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冼星海
(1905-1945)作曲家。廣東番禺人,生于澳門。曾在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上海國立音樂院及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935年回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至延安,曾任魯藝音樂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赴蘇聯(lián)為在延安拍攝的影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后病逝于莫斯科。作有大合唱《黃河》、《生產》等四部,歌曲《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五百余首以及交響曲《民族解放》、管弦樂《中國狂想曲》等。
《國語辭典》:孟德爾頌(孟德爾頌)  拼音:mèng dé ěr sòng
Felix Mendelssohn
人名。(西元1809~1847)德國作曲家,學于柏林音樂學校。作品風格優(yōu)雅,富于浪漫主義色彩。作有序曲〈仲夏夜之夢〉,神劇《圣保羅》、《伊利亞》,交響曲〈義大利〉、〈蘇格蘭〉,小提琴協(xié)奏曲〈無言歌〉等。
《國語辭典》:倍律  拼音:bèi lǜ
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中,以振動體(例如弦)的長度代表音高的標準。當振動體長度加長一倍,發(fā)出低八度的音,稱為「倍律」。如黃鐘倍律或倍黃鐘,指比正黃鐘律低八度的音。
《國語辭典》:沙利文  拼音:shā lì wén
William Aloysius Sullivan
人名。(西元1842~1900)英國作曲家。曾于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接受音樂教育,與吉爾伯特合寫喜戲歌劇而聞名。作品有《回頭的浪子》、《陪審團的審判》等,歌曲有〈失去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