臘之亂、王念經(jīng)之亂。
2.高明的指教?!稇?zhàn)國策。魏策一》:「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國從?!?/div>
《漢語大詞典》:圣體(聖體)
(1).舊稱皇帝身體。亦借指皇帝。漢書·王嘉傳:“今圣體久不平,此臣 嘉 所內(nèi)懼也。” 三國 魏 曹植 《冬至獻襪頌》:“南闚北戶,西巡王城,翱翔萬域,圣體浮輕?!?唐 元稹 《賀圣體平復御紫宸殿受朝賀表》:“昨者圣體不安,纔經(jīng)累日,穆卜罔害,勿藥有瘳,此所以表北極之長尊,配 南山 而永固者也。”《宣和遺事》后集:“ 汪佰彥 、 黃潛善 從容言於上曰:‘上皇之子三十人,今所在者惟圣體耳?!?br />(2).宗教用語。源于拉丁文eucharist。意為“感謝祭”。天主教、東正教圣事之一。傳說 耶穌 受難前夕與門徒聚餐時,曾以面餅和葡萄酒象征自己的身體和血分給門徒們領(lǐng)食。至今教徒們以在彌撒時領(lǐng)食面餅和葡萄酒為圣事之一。宗教改革運動后,新教各派改稱圣餐。
(3).宗教用語。源于拉丁文host。意為“犧牲”。天主教稱彌撒時經(jīng)神父祝圣后由教徒領(lǐng)食的面餅。
《國語辭典》:道教  拼音:dào jiào
崇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創(chuàng)于東漢張陵,陵著有道書二十篇,自號天師,故也稱為「天師道」。以符咒為人治病,講煉丹長生之術(shù),入教者須繳納五斗米,時人稱為「五斗米道」。始盛行于蜀郡,后經(jīng)弟子廣布,信徒漸增,遂正式成為道教,流傳于全國。
《漢語大詞典》:真道
猶真理。舊時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義。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所以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游人間,正為此耳?!?唐 康駢 劇談錄·嚴使君遇終南山隱者:“ 大中 末, 建州 刺史 嚴士則 本 穆宗 朝為尚衣奉御,頗好真道?!?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歸真敘》:“抑或有心懷疑義者欲尋其緒而識其端,不遇解釋之人而疑終莫袪,無怪乎真道日在天下而真理終不明於人心也。”
《國語辭典》:教門(教門)  拼音:jiào mén
1.宗派。唐。李華〈荊州南泉大云寺故蘭若和尚碑〉:「或問:『南北教門,豈無差別?』對曰:『家家門外,有長安道?!弧?br />2.教徒、信徒。《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大爺?shù)溃骸何沂墙涕T,不用大葷?!弧?br />3.伊斯蘭教在中國的代稱。
《漢語大詞典》:二教
兩種宗教。指佛教、道教。南齊書·顧歡傳:“夫辨是與非,宜據(jù)圣典。尋二教之源,故兩標經(jīng)句?!?唐 李涉 《酬舉生許遇山居》詩:“不似本宗疏二教,許過云壑訪潛夫?!?明 李昌祺 《剪燈馀話·何思明游酆都錄》:“二教之大,鬼神之著,甚至矣乎!曩吾僻見,過毀 老 釋 ,今致削官減祿?!?/div>
《國語辭典》:法器  拼音:fǎ qì
1.具有修證佛法的根性,能行佛道的人。
2.僧道齋醮所需用具與樂器。如法劍、法盆、法鈴、法鼓與鐃、鈸、魚、罄等。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今日二月十五日開啟,眾僧動法器者,請夫人小拈香。」
《漢語大詞典》:焚身
焚燒身體。舊時宗教信徒以之作為一種祈禱、贖罪行為。法苑珠林卷三四:“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爛。”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自言所積惡業(yè)至重,須焚身以懺?!?魯迅 《而已集·略談香港》:“一個和尚去告狀追債,而債戶商同通事,將他的狀子改成自愿焚身了。”
猶喪生。焚,通“ 僨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焚,讀曰僨;僨,僵也。為生齒牙,僵仆其身?!焙笥靡员扔饕蜇澙蚍e財而得禍。 唐 沈仲 《象環(huán)賦》:“取其焚身之齒,奮其截肪之色?!?/div>
《國語辭典》:教主  拼音:jiào zhǔ
1.宗教的創(chuàng)始者。如佛教的釋迦牟尼,回教的穆罕默德。
2.某一教派的領(lǐng)導者。多用于武俠小說中。
《國語辭典》:末法  拼音:mò fǎ
佛教用語。指佛法流傳的最后時段。對這時期佛教現(xiàn)象描述,時間的計算、長短,不同經(jīng)典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如在唯識宗的描述,這時期佛教只剩教法,既無人修行,也無人證悟。時限約在佛滅兩千歲后的一萬年之間。《隋書。卷三五。經(jīng)籍志四》:「然佛所說,我滅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義如此?!?/div>
《漢語大詞典》:圣則(聖則)
(1).圣人所定的法則。 漢 揚雄 《少府箴》:“共僚率舊,圣則聿遵?!?隋 薛道衡 《隋高祖頌》:“尚想?yún)眻D,永惟圣則?!?br />(2).指各種宗教所訂的規(guī)則和戒律。 南朝 梁 沈約 《齊禪林寺尼凈秀行狀》:“於是思別立住處,可得外嚴圣則,內(nèi)窮宴默者。”
《國語辭典》:作佛事  拼音:zuò fó shi
稱僧眾誦經(jīng)、拜懺、禮佛的宗教活動。
《漢語大詞典》:闡教(闡教)
(1).見“ 闡校 ”。
(2).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宗教名。兼包佛道二教。以助 周 滅 殷 為己任。《封神演義》第四七回:“道兄,你乃闡教 玉虛 門下之士;我乃截教門人。你師,我?guī)?,總是一師秘授,了道成仙,共為教主?!?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八篇:“此后多説戰(zhàn)爭,神佛錯出,助 周 者為闡教即道釋,助 殷 者為截教。”
《漢語大詞典》:闡校(闡校)
闡揚教化。 南朝 宋 謝靈運 《宋武帝誄》:“制規(guī)作訓,闡校修經(jīng)。”一本作“ 闡教 ”。
分類:闡揚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