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485,分166頁顯示  上一頁  77  78  79  80  81  83  84  85  8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擴廓帖木兒(別稱 王保保 保保 河南王 )
僧清欲(南堂、了庵、南堂遺老 清欲 朱 )
郭鈺(彥章、景南 靜思 )
陶宗儀(九成 南村 )
胡奎(虛白 斗南老人 )
張翨( 翔南 )
梅思祖( 汝南侯 )
張端(希尹 溝南 世稱 溝南先生 )
張翼(翔南 )
陸聚( 河南侯 )
趙斗南
趙庸( 南雄侯 )
孫蕡(仲衍 西庵 世稱 南園五先生 )
齊泰( 節(jié)憫、忠敬 尚禮 南塘 )
釋文琇(南石 李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5 【介紹】: 元沈丘人。本姓王,小字保保。察罕帖木兒甥,養(yǎng)為子。至正二十二年,察罕帖木兒在益都被刺死后,拜太尉、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襲總父兵。攻陷益都,還屯駐汴、洛。與孛羅帖木兒爭山西地盤。二十五年,奉皇太子命討孛羅。孛羅既死,皇太子欲逼順帝禪位,擴廓不從。順帝封之為河南王,總天下兵,南下鎮(zhèn)壓義軍。而關中李思齊、張良弼兩軍不聽調,乃治兵相攻。所部關保、貊高等亦漸不聽指揮。明兵因此得乘虛北攻。二十八年,大都陷落。擴廓自太原退往甘肅。明洪武三年,退往和林。五年,敗徐達等軍于漠北,屢擾雁門、大同等地,拒明政府勸降。旋卒。

人物簡介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號了庵,別號南堂遺老,臨海人。得度徑山至正間主靈巖光福本覺諸剎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清欲。字了庵。南堂其號也。姓朱氏。臺之臨海人。住開福本覺靈巖三剎。有三會語錄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6—? 【介紹】: 元明間吉安吉水人,字彥章。元末隱居不仕。明初,以茂才征,辭疾不就。生平轉側兵戈,流離道路,目擊時事阽危之狀,故詩多愁苦之詞。于戰(zhàn)亂殘破郡邑事實,言之確鑿,尤足補史傳之缺。有《靜思集》。
元詩選
鈺字彥章,別號靜思,吉水人。壯年盛氣負奇,適當元季之亂,晚際明興,以茂才徵,不就。年逾六十,竟以貧死。其《春夜寒》詩序云:「余值時危,一窮到骨,薪米不給,恒自謂不敢僥倖,今春雨雪連旬,擁牛衣以當長夜,寒砭肌骨,遂成痁瘧?!蛊湓娫疲骸干賶褞讜r頭欲白,夜闌山鬼瞰孤燈?!挂嗫砂б眩§o思詩清麗有法,格律整嚴。其于離亂窮愁之作,尤悽惋動人。殆所謂詩窮者歟!嘉靖間,八世孫廷昭裒集其詩刻之。羅念庵曰:「靜思為吾族志行之甥,經歷艱難,閭里流離之狀,皆目見之。當時故實,可裨野史。其贈吾族秀賓詩有云:『圣賢去我遠,縻茲糟粕味。當其得意時,何如卿相貴?!粏韬簦嗽娙怂愿F餓終身而不悔也?!鼓钼执搜裕芍^深知靜思者。
欽定四庫全書·靜思集·提要
(臣)等謹案:靜思集十卷,元郭鈺撰。鈺字彥章,吉水人。江西通志稱其元末遭辭,隱居不仕。明初以茂才徵,辭疾不就。集首有洪武二年廬陵羅大已序,亦稱其有經濟,能自守。今按集中有辛亥秋詔舉秀才,余以耳聾足躄縣司,逼迫非情,因成短句一詩。辛亥為洪武四年,又在作序后二年,則所謂能自守者信矣。又癸丑首正詩中有盲廢倦題新甲子,醉來謾說舊山川,貞元朝士今誰在,東郭先生每自憐之句,是其不忘故國,抗跡行吟,志操可以槩見。又有乙邜新元六十生辰詩,則其入明已八年矣。跡其生平,大抵轉側兵戈,流離道路,目擊時事,阽危之狀,故見諸吟詠者每多愁苦之詞。如悲廬陵、悲武昌諸篇,慷慨激昂,于元末盜賊殘破郡邑事實,言之確鑿,尤足裨史傳之闕。其遺集本藏于家。嘉靖間,羅洪先始為序而傳之。而其孫廷詔等不知。編次之法,前后舛錯,殊無義例。以行世既久,今亦姑仍其舊錄之云爾。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靜思集·序
桂林郭君彥章,自其先世林澗先生得紫陽朱子之學于靜春劉公,子孫世守以為家法。后來若西窗先生、諟溪先生,皆能沈潛精敏,深有造詣,其所自得,于先儒之,議多所發(fā)明。彥章固守其家法者也。經亂以來,遇事感觸,情之所至,勃郁于中,不能自已,則輒形之歌詠,或登高而嘯,或臨流而嘆,扣壺擊節(jié),慷慨激揚,商歌之聲,隱隱動林壑,聞者知其為妙也。錄成編帙,間以示予。予愛其題無泛作,必有關涉,章無羨句,必有警發(fā)。雖其片詞單言,特出諧謔,然亦未嘗不使聽者為之怡然喜赧然愧。其于世道人物天理民彝,有所感發(fā),是真得古詩人諷刺之義者?歟!亦其所飬固有異于人歟?使余序之,余非能詩者也,將何以為之言哉!雖然,余于彥章之詩,亦不能無所感焉。何也?國風、雅、頌,大抵皆古之樂章,固必以音節(jié)為之主,而詩本性情者也。夫中人之性情,不能不有所偏,隨其所偏,徇其所至,則溢而為聲音,發(fā)而為言笑,亦各有自得之妙焉。是豈可以人力強同之哉。漢魏而下,詩之合作,莫盛于唐,然凡稱名家文章,雖有淺深高下,不可一槩論,而未有不本于性情。掩卷讀之,使人自辨,未有不得其人之彷佛者,此不可強同之驗也。以是知學詩者固當以涵飬性情為本,而不當專求工于詞也。而近年以來,江湖作者,則往往托以音節(jié)之似,必求工于詞,而不本于性情。譬之刻木為人,衣之寶玉,面目機發(fā),似則似矣,被服瑰奇,美則美矣。然求其神情色態(tài),出于天然自得之妙者,終莫知其所在也。又且專掇取古人一二勝處藻繢織組,驟而讀之,動心駭目。又如八珍之饌,五侯之鯖,幾使下箸無可揀擇。后生晚進,慕而效之,如恐不及,直謂太羹玄酒為淡泊,清廟明堂為樸斲,又詩道之一變也。嗟夫!抵掌談笑,似孫叔敖,豈果似孫叔敖哉?亦強為之詞耳。彥章之于詩,規(guī)矩音節(jié),盡出唐人,而不拘拘焉擬規(guī)以為圓,摹矩以畫方,而自得之妙,固在言外。此余之所深愛也。故書之卷末,而歸之彥章。將以吾言為然乎?不然乎?彥章有經濟,能自守,觀其詩可見矣。 洪武二年己酉,廬陵羅大已伯剛序。 元鄙儒術,七八十年間,科舉詔不歲下,山林之士無他慕,因各肆力于文學,于是多為古辭詩歌,以道己志。在吾族鄰而姻者,有郭靜思先生,與先翠屏諸公倡和往來,而先竹軒公及里中宋、周、李、楊諸君子,固皆一時杰出者也。茲數人者,不獨能為古辭詩歌而已,尤善測微隱明道理,言又足以發(fā)之。至其處貧遭遇,卓然自守不少涅,流俗皆以為當然,無用矯強,使得一命所立,必有可觀。顧老于蓬藋,不少概見,馀其精神僅寓于聲律,可哀也己。靜思名鈺,字彥章,高村桂林人,吾族志行甥。壯年奔走,資筆以為飬。晚際明興,徵茂才,辭疾不就。年踰六十,竟貧死。常訪其家,孑然無遺,獨幸詩歌猶有錄者。蓋平生經歷時勢艱危、閭里流離之狀,若目見之。所載郡邑失沒日月,與當時死事故實,可裨野史,有關懲勸。而一時杰出,相從唱和,又皆世家文獻之徵,不忍其泯沒也,因校訛舛,屬其八世從孫廷昭入梓以傳。憶靜思贈吾族秀賓詩有云:圣賢去我遠,糜茲糟粕味。當其得意時,何如卿相貴。嗚呼,此詩人所以窮餓終身而不悔也。靜思詩未知去古何若,然一時杰出者,役志止是,不亦可以觀國乎。靜思酷好泉石,所居去余蓮洞三里許,吟眺獨未一至,將猶少之然歟?必有為解嘲者。 嘉靖四十年辛酉仲夏癸未,蓮洞病樵羅洪先撰并書于念庵之止止齋中。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七
鈺字景南,濠人,營國公英子。 田按:營國子孫最名風雅,景南詩清迥絕俗,紈綺中乃有如此標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6—? 【介紹】: 元末明初浙江黃巖人,字九成,號南村。元末應試不中。于學問無所不窺。元末避兵,僑寓松江之南村,因以自號。累辭辟舉,入明,有司聘為教官。永樂初卒,年八十余。輯有《說郛》、《書史會要》,著《南村詩集》、《輟耕錄》。
詞學圖錄
陶宗儀(1316-1403) 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巖人。學博雜,豐著述。有《南村詩集》、《南村輟耕錄》。編有《說郛》等。
欽定四庫全書·南村詩集·提要
臣等謹案:南村詩集四卷,明陶宗儀撰。宗儀有國風尊經,已著錄。是編毛晉嘗刻入十元人集。劉體仁七頌堂集有與張實水尺牘,稱讀史不載陶南村,竊謂此君靖節(jié)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內,如倪瓚、顧阿瑛,亦皆親見新朝。然瓚遁跡江湖,阿瑛隨子謫徙,未沾明祿,自可附朱子綱目、陶潛書晉之例,宗儀則身已仕明,孫作滄螺集中有陶九成小傳可證。晉仍列之元人,非事實矣。觀集中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孫即位詩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對兒孫兩鬢霜。則宗儀、臣明原不自諱。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門,二日早朝,三日率諸生赴禮部考試,十日給賞,十一日謝恩諸詩,即明史本傳所謂洪武二十九年率諸生赴禮部試時作也。是又豈東籬采菊之人所肯為之事,又何必曲相假借,強使與栗里同稱乎?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考其題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作耳。其編次年月,頗為無緒。殆雜收遺稿而錄之,未遑銓次。又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載澄懷樓七律一首、送殊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見收。知非宗儀自編也。毛晉品其詩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然格力遒健,實虞、楊、范、揭之后勁,非元末靡靡之音。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南村詩集
陶宗儀字南村,號九成,臺州黃巖(今屬浙江)人。元末舉進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諸生到南京赴禮部試,賜鈔而歸。宗儀學識廣博,不但長于詩文,精于書法,還勤于記述典章制度。著有《國風尊經》、《南村詩集》四卷、《南村輟耕錄》三十卷、《滄浪棹歌》一卷,又節(jié)錄前人的小說筆記等為《說郛》?!?a target='_blank'>南村詩集》卷一為古詩,卷二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卷三為七言律詩,卷四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毛晉嘗刻入《十元人集》。劉體仁《七頌堂集》有與張實水尺牘,稱“讀史不載陶南村,竊謂此君靖節(jié)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內,如倪瓚、顧阿瑛亦皆親見新朝。然瓚遁跡江湖,阿瑛隨于謫徙,未沾明祿,自可附朱子綱目陶潛書晉之例。陶宗儀則身已仕明,孫作《滄螺集》中有陶九成小傳可證。毛晉仍列之元人,非事實。觀集中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孫即位詩》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對兒孫兩鬢霜”。則陶宗儀臣明,原不自諱。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門、二日早朝、三日率諸生赴禮部考試、十日給賞、十一日謝恩諸詩,即《明史》本傳所謂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諸生赴禮部試時作。是又豈東籬采菊之人所有為之事,何必曲相假借,強使與栗里同稱。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考其題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所作。其編次年月,頗為無序,殆雜收遺稿而錄之。其詩平實順暢,雖受元末纖秾風氣的影響,但格力遒健,在明初,頗有影響。有浙江鮑士恭家藏本。毛晉汲古閣刊本(收于《元人十種詩》)行世。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三
宗儀字九成,黃巖人。洪武六年,舉人才至京,以病辭,放歸。有《滄浪棹歌》、《南村集》。 (《四庫總目》:陶宗儀《南村詩集》四卷。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考其題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作耳。其編次年月,頗為無緒,殆雜收遺稿而錄之,未遑詮次。又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載《澄懷樓》七律一首,《送株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見收,知非宗儀自編也。毛晉品其詩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然格力遒健,實虞、楊、范、揭之后勁,非元末靡靡之音。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孫作《滄螺集》:陶先生宗儀沖襟粹質,灑然不凡,務古學,無所不窺。出游浙東、西,師潞國張公翥、永嘉李孝光、京兆仕本,問文章為事,故其繩檢家法,過人遠甚。尤刻志學,工舅氏趙集賢雍篆筆。至正間,辟舉行人、校官,皆不就。張士誠開閫姑蘇,數郡之士畢至,其部帥議以軍咨屈,謝不往。洪武辛亥,命守令舉人才,以病免。藝圃一區(qū),果蔬薯蕷,度給賓祭已,馀悉種菊,栽接溉壅,身自為之。間遇勝日,引觴獨酌,歌所自為詩,撫掌大噱,人莫測也。晚益閉門著書,世所共傳《說郛》一百卷、《輟耕錄》三十卷、《書史會要》九卷、《四書備遺》二卷、其未脫者不預焉。 周亮工《因樹屋書影》:馀幼時在金陵,聞舊柵中老寇四家有《說郛》全部,以四大廚貯之。近見虎林刻本才十六套,每一種為數少者尚全鐫,多者咸為逸去,甚至每集有存不四五葉者。陶氏當時即有棄取,未必如是之簡。此刻未出,博古之士多有就寇家鈔錄者,及刻出,不知者以為《說郛》盡于此,更不知求其全。余常言自刻本《說郛》出,而《說郛》亡矣! 姚弘緒《松風遺韻》:郁文博嘗手錄《說郛》一百卷,其?!?a target='_blank'>說郛》有作云:「白頭林下一耆儒,終歲樓中校說郛?!菇穹婚g所刻《說郛》,首列郁序,知即文博手定本也。 田按:汲古閣刻《元十家集》有《南村詩》四卷。每疑南村在明初亦一作家,而明人選本多不之及,大抵皆以為元人,則不自毛晉始矣。至牧齋引《丙子率諸生赴禮部考試》,疑其曾列官教授。竹又援其《乙卯人日》等詩,謂此等詩可以不作而作之,宜錄入明詩?!端膸臁肥杖朊魅思悾撃硕ㄒ?。易代之際,非特出處不可茍,即著作亦不宜輕易下筆,義嚴矣哉?。?/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浙江海寧人,字虛白,號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寧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虛白,號斗南老人,海寧人。官寧府教授。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二
奎字虛白,海寧人。洪武中以儒學徵授寧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六卷。 (《四庫總目》:奎生元至順間,嘗游貢師泰之門,集前有寧王權序。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吾鄉(xiāng)云東逸史曾手錄其稿,舊藏項氏天籟閣,繼歸高氏稽古堂,后為華山馬思贊所藏?!拱附袷浪鶄骺猿鎏旎[閣鈔本,止有四卷,前有項元汴題識,而無寧王原序。此本為明初寧王府文英館所刊,見于《寧府書目》。昆山徐氏傳是樓又從原刻影鈔,實分六卷,凡詩一千九百馀首。與項氏所藏互校,乃知彼多所脫佚,不為足本。觀寧王序中載宗哲徐將軍居西山,有道士過訪食蕨,道士吟一絕句云:「一拳打得地皮穿,握住東風不放拳。只待杜鵑啼血后,放開鳳尾始朝天?!箚柶渌?,以箸書斗南老人四字。時先生未有是稱,后得先生稿,方知先生詩也。與所載「望湖亭」一事,文相連屬。而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獨未采錄,知彝尊所見惟天籟閣殘本,其記「望湖亭」事亦從都穆《南濠詩話》摭入耳??姴皇碌耧?,往往有自然之致。彝尊謂其功力既深,格調未免太熟,誦之若古人集中所已有者,其言誠不為過。然舂容和雅,其長處亦不可掩。視后來之捃拾摹擬者固有間矣。 《清江集》:虛白從民曹貢公玩齋學詩,公為指授三經、三緯法,及論漢、魏以下之變。故虛白未三十,已進于詩,凡觸物而成者,粲然春翹之擢穎,翕然天籟之投曲。 《詩談》:海昌胡虛白:一鶚橫秋,群鳥斂翼。 《七修類槁》:浙省員外郎張光弼名昱,廬陵人,元末政壞,遂棄官不仕,以詩酒自適,號一笑居士。嘗曰:「吾死埋骨西湖,題曰『詩人張員外墓』足矣?!购蠊缙溲浴:2摪鬃髟娨缘踉疲骸付煞焕飶垎T外,頭白相逢只論詩。今日過門君不見,小樓春雨燕歸遲?!埂肝髯雍^碧草春,天留山水葬詩人。老逋泉下應相見,為說梅花寫得真」二仙坊在杭之壽安坊西,即今之花市也。 田按:虛白長于樂府,七言斷句,風藻翩翩,殊有標致。余所見《斗南集》系影鈔寧國文英館本,與《四庫》著錄一千九百馀首之數適合,洵為罕見之笈,《詩綜》第錄六詩,不足見其所長,特廣為甄錄,與海內談藝家共賞之。)
張翨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翼。元末明初浙江嘉興人,先世建德人,徙居嘉興,字翔南。博極群書,作文敏捷,好為奇語。元至正間與金絅以龍門賦鄉(xiāng)舉高第,舉甬東書院山長,不就。明初征入禮局,事竣,賜金歸里。有《梓宇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四
一作翼。)字翔南,建德人,徙居嘉興。元末舉于鄉(xiāng)。明初徵入禮局,告歸。有《梓宇集》。 田按:竹詫稱翔南所居有巨梓,徐一夔為作記。余檢梁孟敬《石門集》亦有《梓宇記》云:「今天子將即大位,寅與君同受詔,稽古《》文。」則翔南征入禮局,亦在吳元年矣。
梅思祖 朝代:明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82 【介紹】: 明河南夏邑人。元末為義兵元帥,先后從劉福通、張士誠。至正二十六年,以淮安降徐達。擢大都督府副使,從攻張氏湖州、平江,有功,遷浙江行省右丞。明洪武元年,從徐達北征,取山東、汴洛、晉、冀及漢中等地。封汝南侯。十五年,從傅友德取云南。署云南布政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83 【介紹】: 元江陰州人,字希尹,號溝南。博學好修。歷官江浙行樞密院都事。人稱溝南先生。有《溝南漫存稿》。
元詩選
端字希尹,江陰人。博學好修,以薦授紹興路和靖書院山長。歷官海鹽州判官、江浙行樞密院都事。人稱為溝南先生。所著有《溝南漫存稿》。子宣,洪武初與修《元史》,擢翰林編修。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六
翼,字翔南,先世建德人,徙嘉興,篤學好古,博極群書,屬文敏捷,好為奇澀語。至正乙巳薦于鄉(xiāng)與金絅俱以龍門賦中高等舉甬東書院山長不就明初徵入禮局事竣賜白金歸洪武三年郡庠延訓諸生其家居近宣公祠庭有鉅梓顏曰梓宇同局梁石門撰記釋雪廬有詩著有梓宇集不傳
陸聚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90 【介紹】: 元明間人。仕元,為樞密院同知。以徐、宿二州附朱元璋,任江南行省參政,仍守徐州。后改山東行省參政。從取元都等地,以功封河南侯。又屯田陜西,練兵臨清,理福建軍務。后受胡惟庸案牽連,被殺。
趙斗南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趙斗南,河南河南府鞏縣人,進士出身。洪武四年,會試八十一名,登進士三甲,授金華府東陽縣縣丞。
趙庸 朝代:明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93 【介紹】: 明廬州人。元末與兄趙仲中聚眾結水寨,屯巢湖,歸朱元璋。破陳友諒,伐張士誠,定中原,克太原,下關陜,援大同。功僅亞于大將軍。以在應昌曾私納奴婢,不得封公,封南雄侯。以左副將軍從燕王出古北口,收降乃兒不花。還,坐胡維庸黨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34—1389 【介紹】: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號西庵。博學工詩文。明兵下廣東,蕡為何真作書請降。洪武中歷虹縣主簿、翰林典雅。預修《洪武正韻》。出為平原簿,坐事被逮,罰筑京師城垣。旋得釋。十五年,起蘇州經歷,坐累戍遼東。又以嘗為藍玉題畫,論死。有《西庵集》。
全粵詩·卷五八
孫蕡(一三三七——一三九三),字仲衍,號西庵。順德人。南園五先生之首。元末避亂鄉(xiāng)間。早年為廣東行省右丞何真幕僚。明太祖洪武初,廖永忠南征至廣,真求蕡作書,請歸附,曲盡誠款。永忠不戮一人,闔境帖然,蕡之力也。洪武三年(一三七○)舉于鄉(xiāng)。初授工部織染局使。尋出主虹縣簿。入為翰林典籍。蕡嘗與黃哲、王佐、李德、趙介結詩社于南園抗風軒,世稱為南園五先生。后以事被誣,謫戍遼東。又以題畫坐藍玉黨,被株連處死。門人黎貞收葬于安山之陽。著有《西庵集》八卷?!?a target='_blank'>明史》卷二八五有傳。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仲衍,南海人。洪武時翰林典籍。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衍,南海人。洪武中自工部織染局使出為虹縣主簿選入為翰林典籍復外補平原主簿尋除蘇州府經歷謫遼東坐黨禍伏法有西庵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九
蕡字仲衍,南海人。洪武庚戌舉人,授工部織染局使。尋出為虹縣主簿,擢翰林典籍,復出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為蘇州經歷,謫戍遼東,坐藍玉黨死。有《西庵集》八卷。 (《四庫總目》:孫蕡當元季綺靡之馀,其詩獨卓然有古格,雖神骨雋異不及高啟,而要非林鴻諸人所及。黃哲、李德、王佐、趙介與蕡?zhí)柲蠄@五先生。哲之五言古體,祖述齊、梁,德之七言長篇,胎息溫、李,俱可自名一家。惟佐氣骨稍卑,未能驂駕,而介詩所存太少,不足以見所長。 黃佐《明音類選》:吳下四杰、嶺南五先生,大家輩出,莫不比興成音,其深于詩者乎? 《詩談》:嶺南孫仲衍、王彥舉、黃庸之、趙伯貞,李仲修時稱五杰,惟仲衍清圓流麗,明珠走盤,不能自定,彥舉雄俊豐麗,殆敵手也。德慶李文彬亦時勁敵,后瓊山丘浚詞雖豐腴,勁秀則少矣。 《國雅》:廣中四杰,并有盛才,特閑于七言。如孫之《蔣陵兒》、《次武昌》,黃之《戰(zhàn)城南》,李之《秋情》等篇,能自迥出常境,綺嶄處亦類初唐語。 《詩藪》:孫仲衍《驪山老妓行》濃麗繁富,殆過千言,而中多猥{宀兒}。孫同時嶺南黃哲亦長七言古,才情少劣,氣骨勝之。屈大均《廣東新語》:廣州南園詩社始自國初五先生。越山詩社始自王光祿浙逵、倫祭酒以訓。俘丘詩社始自郭光祿棐、王光祿學曾。訶林凈社始自陳宗伯子壯,而宗伯復修南園舊社,與廣州名流十有二人倡和。葉石洞云:「東廣好詞,縉紳先生解組歸,不問家人生產,惟賦詩修歲時之會?;浫斯识喔咧履藸??;浽娮晕逑壬衿?,至黃文裕而復興?!龟愒其仍疲禾焓饭^齊、魯文學其天性。粵于詩則有然矣。我國家以淮甸為豐、鎬,則粵應江,漢之紀,《風》之所為首《二南》也。五先生以勝國遺佚,與吳四杰、閩才子并起,皆南音,風雅之功,于今為烈。」 《本事詩》:仲衍才調杰出四人之上,即吳中四杰亦應讓步。 鄧球《泳化類編》:孫蕡博學善詩,豪逸足追古,為宋潛溪高弟。太祖誅藍玉,蕡嘗為玉題畫,被逮將刑,口占一詩云:『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既誅,太祖問監(jiān)殺指揮,蕡死時有何言,指揮以前詩對。太祖怒曰:「彼有如此好詩,汝乃不奏而遂殺之,何也?」亦命殺之。 趙翼《陔馀叢考》:明孫蕡為藍玉題畫,臨刑口占云云。按:此詩乃五代時江為所作。為建州人,值王氏國亂,其友欲亡奔江南,為為草《投江南表》。其友未出境被擒,搜得稿,遂并收為。為臨刑詞色不撓,乃索筆為詩曰:「衙鼓驚人急,西傾日又斜。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事見潯陽陶岳所撰《五代史補》第五卷。今乃移之仲衍何耶?豈仲衍被刑時誦此詩以寓哀,聞者不知,遂以為仲衍自作耶? 田按:仲衍與彥舉、庸之、仲修、伯貞稱南園五先生。其實南園結社,抗風軒中吟侶,仲衍一一舉之,伯貞不與也?!?a target='_blank'>西庵集》中《琪琳夜宿與彥舉聯句序》云:「疇昔年十八九時,一時聞人相與友善,若洛陽李長皮仲修、郁林黃別駕楚金、東平黃通守庸之、武夷王徵士希貢、維揚黃長史希文、古岡蔡廣文養(yǎng)晦、番禺趙進士安中、及其弟通判澄、徵士訥、北平蒲架閣子文、三山黃選士原善共結詩社南園之曲,豪吟劇飲,更唱迭和,而彥舉與馀為同庚,情好尤篤。」獨不及伯貞名。黃才伯云:「伯貞嘗以一囊自隨,遇景即投詩其中,絕不為人留題??N紳恒病其狷。日往還西樵泉石間,獨與八十翁劉樂善,相倡和以自娛。方孫、王、李、黃結社南園,更迭倡和,而伯貞自成一家言。世以四子并之,稱五先生。」此亦伯貞不與結社之一證也。繼讀伯貞《聽雨詩》有云:「南園多酒伴,有約候新晴?!褂炙圃c南園詩社者。或入社較晚,故仲衍琪《琳聯句序》偶不及之耶?仲衍于詩社中,獨推許彥舉,其作《南園歌》云:「昔在越江曲,南園抗風軒。群英結詩社,盡是琪琳仙。滄洲之盟誰最雄?王郎獨有謫仙風??窀璺爬擞駢厝保瑒★嬃芾鞂m錦紅。青山日落情人已,王郎拂袖花前起。歡呼小玉彈鳴箏,醉倚庭梧按宮徵。哀弦泠泠樂末終,忽有華月出山東。裁詩復作《夜游曲》,銀燭飛光白似虹。當時意氣淩寰宇,湖海聲詩萬人許。酒徒散落黃金空,獨臥茅檐夜深雨?!棺x此詩,可想見南園風雅之盛。迄今游嶺海者,詫為美談。仲衍家有煙霞寄傲事,當與南園抗風軒并峙不朽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2 【介紹】: 明應天府溧水人,初名德。洪武十七年舉應天鄉(xiāng)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歷禮、兵二部主事。為太祖器重,賜名泰,受顧命。建文時,進兵部尚書,與黃子澄同參國政,密議削藩。靖難兵起,又建議發(fā)兵討伐。燕王朱棣率軍入京,被執(zhí),不屈而死。福王時追謚節(jié)憫。
維基
齊泰(14世紀—?—1402年),本名德,獲明太祖賜名泰,字尚禮,號南塘,直隸溧水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人,明初政治人物。齊泰為洪武甲子解元,戊辰進士,歷任禮、兵二部主事、兵部郎中、左侍郎。明太祖臨終時,齊泰被招去接受顧命。建文帝即位后,晉升兵部尚書,與黃子澄建議削藩。結果引發(fā)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奪得帝位后,將齊泰逮捕并處死。清乾隆年間,高宗為建文諸臣平反,齊泰追謚忠敬。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南石文琇禪師。儒釋兼修。宗說俱妙。負超卓之才。懷奇?zhèn)ブ畾?。行中仁公。住靈巖。得和尚。猶慈明之得黃龍也。后和尚出世。瓣香嗣公。不忘所自。初住蘇之普門。次靈巖。三遷主萬壽。未幾。退隱吳淞之上日。與山翁野老。說無義語為樂。而大忘人世也。逮我明圣天子即位。詔天下儒釋道流深通文義者。纂脩大典。和尚應詔而起。留京三年。書完。值國家建報恩大齋會。和尚預焉。居無何。杭之住持缺席。僧錄日公。舉非南石和尚不可。于是。欣然遂行。南州溥洽贈以詩云。緇袍如水赴瑤京。愛子相過雙眼明。豈有文章追李杜。敢言傳習到臺衡。青燈夜雨寒窗約。黃葉秋風故國情。見說生公還聚石。扁舟早系闔閭城。洪武十一年。皇上以萬機之暇。憫念吾徒為佛弟子者。鮮能精通教典。深究禪學。得頒睿旨。俾習般若心經。金剛楞伽。晝則講演。夜則坐禪。務期曉達。師因說七偈以贊。初首云。圣皇親受靈山記。手執(zhí)金輪御萬方。詔諭僧徒令講習。叢林頓覺有輝光。末首云。窮通教典與參禪。是大因緣非小緣。幸遇圣君能注意。吾徒何事不加鞭。有普門靈巖徑山語錄。及佛祖贊一卷。行世。后未考所終。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文琇,字南石,姓李氏,昆山人。出家邑之紹隆庵,參法要于行中仁,居虎邱,得言外旨。有《續(xù)傳燈錄》、《四會語》行世。慧無盡者,不知何許人。洪武間為虎邱藏主,文琇稱其戒簡冰清,禪誦勤勇,刺血書大乘經,攻苦行澹,備行三寶中事,孜孜弗懈。學教觀于古庭,聽《楞嚴》于融室。又從行中究別傳之旨,及示身火聚,灰燼出舍利如粟。其行德之顯驗如此。又僧起,字滅宗,初住天臺華頂山,來主虎邱,專力宗門,不省俗事,臨終盡出平生文字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