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十界  拼音:shí jiè
佛教用語。佛教將一切有情的境界分成十種,即佛、菩薩、辟支佛、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隋。灌頂《觀心論疏》卷四:「問:『一心只有一法,何得有十界百如?』」
《漢語大詞典》:四圣(四聖)
(1).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顓頊 、 帝嚳 、 帝堯 、 帝舜 。史記·太史公自序:“維昔 黃帝 ,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顓頊 、 帝嚳 、 堯 、 舜 ?!?br />(2).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堯 、 舜 、 禹 、 湯 。 漢 焦贛 《易林·復(fù)之大過》:“ 堯 、 舜 、 禹 、 湯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無窮,旅人相望,未同朝鄉(xiāng)?!?br />(3).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伏羲 、 軒轅 ( 黃帝 )、 高辛 ( 帝嚳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圖, 軒轅 受符, 高辛 受天經(jīng), 夏禹 受《洛書》,四圣稟其神靈,五老現(xiàn)於河渚,故三墳五典,常道之教也?!?br />(4).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禮記·保傅》載, 成王 中立而聽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
(5).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唐 代 肅宗 、 代宗 、 德宗 、 順宗 。 唐 韓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萬邦。孰居近土,襲盜以狂。往在 玄宗 ,崇極而圮。 河 北悍驕,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屢興師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br />(6).醫(yī)家稱 黃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鵲 )、 張機 為“四圣”。 清 黃元御 著醫(yī)書有四圣心源、《四圣懸樞》等,見清史稿·藝文志三
(7).佛教語。十界中,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界稱“四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稱“六凡”。
(8).佛教語。禪林稱 阿彌陀佛 、 觀世音菩薩 、 大勢至菩薩 、 大海眾菩薩 為“四圣”。
《漢語大詞典》:天界
(1).猶天際。 晉 陶潛 《己酉歲九月九日》詩:“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南朝 齊 張融 《海賦》:“淹漢星墟,滲河天界。”
(2).佛教語。十界之一。包括六欲天、四禪天和四空天。 南朝 梁 劉潛 《平等寺剎下銘序》:“天界飾其四園,龍宮陳其七寳。”
(3).猶上界。《水滸傳》第七一回:“三則上薦 晁天王 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見。” 魯迅 《書信集·致增田涉》:“九宮也是天界宮殿名,據(jù)云其中有九個小宮殿。” 郭沫若 《王昭君》第一幕:“怕她要離去這個塵寰,飛回天界去了呢!”
《漢語大詞典》:佛界
(1).佛教名詞。十界之一。諸佛的境界。梵網(wǎng)經(jīng)上:“現(xiàn)無量身無量口無量意,説無量法門,而能轉(zhuǎn)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br />(2).借指寺院。 宋 黃庭堅 《顯圣寺庭枸杞》詩:“仙苗壽日月,佛界承露雨?!?/div>
《漢語大詞典》:百界
佛教語。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十界;十界中之各界亦皆具有十界,故總稱百界。 清 龔自珍 《最錄三千有門頌》:“嘗欲改百界為九十一界,改千如為九百十如,改三千門為二千七百三十門?!?/div>
三大部十界十如釋體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見圖。
十界
【佛學(xué)大辭典】
(界名)十法界之略。(參見:法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前言世間,說有六凡。茲合世出世間,則為十界。然凡圣本來是一,但因迷悟不同,而差別于是迥殊。迷有輕重,悟亦有淺深,因是迷悟之中,亦復(fù)高下大異,此所以有十界之分也。
法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達磨馱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一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是為嚴家所判四種法界中之事法界,臺家約于俗諦釋十法界之時即此義也。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業(yè)果?!怪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濫,故言十法界?!雇o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諸法,界謂界分,相不同故?!官Y持記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塵沙者喻其多?!剐惺骡n上之一曰:「法界塵沙?!埂居帧拷缯?,邊際之義,法者極法之邊際之言,言廣大深遠無過于此之語。如言法界萬靈,周遍法界等也。止觀三曰:「出法界外何處更別有法?」同五曰:「當(dāng)知法界外,更無復(fù)有法而為次第也。」四教儀集注半字談五曰:「窮事邊際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眾生?!褂衷唬骸阜鸸饷髡辗ń缒罘鸨娚瑪z取不舍。」約理而言,法相華嚴之釋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或謂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識述記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為法界?!箘亵N經(jīng)寶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義,圣人四念處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記十八曰:「界有三義:一是因義,依生圣道故。攝論云:法界者一切凈法因故。又中邊論云:圣法因為義故,是故說法界。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性故,此經(jīng)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齊義,謂諸緣起相不雜故?!故撬姆N法界中理法界之義也。嚴家臺家更指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謂之法界。大乘止觀曰:「法者法爾故,界者性別故,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顾慕虄x集注半字談五曰:「性惡融通曰法界?!怪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當(dāng)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故撬姆N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圍名為法界。佛為超脫此范圍者,故佛獨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報。一切有為法,若凡若圣,若見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褂质私缰?。意識所緣之境云法界,即六塵中之法塵也。此中總該有為無為之一切法以悉為意識之所緣也。行宗記二下曰:「法塵一界,兼通色心?!?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法界即名達磨馱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二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約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蛑^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數(shù)】
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十界曼荼羅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與十界大曼荼羅同。
十界一念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融通圓門章曰:「十界一念,融通念佛,億百萬遍,功德圓滿。」此四句一偈總括融通念佛宗之宗意。上二句舉所修之法,下二句舉所得之益。本宗既以圓融為旨,則十界具一念,一念起十界。十界一念,一念十界,融通徹底,無二無別也。故一稱一切稱,一切稱一稱,一人之稱名,交絡(luò)于沙界,沙界之眾稱,赴集于一人。是融通念佛之義也。故聲聲無礙億百萬遍,聲聲圓融微塵數(shù)行。須臾圓具曠劫之行,剎那到達妙覺之位。是即得往生之義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界具于一念,一念又起十界,如此十界一念,一念十界,圓融而無礙,是融通念佛的意思。
十界互具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之謂也,(參見:一念)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的意思。
一念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其說有二:(一)極短促之時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時節(jié)極促也?!菇绦行抛C文類三末曰:「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fā)時剋之極促?!褂^無量壽經(jīng)曰:「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然其時限,諸說不同。仁王般若經(jīng)上曰:「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jīng)九百生滅。」往生論注上曰:「百一生滅名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鼓υX僧祇律十七,則謂「二十念名為一瞬頃,二十瞬名為一彈指,二十彈指名為一羅豫,二十羅豫名為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勾思匆粫円篂槿汈?,一須臾二十分為一羅豫,一羅豫二十分為一彈指,一彈指二十分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為一念之說也。又大智度論三十,引經(jīng)論謂「一彈指頃有六十念。」華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茲云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勾硕f可為同意。彼翻譯名義集五,謂「剎那毗曇翻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與一剎那解為同義也。(二)思念對境一次也。其義亦多。如天臺,以陰妄剎那之心名為一念。又或以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凈土門諸派,以古來一念多念之論盛行,隨而一念之解,其說不一,如日本幸西氏,稱彌陀果體所成就之佛智,謂為一念,所謂「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親鸞氏,以聞名信喜之心,名為一念,教行信證六,所謂「一念云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為一心。」是也。又依選擇集上,則謂「念與聲是一。」其證則引觀經(jīng)下品下生「使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拐撌罴礊槭?。故誦經(jīng)謂之念經(jīng)。誦法華謂之念法華。稱佛名謂之念佛。凡念字之義,雖通于觀念稱念,而彌陀之本愿為稱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稱佛之聲也。按義寂之無量壽經(jīng)疏曰:「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jīng)此六字頃,名一念?!雇枰辉唬骸秆砸荒钫?,以事究竟為一念,非唯生滅剎那等?!篃o量壽經(jīng)上曰:「乃至十念?!雇略唬骸改酥烈荒??!辜匆荒钍钪x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一個念頭。2。(喻)極短的時間。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一念者,陰妄剎那之心,名為一念。本覺靈知自性,亦即一念。夫一心具三千,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則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問:「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答:「諸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br />【俗語佛源】
極短促的時間,稱為「一念」。「一念」短到什么程度?《仁王經(jīng)》說,「一念」中包括九十剎那,一剎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滅?!锻摻?jīng)》說,「一念」中包括六十剎那。佛家提倡從「一念相應(yīng)」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閃念,與清凈自性、禪定智慧等互相契合。又提倡「一念不生」,即凝心息慮,不生一念妄心。佛家還認為,空間、時間都產(chǎn)生于「一念」心中,所謂「一念三千(世間)」,「一念萬年」,皆指此。后因以「一念」指一閃念間。如《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可曉得一念不違天理人情,天地鬼神會暗中呵護,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會立刻不容。」俗語中又有「一念之差」,謂動念間出的差錯。如夏衍《掌聲與哀聲》:「(執(zhí)政的階層)一念之差,一事之誤,往往可以使千千萬萬人民淪于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境?!?(李明權(quán))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對塵所起之念,念念生滅,此妄念也。若離根塵,真凈明妙,虛徹靈通之念,即是如來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滅,不常不斷,促一剎那而非短,延無量劫而非長。經(jīng)云:一念普觀無量劫。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梵語剎那,華言一念。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十界權(quán)實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天臺宗于十界中惟以佛界為實,他界總為權(quán)界。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法界中有權(quán)有實,佛界是實(真實),九界是權(quán)(方便)。
十界皆成佛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法華經(jīng)跡門中說地獄等十法界之眾生成佛。其中佛界為已成,故不言之,序品五佛開顯中,過去佛章若有眾生類以下之文,明人界天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五界五乘之成佛,又譬喻品之首法說段之終,四眾領(lǐng)解之文具出八部眾。八部中,天與修羅,天界修羅界也,龍與迦樓羅及摩睺羅伽,畜生界也,夜叉與乾闥婆及緊那羅,鬼界也,故此中有四界之成佛。又提婆達多品,提婆授天王如來之記別,地獄界之成佛也。以提婆既造五逆罪,先墮地獄故也。又同品明龍女成道,畜生界之成佛也。是曰跡門之十界皆成。
十界大曼荼羅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畫十界身相之大曼荼羅也。是四曼中之大曼,故云大曼荼羅。日本日蓮宗以之為本尊。
十界能化菩薩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初地以上之菩薩,能現(xiàn)十界之身,教化十界之眾生,故云十界能化之菩薩。但十界者乃約其大數(shù)言之,其實除佛界其馀僅九界也。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上自佛界下至地獄界之十界,皆為吾人一心之所作,故其體平等,無有差別。觀此平等之理謂之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由佛界一直到地獄界的十種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來的,所以其體性平等沒有差別。觀察這種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