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本爵
原來的爵位。《公羊傳·襄公十五年》“ 劉夏 者何?以邑氏也” 漢 何休 注:“諸侯入為天子大夫,不得氏國稱本爵,故以所受采邑稱子?!?span id="mmqosuu" class="book">《南史·荀伯子傳》:“故太保 衛(wèi) 瓘 本爵 菑陽縣公 ,既被橫禍,乃進第秩,加贈 蘭陵 ?!?span id="ouqq0ac" class="book">《書·微子之命》“作微子之命” 唐 孔穎達 疏:“傳言復其位者,以其自縛為囚,釋之使從本爵復其卿大夫之位?!?/div>
《國語辭典》:內諱(內諱)  拼音:nèi huì
1.隱而不言國內或家內之惡?!豆騻?。宣公元年》漢。何休。解詁:「有母言如者,緣內諱,無貶公文?!?br />2.婦女的名諱。《晉書。卷七五。王湛傳》:「內諱不出門,馀無所諱?!?/div>
《國語辭典》:行房  拼音:xíng fáng
性交。多指夫婦間發(fā)生性行為。《金瓶梅》第三五回:「胡說!那里有個曲著行房的道理?」《醒世姻緣傳》第三五回:「一日,聽到一個屠戶人家兩口子正在那里行房。他聽得高興,不覺的咳嗽了一聲?!挂沧鳌感蟹渴隆?、「行床」。
《漢語大詞典》:伯討(伯討)
謂方伯討伐有罪的諸侯。《公羊傳·僖公四年》:“ 齊 人執(zhí) 陳 袁濤涂 ……執(zhí)者曷為或稱侯?或稱人?稱侯而執(zhí)者,伯討也。稱人而執(zhí)者,非伯討也?!?何休 注:“言有罪方伯所宜討?!?徐彥 疏:“即下二十八年 晉侯 執(zhí) 曹伯 畀 宋 人, 成 十五年 晉侯 執(zhí) 曹伯 歸之于京師之屬是也?!?/div>
《漢語大詞典》:短言
(1). 漢 代注家譬況字音短促的用語。《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伐者為主” 漢 何休 注:“見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 齊 人語也。”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yǎng)新錄·伐:“長言,若今讀平聲;短言,若今讀入聲?!?br />(2).猶瑣言,瑣語。 漢 徐干 中論·務本:“口給乎辯慧切對之辭,心通乎短言小説之文?!?/div>
《漢語大詞典》:恐猲
亦作“ 恐愒 ”。亦作“ 恐喝 ”。亦作“ 恐曷 ”。 恫嚇威脅。戰(zhàn)國策·趙策二:“是故橫人日夜務以 秦 權恐猲諸侯,以求割地。”史記·蘇秦列傳作“恐愒”。《公羊傳·僖公十四年》“蓋 徐 莒 脅之” 漢 何休 注:“ 杞 ,王者之后,尤微,是見恐曷而亡?!?宋 蘇軾 《魏武帝論》:“ 孫權 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清 姚鼐 《議兵》:“況兵籍是名而恐猲取材,擾地方為害者有之矣?!?/div>
《國語辭典》:軒城(軒城)  拼音:xuān chéng
古代天子有四面城墻,諸侯則缺其南面,稱為「軒城」。表示隨時受過的意思?!豆騻?。定公十二年》「百雉而城」句下漢。何休。解詁:「天子周城,諸侯軒城。軒城者,缺南面以受過也。」
《漢語大詞典》:宣謝(宣謝)
即宣榭。《公羊傳·宣公十六年》:“夏, 成周 宣謝災?!?何休 注:“室有東西廂曰廟,無東西廂有室曰寢,無室曰謝。” 章炳麟 《官制索隱》:“ 周 有宣謝, 漢 有宣室…… 周 之宣謝,《漢·五行志》以為講武之坐屋?!?/div>
分類:何休
《國語辭典》:田狩  拼音:tián shòu
冬天的圍獵?!豆騻??;腹哪辍罚骸腹饔诶?,狩者何?田狩也?!?jié)h?;笇挕尔}鐵論。論菑》:「尚德而除刑,如此,則鷹隼不鷙,猛獸不攫,秋不蒐狝,冬不田狩者也。」
《漢語大詞典》:維婁(維婁)
系縛;羈縻。《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且夫牛馬維婁,委己者也,而柔焉?!?何休 注:“繫馬曰維,繫牛曰婁?!?清 方苞 《陳馭虛墓志銘》:“ 陳君 樂縱逸,當以官為維婁,可時呼而至也?!?清 黃遵憲 《題運甓齋話別圖》詩:“鴞音不革響,馬逸難維婁?!?/div>
《國語辭典》:結日(結日)  拼音:jié rì
互相約定日期?!豆騻鳌;腹辍窛h。何休。解詁:「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zhàn),不相詐?!?/div>
《國語辭典》:陰臣(陰臣)  拼音:yīn chén
婦女?!逗鬂h書。卷三○上。楊厚傳》:「又言:『陰臣、近戚、妃黨當受禍。』明年,宋阿母與宦者褒信侯、李元等遘奸廢退。」
分類:婦人何休
《國語辭典》:躇階(躇階)  拼音:chú jiē
不依臺階等級,跨越數(shù)級而下?!豆騻?。宣公六年》:「趙盾知之,躇階而走?!?jié)h。何休。解詁:「躇猶超遽不暇以次。」
《國語辭典》:扈養(yǎng)(扈養(yǎng))  拼音:hù yǎng
馬夫、廚役之類的仆人?!豆騻?。宣公十二年》:「廝役扈養(yǎng),死者數(shù)百人。」
《漢語大詞典》:內辭(內辭)
(1).謂為本國君侯諱飾之辭。《公羊傳·桓公十八年》:“夫人外者何?內辭也?!?何休 注:“內為公諱辭?!?span id="c24ic8q" class="book">《穀梁傳·桓公十年》:“秋,公會 衛(wèi)侯 于 桃丘 ,弗遇。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內辭也?!?范寧 注:“倡會者 衛(wèi) , 魯 至 桃丘 而 衛(wèi) 不來,故書‘弗遇’以殺恥?!?br />(2).泛指隱微不顯之辭。《穀梁傳·隱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內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內辭也,或外辭也?!?鐘文烝 補注:“‘有’之疑為內辭其辭最微……‘或’之疑為外辭,其辭較著?!?br />(3).對內的言詞。禮記·曲禮下“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清 朱彬 訓纂:“是在內從內辭,在外從外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