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當(dāng)時(shí)疆土之北,因謂之北京。《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別時(shí)為豫章太守庾被徵還東〉詩》:“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蒞南服也?!?br />(2).指 京口 。在今 江蘇 鎮(zhèn)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發(fā)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稱之為北京。《宋書·文帝紀(jì)》:“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云密邇,瞻途莫從。”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東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遷都 洛陽 ,因稱舊都 平城 為北京。《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北魏〈鄭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span id="hvhxxjn" class="book">《魏書·袁翻傳》:“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繕俢草創(chuàng),以意良多。事移化變,存者無幾,理茍宜革,何必仍舊?!?br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晉源鎮(zhèn)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晉 、 漢 都發(fā)祥于此,因謂之 北京 。 唐 錢起 《送鮑中丞赴太原軍營》詩:“將略過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span id="5nhfzxn" class="book">《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jì)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劉崇 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縣 。因 宋真宗 曾經(jīng)駐蹕于此。宋史·仁宗紀(jì)三:“﹝ 慶歷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為 北京 ?!?br />(6). 金 天眷 元年改 遼 上京 臨潢府 為 北京 。故址在今 內(nèi)蒙古 巴林左旗 波羅城 。見金史·熙宗紀(jì)。
(7). 金 貞元 元年遷新都于 中都 大興府 (今 北京市 ),以舊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稱 北京 。故址即今 內(nèi)蒙古 寧城縣 西北 大明城 。見金史·海陵紀(jì)
(8). 明 初指 開封府 。即今 河南 開封市 。明史·太祖紀(jì)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應(yīng)天 為 南京 , 開封 為 北京 ?!?br />(9). 明 永樂元年 , 成祖 將他做 燕王 時(shí)的封地 北平府 改為 順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樂 十九年,自 應(yīng)天 (今 江蘇 南京市 )遷都 順天 ,改 北京 為 京師 。 洪熙 元年,擬還都 應(yīng)天 ,復(fù)改 京師 為 北京 。 正統(tǒng) 六年,定 北京 為國都,又改稱 京師 。歷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習(xí)慣上自 明 永樂 以后都稱 北京 。參見“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簡稱 京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首都,中央直轄市。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華北平原 北端,當(dāng) 東北 和 華北 等地區(qū)聯(lián)系的樞紐。古代稱 薊 , 春秋 、 戰(zhàn)國 時(shí)為 燕 國都。 秦 漢 為 右北平郡 地, 晉 隋 為 北平郡 地, 唐 屬 河北道 。 遼 以為陪都,改稱 南京 ,亦稱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稱 中都 。 元 稱 大都 。 明 清 稱 京師 ,通稱 北京 。 民國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建為首都,改設(shè) 北京市 。
《國語辭典》:陰極(陰極)  拼音:yīn jí
1.真空管中射出電子的電極。
2.乾電池或蓄電池的負(fù)極,即放出電子的電極。
3.帶負(fù)電的電極。
《國語辭典》:梁武帝  拼音:liáng wǔ dì
帝號(hào)。(西元464~549)姓蕭名衍,字叔達(dá),南蘭陵中都里人(今江蘇省武進(jìn)縣西北)。南北朝梁開國君主。與南齊同族,仕齊,曾任雍州刺史。后乘齊亂,篡而自立,在位四十八年。博學(xué)能文,勤政愛民。晚年信奉佛教,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后于侯景之亂時(shí)餓死,卒謚武,廟號(hào)高祖。著有《孝經(jīng)義》、《中庸講疏》、《涅盤》、《大品》、《凈名》、《三慧諸經(jīng)義記》等書,明人輯有《梁武帝御制集》。
《漢語大詞典》:中洛
中都 洛陽 。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 成周 之隆,乃即中 洛 ?!?李賢 注:“ 周成王 就土中都 洛陽 也?!?/div>
分類:中都洛陽
《漢語大詞典》:刮地風(fēng)(刮地風(fēng))
(1).曲牌名。在南曲和北曲中都屬黃鐘宮,北曲用之較多。一般用在黃鐘套曲內(nèi)。如昆劇《麒麟閣·三擋》中 秦瓊 見 賀方 時(shí)所唱“這馬兒一聲聲不住嘶”即是。
(2).掠地大風(fēng)。 賴濟(jì)煌 《“半邊天”小傳》三:“好生生吹起一陣陰冷的刮地風(fēng)。風(fēng)乍起,刮得黃塵滾?!?/div>
《漢語大詞典》:中都城
明 中都 皇城。在今 安徽省 鳳陽縣 ,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九年下詔營建?,F(xiàn)遺存部分城門、門樓等,殘存石雕精細(xì)、優(yōu)美,琉璃制品形象生動(dòng)。城南有 朱元璋 父母陵墓,陵前尚存精美的石人、石獸雕像和 朱元璋 親自撰寫的《大明皇陵碑》。
《漢語大詞典》:眾難群疑(衆(zhòng)難羣疑)
謂眾人心中都有疑難。語本 三國 蜀 諸葛亮 《后出師表》:“羣疑滿腹,眾難塞胸。” 嚴(yán)復(fù) 《原強(qiáng)續(xù)篇》:“眾難羣疑曰:‘是必有強(qiáng)國焉陰助之耳;不然, 倭 烏能如是!’”
《國語辭典》:一團(tuán)漆黑(一團(tuán)漆黑)  拼音:yī tuán qī hēi
1.形容非常黑暗,沒有一點(diǎn)光線。如:「山洞里一團(tuán)漆黑,什么都看不見,好恐怖!」也作「黑漆一團(tuán)」、「漆黑一團(tuán)」。
2.形容沒有一點(diǎn)明白,或是對某人、某事皆一無所知。如:「對于這件事,我可是一團(tuán)漆黑?!挂沧鳌负谄嵋粓F(tuán)」、「漆黑一團(tuán)」。
《國語辭典》:每戰(zhàn)皆北(每戰(zhàn)皆北)  拼音:měi zhàn jiē běi
每次打仗都敗北。比喻在競賽中都失敗。如:「他所參加的考試每戰(zhàn)皆北。」
《國語辭典》:石灰質(zhì)(石灰質(zhì))  拼音:shí huī zhí
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的物質(zhì)。動(dòng)物的骨骼中都含有大量的石灰質(zhì)。
《國語辭典》:滑稽戲(滑稽戲)  拼音:gǔ jī xì
一種專門以幽默可笑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的戲劇。流行于上海、江蘇、浙江一帶。
《漢語大詞典》:開氣袍(開氣袍)
清 代官吏、貴族男子禮服的俗稱。一種前后身當(dāng)中都開衩的長袍。《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四回:“不知怎樣會(huì)把茶碗跌在地下,砸得粉碎,把茶潑了一地,連制臺(tái)的開氣袍子上都濺潮了。”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辮髮乎,胡服乎,開氣袍乎,花翎乎,紅頂乎,朝珠乎,為我 中國 文物之冠裳乎?”
《國語辭典》:降龍伏虎(降龍伏虎)  拼音:xiáng lóng fú hǔ
比喻有極大的本領(lǐng),能克服重大困難或惡勢力。元。馬致遠(yuǎn)《黃粱夢》第一折:「出家人長生不老,煉藥修真,降龍伏虎,到大來悠哉也呵?!埂段饔斡洝返诎恕鸹兀骸改隳趋汪u、妖邪?我不是尋常之人。我是大唐來的,我手下有降龍伏虎的徒弟!」也作「伏虎降龍」。