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573 【介紹】: 即欒武子。春秋時晉國人。欒枝孫。初為晉下軍之佐。晉景公十一年鞍之戰(zhàn),大敗齊師,公勞之,答以“士用命,書何力之有”。后代郤克將中軍,為政。厲公六年,鄢陵之戰(zhàn),大敗楚師。厲公失政,乃與中行偃使人殺厲公而立悼公。謚武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楚東人,字子書。有《觀林詩話》。

人物簡介

維基
王紳(1487年—?),字子書,號對川,直隸河間府滄州人,軍籍。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七十一名舉人。嘉靖八年(1529年)中式己丑科會試第三百九名,登第三甲第三十七名進士。授知縣,十二年九月選授福建道試御史,十三年五月實授,十五年巡按陜西,二十年巡按浙江,二十一年掌河南道印,主京察,二十八年七月升光祿寺少卿,三十年十月升順天府府丞,三十一年五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清理淮浙等處鹽法,三十二年四月鹽法屯牧營田都御史等官職被裁革,王紳、王達、王璣俱回籍聽候。
《國語辭典》:子書(子書)  拼音:zǐ shū
中國古代圖書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中的第三部。包括諸子百家的著作、釋道宗教的學說、小說、技藝、術(shù)數(shù)等作品。也稱為「丙部」、「子部」。
《國語辭典》:子部  拼音:zǐ bù
中國古代圖書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中的第三部。包括諸子百家的著作、釋道宗教的學說、小說、技藝、術(shù)數(shù)等作品。也稱為「丙部」、「子書」。
《漢語大詞典》:四子書(四子書)
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經(jīng)典。此四書是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孟子 的言行錄,故合稱“四子書”。 清 邵懿辰 《儀宋堂后記》:“ 明太祖 既一海內(nèi),與其佐 劉基 ,以‘四子書’章義試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據(jù)其子 儒卿 等所撰行狀,言公年十有一,‘四子書’、‘十三經(jīng)’皆卒讀?!币嗍∽鳌?四子 ”。朱子語類卷一○五:“‘四子’,‘六經(jīng)’之階梯;近思録,‘四子’之階梯?!?清 薛福成 《選舉論中》:“??埔源煜聛桩呏?,試策論;論仍以‘四子’、‘五經(jīng)’命題,特易其體格而已;策則參問古今事?!眳⒁姟?四書 ”。
《國語辭典》:四書(四書)  拼音:sì shū
宋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二篇,合以《論語》、《孟子》,稱為「四書」,并為之章句集注。也稱為「四子書」。
分類:理學家
《漢語大詞典》:折子書(折子書)
曲藝名詞。指從評語、彈詞等的長篇曲目中,選擇一回或一段,經(jīng)過一定的整理加工,成為一個可以獨立演出的曲目。一般要求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有頭有尾?,F(xiàn)在蘇州評話、彈詞的一出折子書,大多在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內(nèi)演完。
《分類字錦》:天子書門(天子書門)
唐書田游巖傳:帝營奉天宮。游巖舊宅直宮左。詔不聽毀。天子自書榜其門曰。隱士田游巖。
分類:宅舍
《國語辭典》:才子書(才子書)  拼音:cái zǐ shū
清代金圣嘆所批點評注的六部書。其目為《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
《國語辭典》:電子書(電子書)  拼音:diàn zǐ shū
一種以電子檔案形式配上檢索條件,儲存于磁片發(fā)行的書籍。如:「以光碟儲存的電子書,因具儲存量大、可具多媒體效果,又便于攜帶的好處,越來越受到讀者的歡迎。」
《分類字錦》:男子書年(男子書年)
史記·秦始皇紀》:十六年,初令男子書年。
分類:賦稅
《國語辭典》:六才子書(六才子書)  拼音:liù cái zǐ shū
清朝金圣嘆集《莊子》、《離騷》、《史記》、杜甫之律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六才子書。清。金圣嘆〈三國演義序〉:「余嘗集才子書者六,其目曰:《莊》也,《騷》也,馬之《史記》也,杜之律詩也,《水滸》也,《西廂》也。」
《漢語大詞典》:絕弦(絶絃)
見“ 絶弦 ”。
《國語辭典》:道藏  拼音:dào zàng
道家書籍的匯合總編。入藏者五千五百冊,明有正統(tǒng)、萬歷二刻,頗多精本。其中包括有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六朝以來道教經(jīng)典等。
《國語辭典》:新約全書(新約全書)  拼音:xīn yuē quán shū
書名?;浇痰浼?,二十七卷,分為四福音、使徒行傳、弟子書信等。為信徒對耶穌生前的言行,所作的紀錄和討論。簡稱為「新約」。
《漢語大詞典》:定武蘭亭(定武蘭亭)
《〈蘭亭序〉帖》石刻名。 唐太宗 喜 晉 王羲之 父子書法,得《蘭亭序》真跡,命人臨拓,刻于學士院。 五代 梁 時移置 汴都 ,后經(jīng)戰(zhàn)亂而遺失, 北宋 慶歷 間發(fā)現(xiàn),置于 定州 州治。 大觀 中, 徽宗 命取其石,置于 宣和殿 。 北宋 亡,石亦散失不傳。 定州 在 宋 時屬 定武軍 ,故稱此石刻及其拓本為“定武蘭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簡稱“定本”。一說《〈蘭亭序〉帖》原本為 唐 人所作,非 王羲之 書。參閱 宋 桑世昌 蘭亭考、 郭沫若 等《蘭亭論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