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094 【介紹】: 宋建州甌寧人,字應之。仁宗嘉祐間進士。由會昌令調知石首縣,時江水為患,率民疊石障堤,人稱謝公堤。神宗熙寧中通判辰州,改知沅州,時徭民起兵,麟剿撫兼施,一方以寧。哲宗元祐中累官直龍圖閣,歷知江寧、鳳翔府及渭、桂二州,以計平融江夷。卒于官。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謝麟(?——一○九四)字應之,建州甌寧(今福建建甌)人,嘉祐四年進士,調會昌令,再調石首,疊石障江,人得安堵,號「謝公堤」。通判辰州,以功加果州刺史。知荊南、涇汾二州。元祐初累官直龍圖閣,歷知江寧、鳳翔府、渭、桂二州。紹圣元年卒于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慈溪人,字汝勉。嘉靖五年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改河南道御史。諫世宗勿以急切之心,行督責之政。忤帝意,逮赴錦衣衛(wèi)拷訊,謫馀干典史。任內筑決堤數(shù)十丈,人稱劉公堤。遷長沙同知,擢鳳陽知府,以治行卓異賜正三品服。以親喪歸。維基
劉安,字汝勉,明朝浙江慈溪(治今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qū)慈城鎮(zhèn))人。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授任南京工部主事,改任河南道御史。他上疏言事,勸諫明世宗不要以急切之心,行督責之政。得罪皇帝,赴錦衣衛(wèi)拷訊,被貶為馀干縣典史。任內筑決堤數(shù)十丈,人稱劉公堤。歷任長沙府同知、鳳陽府知府。以治行卓異賜正三品服。以親喪歸鄉(xiāng)村丁憂,其后去世。
人物簡介
張鶚(1485年—?年),字直夫,號南堤,直隸蕪湖縣人,泗州衛(wèi)軍籍。十二月二十四日生,行一,由國子生中式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八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一百六名。年四十七歲中式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二百零一名進士。觀戶部政,授臨川縣知縣,升嚴州府同知,止。
人物簡介
【生卒】:1512—?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字安卿。閔圭孫。嘉靖十年舉人。十四年,授應天府通判,政尚簡易。以忤上官,調兩淮運判,轉荊州府通判,筑堤防水,人稱閔公堤。民稱之。
人物簡介
胡世賞(1570年3月31日—?年),字R|薦蓼,四川重慶府合州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歷辛丑進士。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鄉(xiāng)試第31名。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會試第198名,殿試二甲第十四名進士(易三房)。都察院觀政,授戶部主事。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湖廣監(jiān)兌。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通州挖運,本年升戶部郎中。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升湖廣岳州府知府。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戊申,調荊州府知府。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辛亥,升湖廣按察使司副使。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甲寅,升驛傳道、浙江布政使司參政。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改督糧道。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升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升浙江右布政使。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升浙江左布政使。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升太仆寺卿,天啟三年(1623年)癸亥,升太常寺卿。天啟三年(1623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以皇子生,覃恩錄蔭,其子胡我琨準送監(jiān)讀書。天啟四年(1624年),劾魏忠賢,不聽。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六月十日,升工部右侍郎,六月十三日署掌本部印信,九月九日蔭一子入監(jiān)兼賚銀幣,十月十八日蔭子胡我珫入監(jiān)讀書,十一月以鉆謀亞卿,冠帶閑住。崇禎元年(1629年)戊辰,起用,遇缺會推。崇禎二年(1629年)己巳,起刑部右侍郎,升左侍郎,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以刑部囚犯逃脫革職閑住,杖八十,贖杖為民。后文震孟為崇禎講解《魯論》講到「君使臣以禮」一段時,他反覆講解規(guī)諷,崇禎皇帝感悟降旨放出喬允升、胡世賞等。崇禎四年至五年,回鄉(xiāng)后的胡世賞為捍衛(wèi)合州城郭,保衛(wèi)沿街民房而倡捐在城北楊柳街嘉陵江岸修司空堤,共歷時5個月。堤高3.9丈,寬10丈,長60馀丈,又名胡公堤。在合州捐置漏澤園,在合州迎恩門外三里。崇禎十七年,起為戶部左侍郎。卒于家,年七十六歲。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浙江會稽人,字大生。性孝。父病,精心服侍十五年。父死,葬東湖,身背土石,建堤植樹,時稱孝子堤。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浙江會稽人,字大生。事父以孝聞。父死,營葬東湖,躬負土石,筑堤數(shù)十丈,上植橘樹,人稱孝子堤。卒年七十二。有《息吹堂文集》。
人物簡介
陳池養(yǎng)(1788年—1859年),字子龍,又字春溟,福建莆田人。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歷任直隸武邑、隆平、平鄉(xiāng)、元氏、河間等縣知縣。道光元年(1821年)辭官歸里,家居近四十年,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石堤,改稱鎮(zhèn)海堤。編撰《莆陽水利志》八卷、《慎余書屋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