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126—119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孝宗初,知處州,修復(fù)通濟堰,民得灌溉之利。乾道六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除中書舍人。淳熙五年,拜參知政事,僅兩月,被劾罷,奉祠。后因病,退居故里石湖。卒贈少師,追封崇國公,謚文穆。素有文名,尤工于詩。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全宋詩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號石湖居士,吳(今江蘇蘇州)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除徽州司戶參軍。三十二年,入監(jiān)太平惠民和劑局。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編類高宗圣政所兼敕令所檢討官。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累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為言者論罷。三年,起知處州。五年,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使金。使歸,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及實錄院同修撰。七年,知靜江府兼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年召對,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拜參知政事,尋罷。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資政殿大學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今傳《石湖居士詩集》三十四卷,及《吳郡志》、《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事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傳?!》冻纱笤?,以《四部叢刊》影印清康熙顧氏愛汝堂刊本為底本。校以明弘治金蘭館銅活字本(簡稱明本)、康熙黃昌衢藜照樓刻《范石湖詩集》二十卷(簡稱黃本),并酌采清沈欽韓《范石湖詩集注》(簡稱沈注)。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詞學圖錄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人。南宋四大詩人之一。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黃鶴樓志·人物篇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江蘇)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累官禮部員外郎、靜江知府、資政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工詩詞,以善寫田園詩著稱,與尤袤、楊萬里、陸游合稱“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有《石湖居士集》等。孝宗淳熙四年(1177)中秋,由四川卸任東回臨安,經(jīng)過武昌時曾數(shù)次登臨黃鵠山南樓,作《水調(diào)歌頭?中秋飲南樓》并載入其所撰《吳船錄》,抒發(fā)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抑郁之情,開登南樓題黃鶴樓詞之先河。并在南樓題詩七律《鄂州南樓》,描繪武昌中秋之夜的迷人景象,表達出對江城的贊美之情。全宋文·卷四九七五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一字幼元,早號此山居士,后號石湖居士,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隆興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乾道元年升校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罷,主管臺州崇道觀。三年,起知處州。五年,召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擢起居舍人兼侍講,仍兼實錄院檢討官。六年五月,遷起居郎。使金還,除中書舍人、同修國史。九年,出為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靜江府。淳熙元年,除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四年,以病丐歸。入對,除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知貢舉,尋兼直學士院,以中大夫參知政事,兼權(quán)修國史日歷。出知婺州、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帥江東兼行宮留守、知建康府。十年丐閑。十五年起知福州,力辭。紹熙三年,知太平州,旋丐歸。四年薨,年六十八。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資政殿大學士贈銀青光祿大夫范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本傳,于北山《范成大年譜》,孔凡禮《范成大年譜》。
人物簡介
【生卒】:1126—1199 【介紹】: 宋開封人,字光錫,初名興宗?;兆卩嵑笸饧胰缹O。以外戚恩授成忠郎。孝宗乾道初,徙福建路兵馬鈐轄。知廬、揚二州,皆有政績。光宗紹熙中,遷保靜軍承宣使。寧宗即位,知明州。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卒謚忠肅。有《奏議》。全宋文·卷四九九○
鄭興裔(一一二六——一一九九),初名興宗,字光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兆卩嵒屎笾秾O。初以后恩授成忠郎,充干辦祗候庫,累至江東路鈐轄。乾道間徙福建路。淳熙間,歷差浙東、浙西、江東提刑,入知閤門事兼干辦皇城司,又兼樞密副都承旨,出知廬州、揚州。紹熙元年,遷保靜軍承宣使,召領(lǐng)內(nèi)祠。寧宗即位,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慶元五年卒,年七十四,謚忠肅。見《武泰軍節(jié)度使贈太尉鄭公興裔神道碑》(周必大《文忠集》卷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五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26—1204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子充,又字洪道,號省齋居士,晚號平園老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授徽州戶曹,累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即位,除起居郎,應(yīng)詔上十事,皆切時弊。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后任樞密使,創(chuàng)諸軍點試法。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進左丞相。光宗時,封益國公。遭彈劾,出判潭州。寧宗初,以少傅致仕。卒謚文忠。工文詞,有《玉堂類稿》、《玉堂雜記》、《平園集》、《省齋集》等八十一種,后人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攻愧集》卷九四神道碑》全宋詩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詵通判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為太學錄,累遷編類圣政所詳定官兼權(quán)中書舍人兼權(quán)給事中。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因繳駁龍大淵、曾覿除知閤門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劍州。六年,除秘書少監(jiān)兼直學士院。八年,兼權(quán)中書舍人時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興府。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未幾,為韓侂胄指為偽學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開禧三年(一二○七),賜謚文忠。生平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事見本集卷首年譜,《宋史》卷三九一有傳。 周必大詩,以清黃丕烈校跋并抄補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宋開禧二年刊本(簡稱宋本,原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校者校補及異文甚夥,部分有判斷,不少僅羅列未定。整理時凡異文與宋本相同,文義且無窒礙者,概從宋本。四庫本錯奪衍倒極多,而編次較底本、宋本合理,從四庫本。編為十四卷。詞學圖錄
周必大(1126-1204) 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卒謚文忠。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交深誼篤。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xù)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全宋文·卷五○一四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初字弘道,自號平園老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及第,授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中博學宏詞科,授建康府學教授。孝宗即位,除起居郎,遷權(quán)中書舍人。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淳熙五年,除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進左丞相,封益國公。紹熙二年,除觀文殿學士,判潭州。慶元元年,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贈太師,賜謚文忠。著有《周益國文忠公集》二百卷(存)。見周綸《周益國文忠公年譜》(本集卷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江都人,居丹陽,字志道,號吳門老圃、樂閑居士、柳溪釣翁。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陳康伯薦于朝,除樞密院編修。論御金五事,請筑和州城壘。隨高宗視師至鎮(zhèn)江,上《恢復(fù)要覽》五篇。至建康,又奏論三國六朝形勢與今日不同,要當無事則都錢塘,有事則幸建康,為高宗采納。歷知建康、寧國二府及贛、廬二州。卒年六十。有《建康志》、《菊譜》。全宋詩
史正志,字志道,號樂閑居士、柳溪釣翁、吳門老圃,占籍江都(今江蘇揚州),寓居丹陽(今屬江蘇)。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授歙縣尉。三十一年,除樞密院編修官,次年,遷司農(nóng)寺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九、一九九)。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江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尋改福建,再除江西。秩滿,召除左司兼檢正,兼權(quán)吏、刑、兵部侍郎。乾道三年(一一六七),知建康府,移知成都,六年,為江浙京湖淮廣福建等路都發(fā)運使。七年,以事謫居永州。淳熙中歷知寧國府、贛州、廬州,卒于任,年六十。有《清暉閣詩》(明嘉靖《惟揚志》卷一九),已佚。《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五首。全宋文·卷四八八二
史正志,字志道,號吳門老圃,鎮(zhèn)江府丹陽(今江蘇丹陽)人。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授歙縣尉。以陳康伯薦,除樞密院編修。乾道三年知建康府、兼沿江水軍制置使。高宗視師江上,上《恢復(fù)要覽》五篇。車駕駐建康,言三國六朝形勢與今不同,無事宜都錢塘,有事則幸建康。詔下集議,從之。乾道六年以戶部侍郎為兩浙、京、湖、淮、廣、福建等路都大發(fā)運使。晚歸姑蘇以終老,號樂閑居士、柳溪釣翁,卒年六十。著有《建康志》十卷、《菊譜》一卷(存)。見《宋史》卷三四、一六七、二○四、二○五,《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八,《景定建康志》卷一五。
人物簡介
祖南,居南岳,刺血書《彌陀經(jīng)》五百卷,《金剛》一百卷,《法華經(jīng)》一部,歷二十有七年。孳孳不舍,至血枯骨立,號佛之聲,不絕一日。至丈室升座,而體中舍利迸出。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嘉興華亭人,寄籍臨安錢塘,字進道。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孝宗淳熙間歷知鄂、信二州,旋改主管亳州明道宮。工詞。有《蕭臺公余詞》。全宋詩
姚述堯,字進道,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清乾隆《杭州府志》卷六七)。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知樂清縣(清光緒《樂清縣志》卷七)。九年,權(quán)發(fā)遣處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一六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于知鄂州任放罷(同上書職官七二之三六)。十五年,起知信州,旋改主管亳州明道宮(同上書職官七二之四九)。全宋文·卷四九二二
姚述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乾道中歷知樂清縣事,權(quán)發(fā)遣楚州。淳熙中除提點江淮等路坑冶。九年,知鄂州,以言者論放罷。十五年,被命知信州,旋改主管亳州明道宮。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三六、四九,食貨三四之二六、二九,永樂《樂清縣志》卷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人物簡介
江文叔(一一二八~一一九四),初名登,字清卿,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高宗紹興二十七(一一五七)進士,調(diào)南雄州教授,通判建寧府。孝宗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提舉廣南西路市舶。光宗紹熙五年卒,年六十七。事見《周文忠集》卷七二《廣南提舉市舶江公墓志銘》。全宋文·卷五○一三
江文叔(一一二八——一一九四),初名登,字清卿,后改今名,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為南雄州學、靖江府學教授,通判建寧府。淳熙十三年為廣南提舉市舶,奉祠歸。紹熙五年卒,年六十七。見《廣南提舉市舶江公文叔墓志銘》(《周文忠公集》卷七二)。又,建州建陽人江明(一一二六——一一八七)亦字清卿。本書所收三文署名江清卿,未詳系文叔或明所作,今姑系于前者。
人物簡介
【生卒】:1128—1182 【介紹】: 名或作墩、{孰/山}、郭。宋臺州臨海人,其先越州新昌人。字子重,號克齋。警悟不群,究心理學。從朱熹游,熹嘗稱其論仁之體要甚當。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歷將作監(jiān)、太常寺主簿,知南康軍卒。有《周易、大學、中庸集解》及文集。全宋詩
石??(一一二八~一一八二),字子重,號克齋。祖籍會稽新昌,遷臺州臨海(今屬浙江)。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歷桂陽主簿,同安縣丞。孝宗乾道九年(一一七三)前后,知尤溪縣(《晦庵集》卷七七《南劍州尤溪縣學記》)。歷福建路安撫司干辨公事、監(jiān)登聞檢院、將作監(jiān)主簿,太常寺主簿。除知南康軍,丁內(nèi)艱未赴。淳熙九年卒,年五十五。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見《晦庵集》卷九二《知南康軍石君墓志銘》。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五三八○
石??(一一二八——一一八二),或作、塾、墩,字子重,號克齋,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幼警悟好學,紹興十五年登進士第,授郴州桂陽縣主簿。調(diào)泉州同安縣丞,改知武進、尤溪縣。待次家居三年,興學校,市書萬卷以教諸生。丞相史浩薦于朝,差監(jiān)登聞檢院,未幾除將作監(jiān)主簿,出知南康軍。淳熙九年六月卒,年五十五。??究心理學,為文明白徑切,著有文集十卷,《周易》、《大學》、《中庸》解數(shù)十卷。見朱熹《知南康軍石君墓志銘》(《朱文公文集》卷九二),《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王光祖,字仲顯,淮寧府(今河南淮陽)人,或作睢陽人。王堯臣五世從孫。建炎末隨祖王敷遷臨江軍(今江西清江),遂家焉。以門蔭入仕,居官廉勤,有志事功。歷知衡陽縣、昭、潭二州。丁內(nèi)艱,服除,知瓊州。紹熙中除都提舉兩廣鹽法,革鹽法之不便民者,公私利之。卒于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四四,隆慶《臨江府志》卷一○、一二。
人物簡介
【生卒】:1128—1202 【介紹】: 宋筠州高安人,字明則,一作民則。趙廷美五世孫。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調(diào)臨川司戶參軍。仕至軍器少監(jiān)。嗜學,詩文平淡簡遠。全宋詩
趙像之(一一二八~一二○二),字民則。宋宗室。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授撫州司戶參軍,歷知州縣。與張栻、朱熹游。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楊萬里薦于朝(《誠齋集》卷一一五《淳熙薦士錄》)。十四年,除軍器少監(jiān),未幾出為提舉湖南常平。十六年,移江南東路(《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圖經(jīng)志》)。遷福建路提點刑獄。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事落職奉祠。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五。事見《誠齋集》卷一一九《趙公行狀》。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字子云。韓維玄孫。以蔭補將仕郎。歷知天臺縣,悉力規(guī)劃理政,至忘家事,邑境大治。官終直龍圖閣、浙西提刑。與從弟元吉俱以文學顯。全宋文·卷四六六九
韓元龍,字子云,其先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徙宣城(今安徽宣城)。元吉從兄。以蔭補將仕郎,為天臺令,司農(nóng)寺丞。隆興、乾道中歷知池州、淮南轉(zhuǎn)運判官、淮東總領(lǐng)、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直寶文閣、權(quán)江南東路計度轉(zhuǎn)運副使。見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八八,《宋史翼》卷一四,《宋會要輯稿》食貨八之四二、食貨四八之一○、食貨七○之五四、選舉三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