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485,分166頁顯示  上一頁  158  159  160  161  162  164  165  16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賀履之( 良樸 簣廬、南筌居士 )
彭士襄(別稱 彭世襄 樹五 南耕 )
森槐南( 大來 公泰 槐南小史、秋波禪侶 )
王曜南(有軒 午天 )
呂喬南(竹巢 )
丘逢甲(仙根 蟄仙、蟄庵、倉海君、南武山人、海東遺民、痛哭生、召抗日、滄海君、仲閼、倉海 )
王禮培(佩初 南公、潛虛老人 )
程景溪(南隱 梁溪霞景樓 )
王守恂(仁安、紉庵 筱槐、阮南 )
楊鐘羲(子晴、子勤、梓琴、芷晴、芷庼、慏盦 留垞、圣遺居士、梓勵、雪橋、雪樵、南湖鮮民 鐘廣 文敬 )
郭曾程(親緗 南云 )
內(nèi)藤湖南(虎次郎 炳卿 湖南 )
蔡佩香( 佩香 夢蘭 南樵、南樵散人、南樵劫馀生、海外逋客、詩狂子、廣莫散人 )
何振岱(梅生 心與、覺廬、悅明、梅叟、南華老人 )
李寶嘉(伯元 南亭亭長 )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賀履之(1861-1937) 名良樸,號簣廬、南筌居士。湖北蒲圻人。同盟會員。有《簣廬全集》。

人物簡介

維基
彭士襄,又稱彭世襄,字樹五,號南耕,云南石屏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式癸卯科二甲進士;同年閏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未散館,取經(jīng)濟特科,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浙江候補道,署提學使。

人物簡介

簡介
森槐南(1863-1911),日本人,明治時期著名漢學家及漢詩詞作家,名大來,字公泰,號槐南小史,通稱泰二郎,別號秋波禪侶。生于名古屋,十三歲能作漢詩,十六歲即在刊物上發(fā)表填詞。

人物簡介

維基
王曜南字有軒,號午天,甘肅靜寧縣城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光緒十四年(1888年),王曜南中舉人。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1895年),在京舉子聞《馬關(guān)條約》簽字,乃聯(lián)名“公車上書”。在上書中簽名的603人內(nèi),有甘肅舉人61人,其中包括王曜南。同時,甘肅76名舉人聯(lián)名寫《請廢馬關(guān)條約的呈文》,王曜南列名第九位。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王曜南中進士。王曜南中進士之后,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赴成都候差,并在成都任粥廠廠長(粥廠是慈善機關(guān))。后來,王曜南被派任朱窩屯員,委管孔撒土司、麻書土司、白利土司兼代士勇,并管理賦稅、訴訟等事務(wù)。任內(nèi),甘孜少數(shù)民族聚眾滋事,王曜南獨自前去安撫;東谷土司因在訴訟中行賄,遭到王曜南杖責。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王曜南辭職回到家鄉(xiāng)。后來被選為甘肅咨議局議員,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任資政院議員。中華民國成立后,王曜南任第一屆甘肅省議會議員。后來他在家中教兒子念書。1920年海原大地震波及靜寧縣,靜寧縣全城的房屋均被夷平。王曜南等人乃重建了靜寧縣文廟。
呂喬南 朝代:清末民國初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呂喬南(1864~1918),號竹巢。彰化鹿港人,光緒年間邑庠生。性謹慎,博聞強記,有才名。曾從當?shù)匚娜岁惒呕▽W,讀書自六經(jīng)史漢外,更旁及漢魏唐宋典籍。日本治臺后,仕途之路中斷,遂肆力于詩。與當?shù)匚娜饲f士勛、王秋田、王舜年、蔡德宣等任教于鹿港文開書院,分課經(jīng)史子集各科;又與蔡振豐、洪棄生等人共創(chuàng)「鹿苑吟社」,與同鄉(xiāng)詩人施梅樵、許夢青、陳懷澄等相友善。曾于鹿港、彰化、草湖等地設(shè)帳教學,晚年又返回文開書塾設(shè)教。以舌耕為業(yè),長達二十年之久,栽培弟子極多。哲嗣呂申甫、外甥朱啟南并皆能詩。〖參考《彰化縣志稿?人物志》,彰化:彰化縣政府,1961年。 〗 呂喬南詩深具唐人風韻、宋人新意;其文亦議論清新,博贍工整。有《蘭雪草堂詩稿》,惜泰半毀于戰(zhàn)火。1983年孫呂正雄出版其父呂岳詩集《醉雪軒吟草》,又輯錄祖父呂喬南詩作殘稿,附于其后。茲以此為底本,并參考《臺灣日日新報》、住江敬義編《江瀕軒唱和集》、《櫟社癸丑年鹿港小集詩稿》、鷹取田一郎編《壽星集》等,輯錄編校。(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丘逢甲(1864~1912),譜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又號蟄庵、仲閼;乙未內(nèi)渡后自署倉海君、南武山人、海東遺民、痛哭生。清淡水廳銅羅灣(今苗栗銅鑼)人。十四歲取中秀才,丁日昌贈以「東寧才子」之??;光緒十四年(1888)中舉,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親老告歸,先后擔任宏文、羅山、崇文書院主講,兼任《臺灣通志》總局采訪工作。甲午戰(zhàn)敗,割臺議起,丘氏上書請愿,反對割讓,與臺灣官紳共組臺灣民主國,并擔任義軍統(tǒng)領(lǐng),督辦團練,以「抗倭守土」號召抗日。日軍抵臺不久,繼民主國總統(tǒng)唐景崧之后,避難廣東鎮(zhèn)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興學教育,曾擔任韓山、東山、景韓書院主講,創(chuàng)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機構(gòu):嶺東同文學堂,開新學風氣之先。又曾擔任廣東咨議局副議長,軍政府教育部長等。1912年病逝于鎮(zhèn)平,臨終遺言須向南葬,以示不忘臺灣。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詩作,多見于《柏莊詩草》,計古近體詩約二百五十首。內(nèi)渡后詩作以《嶺云海日樓詩鈔》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編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茲以陳炎正編《柏莊詩草》〖此詩稿由陳炎正于1978年購得,又抄錄丘逢甲少作后,集為《丘倉海先生詩文錄》,與《柏莊詩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嶺云海日樓詩鈔》〖臺灣省文獻會本依據(jù)丘瑞甲、丘兆甲編輯,鄒魯校訂的《嶺云海日樓詩鈔》(含《選外集》)加標點編印,于1994年出版,內(nèi)容較為完整,故據(jù)以為底本。 〗為底本,并參照王國璠編《柏莊詩草》〖王國璠據(jù)《柏莊詩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將《丘倉海先生詩文錄》中的詩歌分出,題為「倉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該書。1980年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 〗(簡稱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編,鄒魯校訂《嶺云海日樓詩鈔》(簡稱鄒本)〖丘瑞甲、丘兆甲編輯,鄒魯校訂《嶺云海日樓詩鈔》,內(nèi)附丘瑞甲補輯《選外集》,1937年由廣州中山大學出版部出版,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黃志平、丘應(yīng)樞、丘晨波編《嶺云海日樓詩鈔》(簡稱徽本)〖黃志平、丘應(yīng)樞、丘晨波編校,《嶺云海日樓詩鈔》,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詩作十三卷、《選外集》、《選外集補遺》、《柏莊詩草》、《羅浮游草附錄》等。 〗、黃志平、丘晨波編《丘逢甲集》〖黃志平、丘晨波主編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時間排序,但未區(qū)分選外集、補遺等?!剑⒃鲅a光緒己亥(1899)嶺南寶經(jīng)閣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詩畸》、《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師友風義錄》、《臺灣詩乘》、《三六九小報》、《詩報》、《臺灣詩醇》、《東寧擊缽吟后集》、《臺灣詩?!返容嬩浘幮!?/blockquote>
詞學圖錄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號蟄仙、仲閼、倉海。臺灣苗栗縣人。光緒十五年進士。有《嶺云海日樓詩鈔》。
維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譜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晚號倉海君,一作滄海君,清朝官員、詩人和教育家,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xiāng)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廣東嘉應(yīng)府鎮(zhèn)平縣(今梅州市蕉嶺縣)。光緒十五年進士,曾參與臺灣民主國抗日運動,擅長詩文,有《柏莊詩草》、《嶺云海日樓詩鈔》。 因父親丘龍章受聘講授漢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后壟堡銅鑼灣(今臺灣苗栗縣銅鑼鄉(xiāng)竹森村)出生。光緒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試,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師做官,以「親老需侍」為由返臺,受臺灣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呂氏(今稱神岡呂家)禮聘講授漢文。其兄丘先甲也因辦理鄉(xiāng)勇團練、開墾土地等因素,舉家遷往臺中。 丘逢甲曾到臺中「衡文書院」任主講,后又于臺南和嘉義舉辦新式學堂。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丘逢甲奉旨督辦團練。次年,清軍戰(zhàn)敗,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guān)條約》,割讓臺灣,臺灣人民激憤,丘逢甲呈文,反對割臺。條約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國,率紳民奉旗、璽及總統(tǒng)印,獻于巡撫唐景崧,并聲援義軍反抗。5月23日,唐景崧發(fā)表《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5月25日,臺灣民主國成立,年號“永清”,唐景崧出任總統(tǒng),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務(wù)大臣,丘逢甲為義勇軍統(tǒng)領(lǐng)。唐景崧駐守臺北,丘逢甲奉命駐兵南崁策應(yīng)。 5月29日,日軍登臺,進佔基隆,守軍不敵。6月4日,總統(tǒng)唐景崧棄職,乘德商輪船逃往廈門。丘逢甲見局勢不可為,便返回臺中,攜家眷內(nèi)渡廣東嘉應(yīng)州。離臺前有詩:「宰相有權(quán)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梗瑐黜炓粫r。 丘逢甲內(nèi)渡唐山后,先后主講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并與三弟樹甲共同成立嶺東同文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廣州,任廣東學務(wù)公所參議。三十二年(1906年),任廣州府中學堂監(jiān)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廣東咨議局成立,丘逢甲當選議員,既而被推舉為副議長。 丘逢甲積極支持姚雨平、鄒魯?shù)热说姆辞甯锩顒?。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各省響應(yīng),廣東宣布獨立,推胡漢民為都督。丘逢甲被選為代表,選舉孫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民國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積勞成疾,請假南返。2月25日,卒于廣東鎮(zhèn)平員山里門第,遺言「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丘逢甲出殯時,“執(zhí)紼而哭者數(shù)千人”,有挽聯(lián)曰:“憶當年,禍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雙手難支新建國;病今日,大星墜地,只剩二三遺老,背面同哭故將軍。”

正面評價

丘逢甲少年得志,卻棄官返臺從事教育工作;乙未割臺時,他首倡獨立抗日;內(nèi)渡大陸后則獻身推廣新式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元氣。終其一生始終對國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 丘逢甲的詩文曾獲得諸多學者高度的評價:錢仲聯(lián)曾評其《嶺云海日樓詩鈔》曰「七律一種,開滿勁弓,吹裂鐵笛,真成義軍舊將之詩?!沽鴣喿又^「時流竟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戰(zhàn)血臺澎心未死,寒笳殘角海東云?!沽簡⒊瑒t譽為「詩界革命鉅子」、「天下健者」

負面評價

反割臺運動期間,丘逢甲雖首先刺血上書,反對割臺,爾后卻提前內(nèi)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頗有微詞。連雅堂在《臺灣通史》便作總評為「成敗論人,吾所不喜,獨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丘氏內(nèi)渡之際,傳聞其貪污,挾帶十萬兩白銀之巨額公款而行;但因無實據(jù),亦有持不同意見者,其貪污之事,迄今尚有爭議。

人物簡介

簡介
字佩初,號南公,晚號潛虛老人,齋名紫荊精舍、掃塵齋等。湖南湘鄉(xiāng)人。湘軍重要將領(lǐng)王人樹之孫、王珍侄孫。清末民初藏書家和詩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舉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任湘鄉(xiāng)中學堂首任監(jiān)督。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933-1937)任湖南船山學社董事長。著有《湘武述聞》《雨絲集》《小招隱館后甲子詩編》《小招隱館談藝錄》等。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程景溪,約1905年出生。無錫人,后定居上海,字南隱,號梁溪霞景樓,學畫于青浦沈瘦東,富收藏書畫,工詩,自印《霞景樓詩存》和《霞景樓唱和集》。
王守恂 朝代:清末至民國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守恂(1865年—1937年),字仁安,又字紉庵,號筱槐、阮南,晚年署拙老人,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人,同進士出身。早年師事范當世。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5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1917年1月,出任錢塘道尹一職,是年11月離職。在杭州與李叔同有交往。1937年卒。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楊鐘羲(1865-1940) 字子晴,號留垞、圣遺居士。正黃旗漢軍籍。光緒十一年舉人。1933年受溥儀命入奉天"國立博物館"館長。有《圣遺詩集》、《學橋詞》、《學橋詩話》、《白山詞介》。
維基
楊鐘羲(1865年—1940年),原名鐘廣,字子勤、梓琴、子晴、芷晴、芷晴、芷庼、慏盦,號留垞、梓勵,又號雪橋、雪樵,晚號圣遺居士、南湖鮮民。內(nèi)務(wù)府漢軍正黃旗人(屬內(nèi)務(wù)府正黃旗漢姓滿洲旗人),籍奉天遼陽(襄平)。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進士,江寧府知府。家族世居遼陽,原隸內(nèi)務(wù)府滿洲正黃旗,乾隆間改為內(nèi)務(wù)府漢軍正黃旗。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十五年己丑(1889)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六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保送知府,分發(fā)浙江,但未實授,改派外任時冠姓楊。二十七年入湖北巡撫端方幕府,三十一年任湖北襄陽府知府。三十二年入兩江總督端方幕府,補授淮安府知府,三十四年任江寧府知府。出任光緒二十年(1894)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二十一年(1895)會試同考官。謚文敬。因父親在湖北武昌府任職,鐘羲出生于省寓祝家園,年輕時跟從黃岡童嗣興(字步階)先生以及未來的岳父、內(nèi)務(wù)府正白旗漢軍、時任黃岡縣知縣李恒琛學習(時黃州府知府為鑲白旗漢軍安氏英啟),又師湘中名士鄒振麟(字雁峰),并與恒琛之子寶謙、從子寶巽(又李孺)同中光緒十一年乙酉順天鄉(xiāng)試舉人(恒琛另一子寶豐中該鄉(xiāng)試副榜)。中舉之后21歲時(c.1886年),受業(yè)于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尤受翁賞識(載《翁同龢日記》,v.4,2006);又師從鑲藍旗宗室福錕、正藍旗宗室麟書、內(nèi)務(wù)府鑲黃旗滿洲完顏嵩申等。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法租界,不問世事(先避居法租界升平里,后移寓茄勒路之順元里,又遷打鐵浜之馨德里)。1912年,遭母憂。為劉承干的《嘉業(yè)堂叢書》校閱?!扮婔藰蔷咏K歲,伏案整輯,往往徹夜不睡。微倦則于胡床假寐,少醒則燈尚熒然,與晨曦相映,十余年如一日。而尤珍惜物品,凡屬片紙寸縑,無不手自撿存。燈下常為其哲嗣講掌故,或為長孫課文選?!w辛亥之變,鐘羲脫身出險,藏書被掠”(載鄭逸梅《藝林舊事》)。1923年由滬回京。宣統(tǒng)十五年(1923年)三月初一日,與景方昶、王國維、溫肅三人均著南書房行走,十二月初三日均著在紫禁城內(nèi)騎馬。1928年于北京開設(shè)雪橋講舍,著述課徒(學生包括兩位日本學者倉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載《啟功講學錄》)。1933年應(yīng)邀赴日本訪書。1927年為逝去的學者王國維作《誥授奉政大夫賞食五品俸南書房行走特謚忠愨王公墓志銘》。1939年與畫家徐操(字燕孫)合作人物、書法扇面圖(扇骨陰刻溥心畬書畫)。與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探花商衍鎏(字藻亭)合作行書扇面。與溥心畬為盛昱的《行書祝壽序》手卷作跋(由瑞洵弟子鈴木吉武收藏)。為李宣龔的《碩果亭詩》作序。為自己的高祖、乾隆朝兵部侍郎虔禮寶刻《椿蔭堂詩文存稿》。為內(nèi)務(wù)府正白旗漢軍進士姚氏斌桐刻《還初堂詩鈔》。為進士宗室盛昱刻《郁華閣遺集》、《意園文略》。為正黃旗滿洲進士瑞洵的《散木居奏稿》寫作者傳。鑲白旗宗室盛昱與楊鐘羲在交往中以表兄弟相稱,大概因為盛昱的本生祖母或曾祖父肅恭親王永錫之側(cè)福晉均姓楊,但與楊鐘羲家族是否有姻戚關(guān)系有待查證。據(jù)楊鐘羲《雪橋詩話: 附自訂年譜》,“伯羲少時往來予家先伯祖,常攜以游十剎海。予贈伯羲詩云:‘樁蔭堂開侍帝晨,裕陵雨露四時春。百年門巷留詩卷,中表交親得偉人’。伯羲和詩(《次韻答楊子勤表弟》)有‘看荷門巷嬉游地,古柏祠堂下拜時’之句”。鐘羲的詩句“樁蔭堂開侍帝晨”,當指其高祖虔禮寶的詩集《椿蔭堂詩文存稿》與乾隆帝的室名“椿蔭堂”有關(guān)。盛昱在其《次韻答楊子勤表弟》詩注中說,“君家油漆作,舅祖煺公常攜余游十剎?!保砻鲀杉以谧娓改篙呉延忻芮型鶃?,且透露楊鐘羲家族府址在今北京地安門內(nèi)大街西側(cè)的油漆作胡同(明代時叫做油漆作)。盛昱在其詞作《夢橫塘 送子勤表弟乞外》寫道:“燕子巢痕,世家王謝,模黏門巷非故。喬木陰陰,只勝我、午橋莊住。失喜君來,相將幾載,又悲君去。念垂髫年紀,嬉戲君家,略省識、門前樹”(載盛昱《郁華閣詞》;兩江總督端方字“午橋”,“午橋莊”意指楊鐘羲入端方幕府)。室名“儼山簃”。光緒二十四年進士袁勵準為其作篆書“儼山誃” 橫披。
郭曾程 朝代:清末

人物簡介

維基
郭曾程(1866年—? ),字親緗,號南云,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人。光緒十五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授內(nèi)閣中書。光緒二十五年正月,接替薛星輝。擔任江蘇宜興縣知縣。后由劉樹仁接任。

人物簡介

簡介
內(nèi)藤湖南(日文:ないとう こなん,羅馬字:Naitō Torajirō ;1866.8.27-1934.6.26),本名虎次郎,字炳卿,號湖南,后以“湖南”之號行于世,出生于陸奧國馬毛內(nèi)村(今秋田縣鹿角市)。是日本近代中國學的重要學者,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內(nèi)藤湖南在中國歷史的宏觀方面,有兩大見解:一系空間上的“文化中心移動說”;一系時間上的“唐宋變革說”。內(nèi)藤湖南在中國學方面,研究范圍十分廣泛:從對中國稀見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證、編輯、出版,到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時代劃分,對中國文化發(fā)展趨勢的論證,對中國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評論,以及在中國史學史、美術(shù)史、目錄學、敦煌學、滿蒙史地等領(lǐng)域,也都卓有建樹。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蔡佩香(1867~1925),又作佩香,字夢蘭,號南樵,又號南樵散人、南樵劫馀生、海外逋客、詩狂子、廣莫散人。清臺灣縣(今臺南市安平)人,出身當?shù)赝?,父?zhí)輩蔡向榮、蔡霞潭曾任職戶部主事,叔父蔡霞標則任職刑部主事,府城士紳許廷光為其舅父。蔡佩香為光緒年間廩生,曾師事舉人蔡國琳,日治后,師徒二人于明治三十三年(1900)聯(lián)袂赴日觀光。明治三十八年(1905)與連橫于廈門合辦《福建日日新聞》,共主筆政,不及一年即??蹬_?!紖⒖剂值抡催B雅堂在大陸的活動〉,《傳記文學》第七十八卷第五期,2005年11月?!酱文辏?906)加入臺南「南社」,并參與臺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diào)查會之活動。明治四十年(1907)二月北上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記者,曾主筆「掬月樓詩話」專欄〖「掬月樓詩話」自1907年8月2日至1908年8月9日止,不定期刊于《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之「詩話」欄?!?。隔年(1908)五月因病南下臺南醫(yī)院療養(yǎng),八月退社,此后久居臺南。大正十年(1921)六月任《圣心會會報》漢文記者,大正十三年(1924)十月入《臺南新報》任記者。王松《臺陽詩話》謂其「為人慷爽,不立崖岸,能文工詩」,老年后貧病益甚,惟吟詠自如。今蔡氏詩作據(jù)《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南瀛佛教》以及王炳南之《南瀛詩選》、《潛園寓錄》等報刊合集輯錄編校,并依時間先后排序?!忌険?jù)其詩〈三十八年初度自志〉(《臺灣日日新報》,「詞林」欄,1906年9月27日,第一版)及〈客邸除夕〉(《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藝苑」欄,1907年12月31日,第一版)一詩有句「卅九星霜鬢欲皤」推算。卒年據(jù)《臺南新報》載三屋清陰〈哭蔡南樵〉(1925年8月7日)、《臺灣日日新報》載羅秀惠〈故蔡佩香氏吊辭〉(1925年8月14日)。〗(許俊雅撰)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何振岱(1867-1953) 字梅生,梅叟,號南華老人。福建閩縣(今福州)人。陳兼與《讀詞枝語》:"所作皆得靜與深二字,詞尤冷峭孤微,素不輕示人。"門下學詞女弟子甚多,如劉蘅、薛念娟、張?zhí)K錚、葉可羲、王德愔及其女何曦等,皆以詞名。有《覺廬詩集》、《我春室詞》。
何振岱集
1867-1952.2,字梅生,號心與、覺廬、悅明,晚年自號梅叟,侯官縣(今福建福州市區(qū))人。師從名儒謝章鋌,光緒二十三年舉人,被江西布政使沈瑜慶聘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擅畫能琴,書法融碑帖于一爐,功力深厚。詩作成就亦高,以其深微淡遠、疏宕幽逸的詩歌美學在閩派中獨樹一幟,是“同光體”閩派的殿軍人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67—1906 【介紹】: 清江蘇武進人,字伯元,號南亭亭長。擅詩賦,工篆刻。邑諸生,多次參加鄉(xiāng)試不第。光緒中葉后居上海,先后辦《指南報》、《游戲報》、《繡像小說》等報刊雜志,并自撰小說刊于報端。其中《庚子國變彈詞》、《官場現(xiàn)形記》、《文明小史》、《活地獄》等刻劃宦途惡習,揭示民間陋俗,用以諷世,影響甚大。系晚清譴責小說代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