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眾生回向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回向)
眾生無差別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無差別之一。(參見:三無差別)
【三藏法數(shù)】
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是名眾生無差別。(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眾生數(shù)忍辱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二種忍辱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若遇有情眾生加惡于我,亦能忍受,略不瞋恨,是名眾生數(shù)忍辱。
眾生不可思議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事不可思議之一。(參見:不可思議)
【三藏法數(shù)】
謂世間眾生,為從何來,復從何起;從此命終,當從何生;皆不可思議,故云眾生不可思議。
眾生本覺心蓮
【佛學大辭典】
(術語)密教所談。(參見:心蓮)
眾生意樂意趣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種意趣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菩薩見眾生修得一善者,贊嘆其善,增彼勇猛;見多貪者,贊嘆佛土清凈殊勝,除彼貪欲;見懈怠者,贊嘆諸佛精勤不息,除彼懈怠。皆令心生信樂,發(fā)其趣向,是名眾生意樂意趣。
眾生無邊誓愿度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弘誓愿之一。(參見:四弘誓愿)
【佛學常見辭匯】
四弘誓愿之一。(參見:四弘誓愿)
【三藏法數(shù)】
此依苦諦境而發(fā)誓也。謂菩薩遍觀六道眾生等類,無量無邊,皆被生死諸苦所逼,一一不虛,故發(fā)誓愿欲度脫之,令出三界。故云眾生無邊誓愿度。(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華經妙音品所說十六三昧之一。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解一切語言三昧者,得此三昧解眾生語而為說法。」
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華經妙音品曰:「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雇幫跗吩唬骸附庖磺斜娚Z言陀羅尼。」陀羅尼者,總持不失之力用也。就體言則為三昧。就用言則為陀羅尼。
廣濟眾生神咒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之異名。
攝眾生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謂之接生戒,饒益有情戒。三聚凈戒之一。以攝一切眾生而饒益之為戒法者。
【佛學常見辭匯】
三聚凈戒之一。(參見:三聚戒)
【三藏法數(shù)】
攝眾生戒者,謂能攝受一切眾生也。能攝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愛念,能與眾生樂故;悲名憐憫,能拔眾生苦故;喜名喜慶,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舍名無憎無愛,常念眾生,同得無憎無愛故。以此等法,攝諸眾生也。
三聚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聚凈戒之略,(參見:戒)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是華嚴梵網占察瓔珞等經,瑜伽唯識等論所說。此三者積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輕戒三聚戒等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別。五戒八戒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為出家,三聚戒。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薩無論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薩,凡受此三聚以為心者,謂之通受。出家之菩薩,其初別受攝律儀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攝律儀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別受。次乃總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種:一者從他得,唯對于師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識論九曰:「戒學有三:一律儀戒,謂正遠離所應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證應修證法。三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有情?!?br />【三藏法數(shù)】
(出菩薩戒義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莊嚴論云:初律儀戒以禁防為體,后攝善、攝生二戒,以勤勇為體。
〔一、攝律儀戒〕,攝律儀戒者,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義;儀即儀式,是軌范之義。法苑珠林云:攝律儀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為利養(yǎng)故,自贊毀他。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罵眾生。四者不得謗大乘經典。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攝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三慧者,一聞慧,謂聞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謂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謂修習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攝眾生戒〕,攝眾生戒者,謂能攝受一切眾生也。能攝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愛念,能與眾生樂故;悲名憐憫,能拔眾生苦故;喜名喜慶,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舍名無憎無愛,常念眾生,同得無憎無愛故。以此等法,攝諸眾生也。
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二種之香印。有圖。(參見:香印)
香印
【佛學大辭典】
(雜名)同于香篆。(參見:香篆)。象器箋十九曰:「希叟曇禪師廣錄禪房十事香印頌云:要識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燒炷旃檀牛糞,衲僧鼻孔校穿?!?/div>
眾生好度人難度
【俗語佛源】
佛教認為:佛、菩薩以普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為己任。普度眾生不但要具備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還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眾生宿世今生之事與心中所想,能了解眾生種種聲音和言語的意義,能幫助眾生解除任何煩惱。用六通去度化眾生,謂之「游戲神通」。從佛、菩薩的角度來說,自然是「眾生好度」了。為什么說「人難度」呢?因為凡人不具備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個人,往往也很難,不能如愿。俗語「眾生好度人難度」,意思是人心險惡叵測,難以理喻。如《水滸傳》第三十回:「常言道:眾生好度人難度。原來你這廝外貌像人,倒有這等賊心賊肝!」(李明權)
二種眾生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智度論)
〔一、習愛眾生〕,習即數(shù)習,愛即貪愛,亦愛樂也。謂諸眾生,于世間一切聲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貪愛,不能舍離,是名習愛眾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二、習見眾生〕,見即分別,有無等見也。謂諸眾生于一切法,計有計無,及計斷常等見,是名習見眾生。(斷見者,執(zhí)世間之法,皆悉斷滅無常也。常見者,謂執(zhí)此身死已復生,相續(xù)不絕也。)
五事恃怙──眾生五事恃怙
【三藏法數(shù)】
(出出曜經)
恃怙,猶倚賴也。佛為愚癡眾生,恃怙所有,不念世相無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無為之道,故說此五事以警發(fā)之。
〔一、恃怙年少〕,謂人倚賴年少血氣剛強,隨情任意,恣作非為,而不顧衰老之逼身也。
〔二、恃怙端正〕,謂人倚賴形貌端正,嬌媚于人,取相生欲,不自羞愧,而不顧老丑之逼身也。
〔三、恃怙力勢〕,謂倚賴勢力強盛,任作威福,陵蔑于他,無所畏忌,不顧衰患之逼身也。
〔四、恃怙才器〕,謂倚賴才調器量,超越卓異,妄自尊大,輕藐于人,而不顧禍患之逼身也。
〔五、恃怙貴族〕,謂人倚賴種族尊貴,閥閱高顯,憍傲縱恣,侮慢于人,而不顧衰敗之相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