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52 【介紹】: 明末清初遼東人。初為明總兵毛文龍部將,后任登州參將。崇禎四年據(jù)登州叛明,自稱都元帥。六年,兵敗投后金(清)。清崇德初封恭順王,隸漢軍正紅旗。順治元年從入關,轉戰(zhàn)江南、西南各省。六年封定南王,駐廣西桂林。后為明將李定國擊敗,自縊死。
人物簡介
陳廷謨(1593年—1638年),字獻明,號沙南,直隸廣平府成安縣人,民籍。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知沂水縣,調益都。屬徵兵青屬,索餉鼓噪,單騎往,諭以大義,發(fā)庫金二千給之,乃定。擢河南道御史,督鹺河東,禁參謁,督撈采,盡革夙弊。修宏運書院。流寇犯絳州,登城指授方略,擊賊宵遁。以艱歸,服闋,巡按四川。時流寇逼漢中,捐贖金充餉,積榖賑饑,改建簡州學宮,助修廣元、保寧城垣,事竣,就川南候代??芎鲋?,行撫軍事,調兵措餉,閱月圍解,以病歸,卒。
人物簡介
李云鴻(17世紀—17世紀),字翔南,河南開封府通許縣人。李云鴻是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獲授介休知縣,六年調任陽曲,九年任山西鄉(xiāng)試同考官,十年行取入京,十一年授刑部云南司主事,本年升任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巡視北城九門,又巡按廣東。他個性剛直,不會回避權貴,發(fā)現(xiàn)不便人民的政策會力求去除,撫恤海南時以漢俗教化黎族人,因戰(zhàn)亂隱居南京。后來他李云鴻擔任浙江按察司杭嚴道僉事,在荒年賑濟民眾,全活多人,此后再次辭官歸鄉(xiāng)。
人物簡介
一作止巖,字豁堂,一作奯堂,號菽庵,又號藕漁,晚號南屏隱史,又號西湖老僧。俗家金陵郭氏,一作仁和郭氏,又作余姚徐氏,杭州凈慈寺僧。明萬歷二十五年(一五九七)生,清康熙九年(一六七○)卒。著有《屏山集》、《同凡集》。
人物簡介
【生卒】:1594—1645 【介紹】: 明廬州府合肥人,徙開原衛(wèi),號虎山。行伍出身,勇猛過人,軍中號黃闖子。累擢為副總兵,分管京衛(wèi)營。崇禎十一年,從熊文燦攻農(nóng)民軍。以后連年與張獻忠等部作戰(zhàn),殺傷甚多。十七年,封靖南伯。南明弘光時進封侯,鎮(zhèn)廬州,與劉良佐、劉澤清、高杰共稱江北四鎮(zhèn)。后移鎮(zhèn)儀真、太平。清兵陷南京,福王投奔其營,得功欲與清兵決戰(zhàn),飛箭中喉,乃自殺。
人物簡介
梁佳植,號南有,江西袁州府宜春縣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進士。通政司觀政,授浙江余姚縣知縣,七年丁憂去職,十年起補福建建安縣知縣,十一年升禮部主客司主事,十三年升儀制司員外,升祠祭司郎中。官至廣西提學參議。
人物簡介
【生卒】:1595—1669 【介紹】: 清江蘇上元人,名尚云,字槐里,五十以后別號羽南。教授鄉(xiāng)里,所撰《毛詩義》為人所傳誦。晚歲學佛法。有《羽南集》。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5—1669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上元人,字槐生,別號羽南。明季諸生。明亡后常閉戶涕泣。晚年學佛,借以排遣,而性不移。有《羽南集》。
人物簡介
【生卒】:1596—1647 【介紹】: 明末廣東南海人,字集生,號秋濤。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天啟四年典浙江鄉(xiāng)試,發(fā)策刺魏忠賢,削籍。崇禎初起故官,累遷禮部右侍郎,以故除名歸。南明弘光帝起為禮部尚書,未至,南京已陷,桂王朱由榔稱帝肇慶,授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起兵攻廣州,兵敗被執(zhí)死。謚文忠。有《云淙集》、《練要堂稿》、《南宮集》。全粵詩·卷五七三
陳子壯(一五九六—一六四七),字集生,號秋濤。南海人。熙昌子。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一六一九)進士,廷對第三,授翰林院編修。明熹宗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典浙江試,發(fā)策刺閹豎,魏忠賢削子壯及其父給事中熙昌籍。明思宗崇禎初,起故官,歷官至禮部右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每召見,輒稱旨。旋以言宗室事,唐王上疏底之,下之獄,減死放歸。后唐王立福建,召為相,竟以宿憾而不行。遭國變,于廣州修南園,結詩社。永明王立于肇慶,授子壯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督廣東、福建、江西、湖廣軍務。會大兵入廣州,唐王弟聿被執(zhí)死,子壯止不行。順治四年(一六四七)春,與陳邦彥、張家玉、王興、賴其肖等先后起兵,駐五羊驛,為大軍擊敗,走還九江。九月,大兵克高明,被執(zhí)至廣州,不降,被戮,子壯母自縊。永明王贈子壯番禺侯,謚文忠,蔭子上圖錦衣衛(wèi)指揮使。清朝褒典,追謚忠簡。有《南宮》、《秋痕》、《云淙》諸集。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三、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七八有傳。陳子壯詩,以梁基永藏清刊《陳文忠公遺集》為底本。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秋濤,熙昌子,官尚書。維基
陳子壯(1596年—1647年),字集生,號秋濤。廣東南??h沙貝村(今廣州白云區(qū)金沙街沙貝社區(qū))人。明末及南明政治人物。永歷時官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謀求收復廣州,兵敗殉國。陳子壯出生廣州九曜坊之杲日堂故宅,四歲能文、七歲能詩,萬歷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成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魏忠賢欲延為己用,被陳婉拒,魏忠賢大怒:“何物陳子壯,竟敢逆我意!”天啟四年(1624年),自翰林院去浙江主持鄉(xiāng)試,策論〈歷代宦官之禍〉,為魏黨所忌,遂罷職,定居鹽倉街。崇禎時,官左春坊左諭德,升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后因朱姓案下獄,不久罷歸鄉(xiāng)里。崇禎十年(1637年)在廣州白云山辟云淙書院,次年修禊南園,與其弟陳子升及黎遂球、區(qū)懷瑞、曾道唯等12人修復南園詩社,世稱南園十二子。后在禺山書院授徒講學。弘光時,為禮部尚書。隆武二年(1646年),廣州城陷,陳子壯與弟陳子升捐資募兵,在南海九江舉旗誓師,永歷帝授以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陳邦彥同陳子壯密謀攻取省城,同廣州城內的原明朝廣州衛(wèi)指揮使楊可觀、楊景曄秘密聯(lián)系,“暗用桂字印票,號召多人”為內應,不料事泄,張貼檄文的家僮被清軍捕獲。后兵敗被俘至廣州,佟養(yǎng)甲下令將陳子壯“寸磔于教場”,與陳邦彥、張家玉合稱為“南明三忠”。謚號文忠。
人物簡介
李沂(17世紀—17世紀),字在南,號春浴,四川順慶府營山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禎六年(1633年),李沂中式癸酉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十三年(1640年)獲賜特用出身,授潁上知縣,為政淳厚謹慎、愛護人民,流寇來臨時拒守全城,與民休息,人民奉如父母,弘光年后辭官課徒直到去世,其子李楫移居潁上為諸生。
人物簡介
【生卒】:1596—1648 【介紹】: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受先,號南郭。與同里張溥齊名。天啟四年,同創(chuàng)應社。里人稱溥為西張先生,采為南張先生。崇禎元年進士。授臨川知縣,摧強扶弱,聲大起。并在當?shù)貏?chuàng)立文社名合社。移疾歸。張溥組織復社時,采在臨川,不預其事,然聲名相聯(lián),故攻復社者稱溥、采同倡復社;崇禎帝追究時,溥已死,采不得不為之洗刷。以周延儒為相,事得解。福王時起禮部員外郎,南京失守,奸人群擊之死,已而蘇,避之鄰邑,又三年卒。有《太倉州志》、《知畏堂集》。槜李詩系·卷十三
服采嘉興人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受先,太倉州人。崇禎戊辰進士,除知臨川縣升禮部主事維基
張采(1596年—1648年),字受先,直隸太倉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人。明末學者,復社領導人之一。生于明神宗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與同鄉(xiāng)張溥齊名“形影相依,聲息相接,樂善規(guī)過,互推畏友”,號“婁東二張”,天啟四年(1624年)與張溥在蘇州創(chuàng)辦復社。張溥性情寬和,結交朋友眾多,張采性情剛烈,別人有過失,輒當面怒罵。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授臨川知縣。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曾擔任南都弘光帝的禮部主事,員外郎,清兵破南都時,遭到仇家刺殺,大難不死,而后躲避到附近的城池,清世祖順治五年病死(1648年)。著有《知畏堂文存》、《太倉州志》等。
人物簡介
【生卒】:1597—1670 【介紹】: 清僧。明末清初江南江寧人,俗姓郭,字豁堂,號菽庵、藕漁、耦馀,別號南屏隱叟。明亡后為僧,住西湖凈慈寺。詩畫俱佳。有《屏山集》、《同凡集》。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
正嵓,字豁堂,馀姚人。杭州凈慈寺僧。有《同凡草》。清詩別裁集
字豁堂,浙江仁和人。著有《同凡草》?!鸹硖脟兒鬄樯瑖L云:“人非金石,立見消亡,不若逃形全真,自游方外。”詩二卷,王新城尚書目為湯惠休、帛道猷之流。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二
釋正巖,字豁堂,亦號隨山,姓郭氏,仁和人。夙秉異資,不近莙膩,長無俗緣,息絕塵念。落發(fā)稟戒,三德同具。絜己親師,積功劬學。博通世典,綜貫三乘,匯眾派以同流,悟大化之無盡。力崇正法,見推耆宿。參三峰于凈慈,略呈所見,三峰曰:“依識解為超生死根,猶北適南轅,我無此逐日長進之禪?!弊允?,頂伽脫盡,睛翳消除,自甘澹泊,智刋情亡。一生蕭散,不接權貴。蘆花泛月,響震魚龍,屐齒登山,春歸奚錦。迨廢宗之詿誤,致法席之零丁。運屬明夷,咎來元妄,從容就逮,振錫圜門,勸化無方,感悟羈囚,道幽益顯,化火宅之兇燄,來徒役之皈依。鬼神呵護,頓見吉祥。天龍回翔,永圍法座。紳衿崇仰,檀越追蹤。頻來問訉之書,更滿入山之屨。巖乃睹白云以高臥,侶浮鷗而賦詩,一任蘧廬之化,永矢物外之情。方擇地以終休,意泊然而委順。以康熙庚戌七月二十日示寂,壽七十四,臘五十五。所著語錄、拈頌、啟疏、詩偈、雜著若干卷。得法弟子十有五人。建塔于慧日峰左,名曰宏濟。越明年,其徒戒青為之行狀,乞馮溥銘焉。文詞華麗,見于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