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和敬
和順恭敬。禮記·樂記:“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span id="s9gnei2" class="book">《北齊書·文襄元后傳》:“容德兼美,曲盡和敬?!?span id="1e27aec" class="book">《清史稿·后妃傳·高宗孝賢純皇后》:“對嬪嬙兮想芳型,顧和敬兮憐弱質(zhì)?!?/div>
《國語辭典》:言言  拼音:yín yín
和悅而恭敬的樣子。《禮記。玉藻》:「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div>
《國語辭典》:穆然  拼音:mù rán
1.和敬?!顿Y治通鑒。卷九二。晉紀(jì)十四。元帝永昌元年》:「宮省穆然,必?zé)o虞也?!?br />2.靜思的樣子?!妒酚?。卷四七??鬃邮兰摇罚骸赣兴氯簧钏佳桑兴桓咄h(yuǎn)志焉?!埂稘h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于是吳王穆然,俛而深惟?!?/div>
分類:靜思和敬
《國語辭典》:眾望攸歸(眾望攸歸)  拼音:zhòng wàng yōu guī
深得眾人擁護、愛戴,為人心所歸依?!稌x書。卷六○。解系等傳。史臣曰》:「于時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曾無與二?!挂沧鳌副娡鶜w」。
《漢語大詞典》:佩仰
欽佩和敬仰。 秦牧 《愛友·諍友》:“從精神上去領(lǐng)會,可見這位老人對于前代杰出畫師的衷心佩仰?!?/div>
六和敬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僧以和合為義。和合有二義:一理和,同證滅理也,是在見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種,即六種敬具也。屬于見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yè)也。二、口和敬,同贊詠等之口業(yè)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yè)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蛎泻途?,同修行也?;蛎麑W(xué)和敬,與行和敬言別意同?;蛎┖途?,同布施之行法也。舊譯仁王經(jīng)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yè)、同戒、同見、同學(xué)?!贡緲I(yè)瓔珞經(jīng)上曰:「所謂六和敬:三業(yè)、同戒、同見、同行?!辜蜗槿释踅?jīng)疏下曰:「馀經(jīng)以同利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nèi)自謙卑,名之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義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業(yè)同,二口業(yè)同,三意業(yè)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見?!剐惺骡n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內(nèi)凡已還名事和,即六和也?!棺嫱ナ略肺逶唬骸噶停阂簧砗停沧?。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復(fù)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諍,是言語的不起爭論;三、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請參見附表。
六  ┌理 和──證擇滅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無諍
└事 和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愛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蓋外同他善,謂之和;內(nèi)自謙卑,謂之敬。今稱僧為六和,蓋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同見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見,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見和敬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
〔三、同行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行,而能了知無作無行,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積功德,當(dāng)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剛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壞。)
〔五、口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上上清凈口業(yè),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謂佛也。)
〔六、意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和敬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即六和敬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六和敬。
學(xué)和敬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六和敬)
六和敬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僧以和合為義。和合有二義:一理和,同證滅理也,是在見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種,即六種敬具也。屬于見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yè)也。二、口和敬,同贊詠等之口業(yè)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yè)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蛎泻途?,同修行也?;蛎麑W(xué)和敬,與行和敬言別意同?;蛎┖途矗际┲蟹ㄒ?。舊譯仁王經(jīng)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yè)、同戒、同見、同學(xué)?!贡緲I(yè)瓔珞經(jīng)上曰:「所謂六和敬:三業(yè)、同戒、同見、同行?!辜蜗槿释踅?jīng)疏下曰:「馀經(jīng)以同利為六也?!狗ń绱蔚谙轮略唬骸复肆途凑?,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nèi)自謙卑,名之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勾蟪肆x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業(yè)同,二口業(yè)同,三意業(yè)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見?!剐惺骡n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內(nèi)凡已還名事和,即六和也?!棺嫱ナ略肺逶唬骸噶停阂簧砗?,共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復(fù)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諍,是言語的不起爭論;三、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請參見附表。
六  ┌理 和──證擇滅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無諍
└事 和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愛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蓋外同他善,謂之和;內(nèi)自謙卑,謂之敬。今稱僧為六和,蓋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同見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見,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見和敬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
〔三、同行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行,而能了知無作無行,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積功德,當(dāng)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剛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壞。)
〔五、口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上上清凈口業(yè),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謂佛也。)
〔六、意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同戒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菩提,華言道。)
同見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見,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見和敬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
同行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通達實相正行,而能了知無作無行,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積功德,當(dāng)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身慈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剛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壞。)
口慈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上上清凈口業(yè),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謂佛也。)
意慈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