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曹溪
(1).水名。在 廣東省 曲江縣 東南 雙峰山 下。 唐 楊炯 《送楊處士反初卜居曲江》詩:“ 蕭 寺休為相, 曹溪 便寄家?!?宋 文天祥 《南華山》詩:“笑看 曹溪 水,門前坐松風?!眳㈤?span id="nv5x96j" class="book">《廣東通志·曲江縣·山川略四》。
(2).禪宗南宗別號。以六祖 慧能 在 曹溪 寶林寺 演法而得名。 唐 柳宗元 《曹溪大鑒禪師碑》:“凡言禪,皆本 曹溪 ?!?唐 善生 《送玉禪師》詩:“洞了 曹溪 旨,寧輸俗者機?!?/div>
《漢語大詞典》:頓教(頓教)
(1).佛教各宗派對其教主 釋迦牟尼 一生所說的教法,有不同的“判教”。在我國如華嚴宗判為“五教”,“頓教”居第四位,指不設(shè)位次、不依言辭而頓悟教理的《維摩經(jīng)》等。天臺宗列為“化儀四教”之首。景德傳燈錄·闍夜多:“后至 羅閲城 ,敷揚頓教?!?呂澂 《中國佛學(xué)源流略講》附錄《天臺宗》:“化儀四教,首先是頓教,大乘圓滿教理直下全提?!?br />(2).指禪宗六祖 慧能 創(chuàng)立的南宗法門。《壇經(jīng)·付囑品》:“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jié):“禪宗頓教, 慧能 是創(chuàng)始人。”參見“ 頓悟 ”。
《國語辭典》:頓悟(頓悟)  拼音:dùn wù
佛教用語:(1)謂在一時間證得真理?!段鍩魰>硭?。薦福弘辯禪師》:「如來出世為天人師,善知識隨根器而說法,為上根器者開最上乘頓悟至理?!?2)證悟一切現(xiàn)象都無真實的生滅變化。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南朝梁。劉孝標。注:「法師研十地,則知頓悟于七住?!?/div>
《漢語大詞典》:佛衣
即袈裟。佛教禪宗六祖以前皆用為傳法的信物之一。 唐 劉禹錫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第二碑》:“初 達摩 與佛衣俱來,得道傳付,以為真印?!?唐 劉禹錫 《佛衣銘》:“佛言不行,佛衣乃爭?!眳⒁姟?傳衣鉢 ”。
《國語辭典》:傳衣缽(傳衣缽)  拼音:chuán yī bō
佛教中的禪宗以袈裟及缽代代相傳,作為佛法傳承的信證。后泛稱學(xué)術(shù)技能的授受為「傳衣缽」。《宋史。卷二四九。范質(zhì)傳》:「舉進士時,和凝以翰林學(xué)士典貢部,覽質(zhì)所試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數(shù)處之。貢闈中謂之『傳衣缽』?!?/div>
《漢語大詞典》:盧行者(盧行者)
唐 代禪宗六祖 慧能 。 慧能 俗姓 盧 ,剃度前曾在 黃梅山 五祖 弘忍 門下為行者,故稱。 宋 蘇軾 《答周循州》詩:“蔬飯藜牀破衲衣,掃除習(xí)氣不吟詩。前生自是 盧行者 ,后學(xué)過呼 韓退之 ?!?/div>
《國語辭典》:曹洞宗  拼音:cáo dòng zōng
中國禪宗五家之一。由唐代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師徒所創(chuàng)。屬南宗青原法系。思想承石頭希遷即事而真的見解,也就是從個別事物上,顯現(xiàn)本然無別的理體。到良價從而發(fā)展五位君臣的說法。本寂則是大振曹洞宗風的人。此后此宗風行天下。南宋日僧道元入宋,從如凈禪師受法,為日本曹洞宗之始。在禪宗五家中,只有曹洞宗和臨濟宗法脈不絕,直到現(xiàn)代。
《漢語大詞典》:三更棗(三更棗)
“三更早”的隱語。禪宗六祖 惠能 求道于五祖 弘忍 ,一日,五祖潛至碓坊,見 惠能 腰石舂米,乃問:“米熟也未?” 惠能 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五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惠能 會祖意,三鼓入室,五祖為說《金剛經(jīng)》,遂傳衣缽,命為六代祖。事見《壇經(jīng)·行由品》。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原來那詩句兒里包籠著三更棗,簡帖兒里伏著九里山。” 王季思 注引 閔遇五 曰:“六祖 黃梅 園傳法時,五祖與粳米三粒,棗一枚。六祖悟曰:‘師令我三更早來也?!卑矗?黃梅 ,即五祖 弘忍 。 明 汪廷訥 《獅吼記·住錫》:“一從傳得三更棗,何處能容半點塵。”
《國語辭典》:六祖壇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  拼音:liù zǔ tán jīng
佛教典籍。為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一卷,五十七節(jié),不分品目。但由于現(xiàn)存的版本和寫本間差異頗多,故其原貌如何已不可知。一般以敦煌寫本題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慧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為最古本。此外尚有日本興圣寺本、曹溪原本和元僧宗寶改編本。諸本中以宗寶的改編本流行最廣。
《國語辭典》:風動幡動(風動幡動)  拼音:fēng dòng fān dòng
六祖慧能在法性寺時,風吹幡動。一僧說是風動,一僧說是幡動,兩人爭論不休,慧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挂庵^外境的變化,是自心投射的結(jié)果。見《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第一》。后比喻限于外在現(xiàn)象不同意見的爭辯。如:「這種各執(zhí)己見的辯論,正像風動幡動的爭辯一樣,誰也沒把握住問題真正的重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