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刑案  拼音:xíng àn
1.現(xiàn)代法之刑事案件。
2.在傳統(tǒng)法之笞杖輕重罪案件?!肚迨犯?。卷一四四。刑法志三》:「清則外省刑案,統(tǒng)由刑部核覆。」
《漢語大詞典》:主稿官
清 代每年秋季由朝廷派員會審外省死刑案件,各省按察使和布政使參加,按察使稱主稿官,主辦擬定判決文書事宜。《清文獻通考·職官九》:“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風紀而澄吏治。三年大比為監(jiān)試官,大計為考察官,秋審為主稿官?!?/div>
《國語辭典》:情況證據(jù)(情況證據(jù))  拼音:qíng kuàng zhèng jù
一種法律上的間接證據(jù)。指在偵辦刑案的過程,所掌握的令人產生合理懷疑的有關狀況。這些狀況可能是一件事、可能是一些話,在認定犯罪事實的證據(jù)能力上比較薄弱,只能作為旁證。
分類:法律刑案
《國語辭典》:利害關系人(利害關系人)  拼音:lì hài guān xì rén
刑案的被害人或是與案情有關的人。
《國語辭典》:不在場證明(不在場證明)  拼音:bù zài cháng zhèng míng
發(fā)生刑案時,關系人為了洗脫嫌疑,所提出的不在現(xiàn)場的證明。
《國語辭典》:終局裁判(終局裁判)  拼音:zhōng jú cái pàn
法津上指民、刑案件定讞的最后一次裁判。
《漢語大詞典》:朝審(朝審)
明 清 兩代由朝廷派員復審死刑案件的一種制度。始于 明 天順 三年。每年霜降后,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把已判死刑尚未執(zhí)行的重囚犯罪情節(jié),摘要制冊,送九卿各官詳審,分列“情實”、“緩決”、“可矜”、“可疑”、“留養(yǎng)承嗣”等類,上呈皇帝裁決。明史·刑法志二:“﹝ 永樂 ﹞十七年令在外死罪重囚,悉赴京師審録…… 天順 三年令每歲霜降后,三法司同公、侯、伯會審重囚,謂之朝審?!?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予每遇秋審朝審,必盡言以俟諸公決擇,不敢緘口?!?span id="se4ieq2" class="book">《天雨花》第六回:“話説此時八月,正當朝審,合省犯人,都解到省城按察司監(jiān)內來。” 清 代朝審與秋審并行,處京師案件稱朝審,處理外省案件稱秋審。先朝審,后秋審。參閱《清通典·刑法四·刑制》
《國語辭典》:秋審(秋審)  拼音:qiū shěn
古代各省死罪人犯,至秋季由刑部覆核定罪,在秋后處決,稱為「秋審」?!读砍烧Z注解。刑部》:「秋審:當時立即處斷,謂之熱審。其馀各案統(tǒng)請刑部核議奏明定罪,每年秋后處決,謂之秋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