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272—1302 【介紹】: 元蒙古札剌兒氏。安童子。世祖時襲長宿衛(wèi)。父歿,凡赗賻之物,一無所受。成宗立,拜大司徒、領太常寺事,堂侍掖庭,贊畫大政。
人物簡介
【生卒】:1333—1378 【介紹】: 元廬州人,字用文。初名諾木罕,號友石山人。襲為千戶,有能名。薦授廬州路治中,累官潮州路總管。元亡,屏居永福觀獵山,黃冠野服,與樵童、田夫、漁父雜處。明太祖聞其賢,強起之,自刎死。元詩選
翰字用文,靈武人。先世本齊人,沒于西夏。元初,賜姓唐兀氏。從下江淮,以領兵千戶鎮(zhèn)廬州,家焉。翰初名那木罕,年十六,領所部有能名。省府交薦,除廬州路治中,改福州路,尋以同知升理問官,綜理永福、羅源二縣。擢江西福建行省郎中。平章陳有定據守全閩,留居幕府,敬且憚之。表授潮州路總管,兼督循、梅、惠三州。陳氏敗,浮海抵交占界,不果。屏居永福之觀獵山,自號友石山人,籜冠卉服,葛屨繩帶,與樵童、牧豎、田夫、漁父雜處,如是者十年。辟書再至,嘆曰:女豈可更適人哉。時長子稱才九歲,屬其友人吳海,且賦詩見志云:「昔在潮陽我欲死,宗嗣如絲我無子。彼時我死作忠臣,覆祀絕宗良可恥。今年辟書親到門,丁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顧不惜,一死卻了君親恩?!顾熳砸龥Q,年四十六。時明洪武戊午之二月也。用文將家子,有古烈士風,晚年隱忍林壑,尤以詩自娛。廬陵陳仲述謂皆心聲之應,而非茍然炫葩組華者。此遺稿即其子稱所掇拾,稱永樂中為簡詩,以能詩名。欽定四庫全書·友石山人遺稿·提要
臣等謹案:友石山人遺稿一卷,元王翰撰。翰字用文,其先西夏人。元初從下江淮,授領兵千戶,鎮(zhèn)廬州,因家焉。翰少襲職,有能名,累遷江西福建行省郎中。陳友定留居幕府,敬而憚之,表授潮州路總管,兼督循、梅、惠三州。友定敗,浮海抵交趾,不果。屏居永福之觀獵山,著黃冠服者十一年。洪武間,辟書再至,翰以幼子稱,托其故人吳海,遂自引決。翰本將家子,志匡時難,不幸遭宗邦顛沛,其慷慨激烈之氣,往往托之聲詩。故雖篇什無多,而沈郁頓挫,凜然足見其志節(jié)。如題畫葵花云:憐渠自是無情物,猶解傾心向太陽。送陳仲實還潮陽云:歸去故人如有問,春山從此蕨薇多。大都憔悴行吟,不忘故國。其絕命詩云:昔在潮陽我欲死,宗嗣如絲我無子。彼時我死作忠臣,覆祀絕宗良可恥。今年辟書親到門,丁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顧不惜,一死卻了君親恩。則于死生之際,明決如此,亦可知其志之素定也。顧嗣立元詩選僅載翰詩二十七首,此乃其子稱所輯,凡諸體詩八十四首,前有陳仲述序,后附志銘、哀詞等七篇,皆吳海所作。已別載海所作聞過齋集,茲不具錄云。友石山人遺稿·序
詩者,聲之文也,本于內而發(fā)于外者也。仁義之發(fā)醇以正,忠憤之感激以烈,驕侈之言淫,放僻之辭誕,豈偶然之故而已哉。粵自唐虞圣神以敬畏一心,發(fā)而為賡歌。慎念之語成。周君臣以中正一理,敷而為皇極敷言之教。下逮乎三百篇之制,或沨沨乎正音,或末響之流變,皆非有出于人心之外也。戰(zhàn)國之間,屈平氏以其忠憤奮激之心,一寓于離騷之作。炎漢以降,蘇武、諸葛亮以其忠直義勇之氣,再變而為五言之體。昔淵明得其沖淡自然之趣,唐少陵寓其忠君憂國之誠,又豈有出于是心之外哉!洪武庚午,余來閩郡,庠生王稱奉其父友石山人遺稿謁予,請序其首。予觀其詩,毋慮百馀篇,而詠于感慨者,極忠愛之誠;得于沖澹者,適山林之趣。已心異之,而未知其詳。及取其自決一首讀之,凜然如秋霜烈日之嚴,毅然如泰山巖巖之象。出處之分明,死生之理得,然后知其嘗任于勝朝,而秉義于今日。故凡其所作,皆心聲之應,而非茍然炫葩組華者比。且徵余向之所云者,為益信也。噫,觀是篇者,固可以求其心,尤當以景其行,則可以相忘于言語之外矣,于余言何有哉。因其請之勤,而感其辭之寓,遂書以歸之。山人名翰,字用文,友石蓋其自號也。時仲春初吉,前進士監(jiān)察御史廬陵陳仲述序。
人物簡介
兀齋?;谬S二比丘。俱出襄陰鐘氏。為同祖兄弟。同師素庵法師。稱高足。兀齋。名如慧。法師與慧。在俗父子也。母汪腹之時。師已入留山矣?;凵龤v不語。一日父歸省其祖。一見喜曰。我父子同出家去。家人異之。五歲失母。養(yǎng)于伯母江。即幻齋之母也。慧。幼習世典通大意。會法師集講京師。因來省。遂祝發(fā)座下。時十三歲。初聽楞嚴。至徵心辯見會五陰三科處。愕然自失。乃登壇受具。晝夜六時。除聽講外。即跏趺習定。兀然如槁木者三年。同學呼為兀齋。一日定中。見大光明身等虛空。自是掩關不語。妙悟益發(fā)。內外典籍。寓目即了。無滯義矣。
人物簡介
張庭(1491年—16世紀),字子家,號兀山,四川嘉定直隸州夾江縣人。張庭是正德十四年(1519年)的舉人經魁,嘉靖二年(1523年)成進士(會試三百四十五名,廷試二甲六十八名),獲授吏部文選司郎中,博學有才,遇事敢言,因而忤逆權貴,外任云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再降為寶慶同知。于同知任內,他愛民禮士,有寬厚稱譽,升浙江按察司僉事,官至陜西按察司副使,有《兀山存稿》、《岷峨志》、《夾江縣志》、《元覽要略》等著作流傳。
人物簡介
【生卒】:1484—1544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常甫,號甬川,別號兀涯。弘治十八年進士。授檢討,出為湖廣提學副使。嘉靖間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學宗程朱,躬修力踐。與王守仁友善,論學則不合。卒謚文定。有《學庸傳》、《五經說》、《兀涯漢書議》、《環(huán)碧堂集》、《紓玉樓集》及《四友亭集》。甬上耆舊詩·卷八
公字常甫,母沈太夫人方妊,夢神人奉玉笈寶簽相授,及生公,有云如蓋降于庭。少資性絕人,于書無所不讀,精思善學,期造為圣賢。年十四,即能著作,十七舉以明經計偕中進士,改庶吉士。內閣劉文靖公、李文正公每稱公不容口,由是名重館閣閒。正德初年,進簡討。時逆閹劉瑾擅政,朝士多附其門,公居常憤憤,著張騫乘槎賦以見意,蓋以瑾喻西域,以騫喻附瑾者也。竟力請補外,以便迎養(yǎng),出為湖廣提學副使。公至楚,修岳麓、明山二書院,身為諸生說經,且下令曰:學不師孔顏,行不希曾閔,即有文如雄褒,吾且斥之。世廟時在安陸藩,欲就學告試。公為別設一臺課文,送入學。至今張?zhí)釋W名重楚中。未幾竟致仕。嘉靖改元,冉起為四川福建提學。歷國子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居父憂。帝嘗奉章圣皇太后過天壽山謁諸陵,言及擇相。太后曰:先王嘗言提學張邦奇器識,他日必為太平宰相,其人安在。帝謝曰:尚未用也。即不俟公服闋,召為吏部侍郎。帝每閱公章奏,輒稱善,以指書公名衣帶間。宮監(jiān)數望見以白公,公答曰:上用我,當以堯、舜之道進;舍我亦有田可耕,此非吾所關心也。諸珰為色沮。帝常與翊國郭公、內閣李文康公論及人才,二公謂公學行文章當世第一。帝欣然曰:朕意亦然。時公遷左侍郎,攝太宰。故事,選部除擢,率先白政府。公曰:黜陟自有至公,今乃覘當軸為用舍,豈國家設銓衡意耶?遂不往白。李公心不平,適主斷詔獄,翊國夜舁金四萬詣公第,請寬其家人罪,公不受,曰:法者天下所共,即天子亦不得私之,況我曹耶!卒入其罪,翊國更深銜之。及帝欲遷公太宰,此二人竟尼之,且別使人攝,公不為動。帝數欲相公,都尉崔公秉一、陶真人俱帝所最幸,聞其語,因各遣人道意,但一枉臨即可得。相公謝終不往。裕、景二王冊封,朝議謂秦、晉、齊、楚建國甚多,今宜營浙閩,以均民力。公獨不可,曰:江南財賦所出,且接壤留都,國初封吳王,即改于周,二百年來,誰敢復建此議,事遂寢。帝慕道,于無逸殿改稱永光宮,欲令內直大臣簪冠如道家。內閣夏公謀之,公答曰:使我等背圣人,不能從也。母老久思故鄉(xiāng),今日乞歸有名矣,諸公任為之。帝聞乃止。同里部郎豐坊坐廢家居,數從公求復用,公不可,乃輯世統(tǒng),謂圣祖系出文王,宜建明堂封禪,以示萬世,為圖說成,帙獻之。帝惑其言,心動,召所幸諸大臣與語,俱請退咨于公。公曰:其人少有文學,行多不檢,圣朝豈乏此一人。今郊廟土木大興,疆埸不靖,若復有此舉,海內何堪。諸大臣以復帝,更召公賜問,公答如初,帝乃止。坊候久冉上卿云頌以伺意,帝終念公言,但宣付史館而已,坊竟不用。太后將合葬獻陵,帝召諸大臣曰:廷臣惟張邦奇至孝,可授禮部尚書兼都御史以行。翊國奏曰:張某雖誠謹,然其才不足大用,且年淺。嚴相嵩久嫉公,亦奏曰:國家禮,卿無兼憲職例。帝默然而罷。公復以母年踰九十,力請改南,乃出為南京兵部尚書。然帝常念公,輒曰:張某何在?數欲召公入相。嵩更具密劄,謂公性至孝,母老不樂北來,即強之,必不為用也。帝頗信之。會熒惑入南斗,留都雷震,中夜星殞于江。公謂天變異常,宜嚴武備。占者曰:應在德望重臣。次日,公不能冠櫛卒,年六十有一。是日鄞江潮赤涌起高丈馀。帝聞訃驚悼,數曰:可惜張某,可惜張某。即面諭輔臣遣恤,俱謂例應自請,乃止。后閣中擬謚以文恪、文敏,進帝,于疏右御書云:人謂張邦奇真道學,抹去原擬四字,大書定字于后,贈太子太保。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常甫,鄞縣人。弘治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累官南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文定,有集。明詩紀事·丁簽·卷十
邦奇字常甫,鄞人。弘治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出為湖廣提學副使,改四川、福建,入為右庶子,遷南祭酒,擢南吏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歷掌翰林院、詹事府事,加太子賓客,進禮部尚書,改南吏部,就改兵部。贈太子太保,謐文定。有《覲光樓》、《紆玉樓》、《四友亭》、《養(yǎng)心亭》、《靡悔軒》、《環(huán)碧堂》、《甬川》等集。 田按:「書提學湖廣時,世宗在潛邸,就試學使,以此受知。帝奉太后謁天壽諸陵,語及擇相,太后曰:「獻皇嘗言提學張邦奇,他日可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辜凑贋槔舨渴汤伞阅咐媳沭B(yǎng),改南京。帝念邦奇不已,與分宜語及之。分宜以邦奇至孝,母老不樂北來對,遂終不召。卒后閣擬謐文恪、文敏。帝抹去四字,大書「定」字,遂謐文定。廟堂制作,頗稱莊雅?!队^光樓集目》,樂章僅列《秋享上帝》、《祀皇天上帝》二章,后人不知,妄將洪武及嘉靖時改制樂章一切闌入集中。后之讀文定集者,所當知也。維基
張邦奇(1484年—1544年),字常甫,號甬川、兀涯,浙江鄞縣人。學者。與張時徹為叔侄親戚,又同為南京兵部尚書,故二人有“叔侄尚書”之謂。為學以程朱理學為宗,以涵養(yǎng)為事;與王守仁多有往來,為好友,但思想多有不合。弘治十四年(1501年),張邦奇中式辛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討,參與《明孝宗實錄》的編寫修訂。以雙親年老求便,出為湖廣提學副使。正德十年(1515年),任湖廣提學副使,任上修繕了明山書院、岳麓書院、崇正書院。之后,歷職有四川提學、福建提學、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明世宗時,歷職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因丁外艱歸家。明世宗曾經與母親蔣太后拜謁天壽山的皇陵。談到擇相時,蔣太后說:“先皇嘗言提學張邦奇器識,他日可為宰相,其人安在?”明世宗醒悟道:“尚未用也?!睆埌钇娣牶?,任吏部右侍郎,并代理尚書職。明世宗欲授張邦奇為吏部尚書,被大學士李時、郭勛二人所阻。嘉靖十六年,執(zhí)掌翰林院事。嘉靖十七年,任會試主考官,《玉牒》纂修官。嘉靖十八年,任太子賓客,充日講官。后進禮部尚書,以母親年邁改任南京吏部尚書,后改任南京兵部尚書。明世宗曾想將他召北京。嚴嵩答:“邦奇性至孝,母老,不樂北來?!?,世宗信之,此事作罷。嘉靖二十三年,張邦奇逝世。
人物簡介
【生卒】:1487—1540 【介紹】: 明廣東南海人,字渭先,號兀厓、渭厓。正德九年進士第一。告歸成婚,讀書西樵山。世宗即位,授兵部主事。以議“大禮”稱帝意,數遷,超拜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丁憂后,起歷吏部左、右侍郎,以好與人競,致帝厭之,出為南京禮部尚書。在南京,施政以維護禮教為要,而為人行事多不洽公論。再為禮部尚書卒,謚文敏。有《詩經解》、《象山學辨》、《程朱訓釋》、《西漢筆評》、《渭厓集》。全粵詩·卷二一五
霍韜(一四八七 — 一五四〇),字渭先,號兀崖山人、渭厓。南海人。明武宗正德九年(一五一四)會元,殿試二甲第一。世宗即位,授兵部主事。屢次奏事,帝皆嘉納之。以“大禮”議稱旨,嘉靖四年(一五二五),擢少詹事兼侍講學士。六年,遷詹事兼翰林學士?!洞蠖Y》書成,超拜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力辭。九年,以諍郊禮,為夏言彈劾,下獄,尋復職。歷官吏部左侍郎、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累官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十九年十月,卒于官,年五十四。贈太子太保,謚文敏。有《渭厓文集》十卷。《明史》卷一九七、明嘉靖《廣東通志》卷六二有傳?;繇w詩,以明萬歷四年韜子與瑕、與琦編刻本《渭厓文集》十卷本(簡稱萬歷本)為底本。其集中卷七之一部分為詩詞,其馀為文。今剔去卷七中之文及詞,附以輯得佚詩,合為一卷。參校清溫汝能輯嘉慶十八年刊《粵東詩?!罚ê喎Q詩海)、清同治元年南海石頭書院刻本《霍文敏公全集》十卷(其中卷七下為詩,簡稱同治本)。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建州女真首領之一。萬歷初,王杲敗后,自清河而南抵鴨綠江,屬建州者,兀堂制之,與明通市,惟易米布豬鹽,頗遵法度。八年,因明官強抑市價,起兵反抗,為李成梁所敗。次年,又敗,勢遂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